中学教学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6
/ 4

 中学教学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曹殿国

哈尔滨市东安英才学校   黑龙江哈尔滨  150066

摘要抑郁心理是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不仅增加痛苦的心理体验 ,损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而且与自杀、吸烟和攻击等不良行为密切关联因此青少年抑郁心理症状的预防与控制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试从问题的表现产生的原因疏导的对策等方面 ,对影响中学生抑郁心理进行探讨 ,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定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中学生  抑郁心理   教育策略

一、问题的表现

个案一:某重点中学一位初三学生由于患上抑郁症而休学。该生平时成绩优秀,但是总觉得自己在学习上做得不够完美。每当碰到不会做的题目时,他就会感到挫败,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避世心理,他开始逃学进网吧。他告诉医生:“我一点也不喜欢上网,网游时我心中充满了罪恶感,但是我不敢停止,因为回到现实中我就会感到压抑和绝望。”

个案二:小王一直很乖,上初中时成绩还不错,但是上高中后他就性情大变,整天无精打采,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家人在屡次斥责他没有效果后,将他带到了心理诊所,结果专家诊断为抑郁症患者。原来一向成绩不错的他没有考上梦想的重点中学,虽然父母花钱让他进了一所重点中学,但是他仍然觉得心里愧疚。在班上,他暗恋一位漂亮的女生,曾尝试过表达,但没有得到那位女生的回应,觉得自己好没面子。

个案三:小张正读初三,本来挺开朗的他突然在班上表现很失常,下课的时候经常一个人默默地坐在课桌上,与同学几言不合就动手打人。有一天他找到班主任老师,紧张而急促地说:“我完了。开学一个多月了,我上课经常头疼,晚上几乎通宵失眠,白天神思恍惚还经常呕吐。”说着懊丧地抬手扶了扶眼镜,右手腕上一道伤疤赫然而现,这是他不久前试图割脉自杀留下的痕迹。接着,他又说:“老师,死亡好吗?以前有个被从死神手里救回来的英国人说他在临死之前想到的尽是人生最愉快的场景。”  

抑郁(depression)是一种持续的心境低落、悲伤、消沉、沮丧、不愉快等综合而成的情绪状态,是人类心理失调的最主要和最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是几乎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体验过的情感的心理感冒。联合国卫生组织研究指出,抑郁是1990年世界致残的首要原因,权威人士估计,若将轻型抑郁包括在内,抑郁症在全世界的患病率约为11%。并预测到2020年,抑郁将成为全世界引起死亡和残疾因素中的第二位,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对抑郁症尚无精确统计,但实际上抑郁症随时随地可以在人们的身边出现,只是人们还没有正视这个心理第一疾患而已。不能正视原因有三:一、不认识抑郁症,二、不敢正视抑郁症,三、不知如何对待抑郁症。

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身体与心理变化发展最明显的时期,也是情绪情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业竞争的加剧,中学生心理障碍有增长的趋势,年龄也趋低龄化。表面上热热闹闹的校园生活后面,其实隐藏着许多孤独无助的心。说起中学生心理问题,许多学生觉得“抑郁”是主要问题之一。有调查表明,在14到18岁的中学生中,抑郁症患者以每年9.7%速度递增。近10年间,全球最少有1400万中学生患有此病,抑郁症正在加速向中学生走来。  

抑郁心理是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青少年忧郁症的症状一般可分为三大部分:情绪上出现低落、不快乐、忧郁、自觉没有价值、易怒、自杀意念等;身体上出现全身不适、没有体力、容易疲倦,没有胃口或者多吃、失眠、易醒、早醒等;行为上出现不专心、没有精神、没有活力、失去兴趣、成绩退步、不愿意上学、自伤行为、自杀行为等。

 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他们经常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但因他们对挫折的忍耐力差,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常常因考试的失败而感到痛苦和恐惧,自卑、自责。心理医生断言,心理疾病对中学生自身生存和健康的威胁,将远远大于生理疾病。抑郁心理状态不仅增加痛苦的心理体验 ,损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而且与自杀、吸烟和攻击等不良行为密切关联,因此青少年抑郁心理症状的预防与控制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促进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产生的原因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特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自身因素;二是家庭因素;三是学校因素;四是社会因素。

中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抑郁心理,既受他们个性、意志等内在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家庭等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人们对抑郁情绪的发生原因所知甚少,可以断定,抑郁与遗传和环境影响均有密切关系。其产生主要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内部因素


