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所在,“术”有所归——浅谈初中历史2022年新课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6
/ 1

“道”之所在,“术”有所归——浅谈初中历史2022年新课标

高华

深圳市南山外国学校(集团)大冲学校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与2011年版本相比,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本次课程修订的主要价值取向和基本路径为:第一,注重“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二,坚持唯物史观,体现国际水准,突出中国特色;第三,总结成就,解决问题,实现继承和发展。徐蓝教授撰文对新课标的变化和突破进行了深入解读,指出新课标“提炼了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和新要求;组织和设计了关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提出了“教”与“学”两条主线并行的教学方式和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与考试命题要求。”[1]

在个人细致研读、科组开会研讨和认真聆听深圳市教研员组织的线上新课标培训会议后,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对新课标的个人认识以及其对教学的具体指导价值。

对于一线教学而言,初中孩子由于知识储备量相对较低,生活实践经验欠缺等客观问题,给历史教学带来了诸多困境,要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必须尽全力打破这些困境,才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新课标》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参照,也给一线教学吃了一颗定心丸。

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教学困境一:知识点的琐碎繁多,学生无的放矢。

《新课标》强调的“大概念”教学给出的大、小、微各个专题,给我们提供了提纲挈领的教学范式。与之相契合的是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和史学界非常热衷的“大历史”写作。

平时的日常教学是大概念的涓涓细流,当学生史实积累和分析能力随着年级和教学不断增长深化,就能水到渠成的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的概念转化。所以这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做好大专题铺垫,每一课都该做到有“灵魂一句”,举一个例子,在学习《一国两制》这一课时,我所谓的“灵魂”一句是“一国两制是促进了国家统一的成功实践”,本节课所有的制度渊源、实践过程、影响感悟都获得了自身的归属和指向,最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合流。

二、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教学困境二:抽象性概念问题理解问题。

在教学中如何能达成好的教学效果,最基本的方法是利用学生自身已获得的知识进行迁移,才能更好的激发认知热情。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联系的观点”。但是,对于初一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生,历史课本中的很多概念都是超出他们原有认知范围的,比如初一上学期的“分封制”,“授民授疆土”、“封邦建国”,这与学生的原知识体系非常渺远,当一项新知识在知识库里处于“悬置”状态,无法与旧有知识有效连结,那么知识的生成很容易成为无根之木。

《新课标》对“联系的观点”进行了特别好实践。在新旧课标的对比中,新课标更强调“贯通”。例如,“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史料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补证构成了基础教学逻辑下的小专题教学,成为大概念的坚实基础。

三、古歌新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教学困境三:阅读能力与历史知识协调问题。

举一个例子,在教授“澶渊之盟”这一课的时候,我们普遍发现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就是学生把当时的北宋宰相“寇准”误认为其名为“寇准力”,就因为课本中有“寇准力劝皇帝亲征”这样的表述。其他因为阅读障碍产生的错误更是不胜枚举。《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方法的创新,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特别是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历史教学材料发生“断裂”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建议学校初步探讨达成“文科类大阅读课”,让每周的阅读课不再是语文课的专属,推荐学生完成《秦始皇本纪》、《陈涉世家》、毛泽东选集的《论十大关系》,《别了,司徒雷登》等优秀必读篇目,让宽广厚实的阅读成为提升历史核心素养的土壤。此外,历史地理的跨学科教学更是“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开展“世界文明与地理的关系”专题研讨,在创新性作业中强调地图绘制作业,都是我们完成很好的跨学科实践。

天地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在贯彻国家意志,培养时代人才的基础上,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如何让历史课更有历史味道、上出历史感,并时刻关注思辨的证据意识和家国天下的使命担当。《新课标》在“道”的层面给予我们强大支撑与引领,在“术”的层面则需要教师根据学情、教情进行个性化打磨,路漫漫兮修远,恒兀兀以穷年,这是一线教师无可推卸的职业担当。


[1]徐蓝:《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基础教育课程》 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