    心理发育不良,是产生抑郁情绪的基础。中学生自尊心较强,但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中学生也容易形成不良的认知模式、非理性思维,这些都会诱发抑郁情绪。 抑郁者的性格一般内向、文静、不爱交际、孤僻、多疑、倔强、违拗、依赖、孤独,常常注意事物的消极面。这种性格特征的人很容易患上抑郁症:遇事悲观,自信心差,对生活事件把握性差,过分担心。这些性格特点会使心理应激事件的刺激加重,并干扰学生对事件的处理
    有些人的抑郁情绪还可能与遗传因素和生物化学因素有关。
 2.外部因素
     丁新华等(2002)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中学生抑郁量表进行调查发现,学习负担重、受人歧视冷遇、不喜欢上学、家庭经济困难、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升学压力、被盗或丢失东西、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受批评或处分、生活习惯明显改变、恋爱不顺利或失恋、被罚款等12类生活事件进入对抑郁的回归方程,对抑郁的预测作用较大 。另外,现代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自小生活比较顺,经历的挫折比较少,自理能力较差,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常常无法自如应对。因此,难免会产生一些抑郁情绪。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来自于社会、家长和教师的过高期望以及对他们的负面评价也是高中生产生抑郁情绪的重要条件。主要表现为:

(1)、学习压力

巨大的压力往往是现代人抑郁的源头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在一些中学还相当普遍。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活泼好动,乐意交友,但面对“苦读升学书”的“应试活动”,他们的人际交往却相对贫乏。目前,一些中学生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被迫用在学习上,而无暇顾及朋友间的情感沟通。学校-家庭(或宿舍)两点一线,上课-作业-考试三位一体,这种紧张的学习状态,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往往使他们感到生活单调乏味,产生孤独和寂寞的情绪。
(2)、教育缺失

一直以来,我们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情感个性需要。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要面临着残酷的升学压力,学生被迫将大量时间用于繁琐的知识和技能的记忆和训练中,作为“人”的情感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忽略了。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往往把学生当作应试的机器来对待,压抑学生的个性,封闭学生的情感,在缺乏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情商”如何能健康发展?

对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通常从思想品德上分析得多,而从心理上分析得少。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等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而传统文化倍加推崇的师生关系被打破,更使青少年失去可容健康心灵成长的大片土壤。由于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交流互动减少,情感和思想交流渠道不畅,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渐行渐远,而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及有偿家教、鄙视成绩差的学生等现象更使师生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调查中,有71.7%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一般”,甚至有6.5%的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差”,这种现象客观存在,且已不是局部、暂时的个别现象。
 (3)、家庭影响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其中,影响最为重要和突出的,则当数父母的文化素质、教养方式、健康状况、夫妻关系、经济状况及父母的品德行为等因素。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来自生活困难或单亲家庭。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张大生更是一语中的: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家庭。

家庭主要成员不良行为对学生有着直接教唆或间接暗示的影响: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离婚、丧偶等),中学生得不到父爱或母爱,容易产生焦虑症和抑郁症;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容易形成他们的骄傲、任性、无原则的心理疾病;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或打骂,容易形成他们的胆怯、自卑、粗暴、对立或不诚实,甚至患恐惧症。学生的心理异常有时是由于父母的心理病态引起的。人们发现,父母情绪低沉、抑郁,尤其是在孩子出生后18 个月内,往往会造成孩子终生情绪抑郁。父母胆小怕事、忧虑重重,其子女也易于焦虑,害怕现实。父母对子女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容易使学生造成精神负担过重,而导致神经衰弱或癔病。

(4)、校园暴力

在许多人看来,暴力行为和学校是不沾边儿的事,但严峻的事实是:校园中的确存在着暴力行为。因受校园暴力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抢劫和勒索,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心理上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而学校及家长往往将预防校园暴力的重点对准校外,却忽视了同为学生的校内施暴者。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教师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不尊重学生的语言,对学生实际是在实施一种冷暴力,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阴影将更深、更久。
(5)、社会环境。

伴随社会转型成长的当代青少年,不仅时刻感受和体验着竞争的无处不在,而且他们也必须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枉为人生。“金榜题名有人喝彩,名落孙山被人轻视”,应试教育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影响等社会风气更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学业的竞争、就业的压力,无处不在的考试、淘汰使得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难以获得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总之,中学生患抑郁症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心理发育不良,这是患病的基础。二是高期望值的压力,这是患病的条件。这种“外挤内压”造成的心理冲突,在中学,特别是初三、高三这个阶段使这些学生不堪重负而导致精神受损。

三、疏导的策略

以上种种原因,在引发中学生抑郁心理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使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产生无助、无望、自我无能的心理,并且使他们长期处于焦虑和恐惧心理状态之中,对前途丧失信心。下面就针对以上原因,就如何预防抑郁心理提几点建议。

1、端正认识。

知识就是力量。对抑郁症的了解越多,你能给予他的帮助就会越大。首先要认识到抑郁是一种已被医学确认的疾病状态。目前还有相当多的人认为抑郁源于性格上的软弱,当听说某人有抑郁时,会觉得:“他就是太脆弱了,什么艰难都没经历过,还抑郁,我看就是没事闲的”——类似的民间说法还有很多版本,言外之意就是我没有这个问题,因为我坚强我优秀。这种感觉会让抑郁的人对自己更加怀疑,认为自己失败到连快乐的能力都丧失了。

抑郁不是过错,它是你碰上压力的应对方式,需要小心的是抑郁会“变脸”。我们在抑郁的时候,有时不是用自己的心理来说话,而是用躯体来说话。身心合一,这可能恰恰是情绪对我们的表达,给我们的信号。巨大的压力往往是现代人抑郁的源头,但是,对压力的看法及应付方式,比压力本身更加重要。我们的人格、气质、价值观,既可能会保护我们免受抑郁的侵袭,也可能把我们往抑郁推得更近。

通常大家不敢正视抑郁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抑郁的理解,他们把抑郁状态、抑郁性神经症和精神病性抑郁混淆起来。听到抑郁便与严重的精神病联系起来。其实并非如此,平时最常见的是抑郁状态。应注意这样几点:其一,这类患者不需要长期休学治疗,一般在急性治疗期可休息1~4周,以后最好边上学边治疗。其二,不要给患者戴上精神病的帽子,或按精神病来住院治疗。其三,抑郁症不是思想品行、个性问题,或认为脑供血不足,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心血管系统或消化系统疾病,更非脑子里“长了东西”,而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心理疾病,还需“心药”治。

2、家庭、学校的理解支持。

事实证明,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他们心理健康的状况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同一家庭环境里成长的青少年,由于他们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影响不同,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一样。在家庭中教育中,首先父母要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正确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要知道,只有“阳光”的父母才能打造出“阳光”的子女。

在学校,要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一切环境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一切力量都是教育的力量,尤其对学生的成长、心理的成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学校要将“以人为本”落实为“以生为本”,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 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努力摒弃“应试”教育的禁锢,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积极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用心灵塑造心灵。“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从教师与学校的角度,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失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中学应适当开设心理辅导课,请有经验的教师和心理专家进行中学生心理辅导,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活动训练。学生急需的也许不是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他们更多的是需要有一个倾诉的环境和对象,把心中的想法、烦恼全部倾吐出来。所以,学校应努力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场所,这对于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有效地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3、加强引导,积极组织他们参加集体活动。

正常的人际交往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学生应该努力走出社交障碍的阴影,融入广阔的天地。这就需要学习交往的艺术,懂得人际交往的原则,正视自己,宽容别人,真诚主动,不拘小节,学会倾听、学会微笑,避免言谈中的失礼,学会欣赏他人,真诚地赞美他人。让他们在和别人的交往中走出自伤、自恋、自怜的封闭而狭小的心理空间,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人生的情味。

4、完善人格,调整心态,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与自信心。

具体可如下去做:①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帮助,不要默默承受。②将大事分割成小块,一次只做一件。③多参加有益的活动。 ④抑郁时,关注自己的思维和观念。特别要注意你评价自己、标识自己的方式。⑤注意找出你抑郁的主题(例如,寻求赞同、羞耻、不幸福的人际关系、不现实的理想、完美主义),找到后向它们提出挑战。

5、加强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帮助有抑郁心理的中学生走出“牢笼”。

列宁曾经说过:人类最高境界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怎么让孩子在学校完成由他律到自律这是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加强对有抑郁心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帮助他们客观认识自我,让他们增强对自我的爱护和对生命的珍惜;其次帮助他们客观地评价自我,摆脱自我无能心理的压力;最后,要帮助他们学会有效地控制自我,学会向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是中学生平衡心理矛盾的一个有效方法。

6、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生活习惯。

尤其要求学生做到:保持良好的睡眠,增强自己的体质,通过对学生睡眠情况的调查,睡眠良好、一般、经常做梦及失眠的人抑郁心理的发生率分加为9.84%、13.38%、33.33%、50%。这表明睡眠状况越好,抑郁心理发生的可能性越小,而抑郁心理的发生又可能导致睡眠不好,两者互为结果。

要求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读读可爱的童话,释放心理负荷。多做一些户外运动,让烦恼不悦随风而去。美国的欧托.奥朋吉勒医生说,足球、篮球、跑步可以帮助抑郁心理患者摆脱困境。鼓励学生交结几个知心朋友,培养业余爱好,面对现实,学会适应,对自己负责,同时要求学生确立一个切合自己实际的奋斗目标,当不能迅速改变客观世界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是迅速改变我自己。实践证明,上述方法使很多学生走出了抑郁的困境。

参考文献:

[1]王士俊.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新课程,2022(30):220-221.

[2]佀传向,马永战,樊贺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家庭干预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心理月刊,2022,17(11):11-13.

[3]张东明.中学生心理健康生态支持系统建设[J].四川教育,2022(11):20-21.

[4]贾丽媛,黄雪雪,薛艳妮,胡婕,张至贤,李丹琳,张一,李若瑜,万宇辉,陶芳标,张诗晨.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及童年期虐待与饮酒行为的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05):648-652.

[5]薛原.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转变的研究——评《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05):801.

[6]贾丽媛,黄雪雪,薛艳妮,胡婕,张至贤,李丹琳,张一,李若瑜,万宇辉,陶芳标,张诗晨.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及童年期虐待与饮酒行为的关联[J/OL].中国学校卫生:1-5[2022-08-10].

[7]叶梦诗.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问题及家校共育对策[J].当代家庭教育,2022(14):1-3.

作者信息:曹殿国,(1977-),男,哈尔滨市东安英才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