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并进,学教情境式写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7
/ 2

双轨并进,学教情境式写作

余萍

桐乡市崇德初级中学   314511

摘要:《双轨并进,学教情境式写作》是以群文阅读为载体,通过选文有道,积累素材;读透文本,实现增值;拓展资料,尝试评述;纵横对比,总结规律,有效联动读写。以体验生活为本源,有计划引领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记录中存储,在表达中升华,让学生的体验贯穿于习作指导的全过程。

关键词:群文阅读;体验生活;情境写作;微单

笔者在写作教学中,发现学生习作常见的问题有:动机不强,目的不明;体验不丰,情感平淡;见闻不广,题材缺乏;阅读有限,写作思路不开。究其根源,主要还是他们缺乏阅读,缺少生活中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受时空限制,手机诱惑,学生无心阅读经典,更无意走向自然、走进生活、走入社会。没有素材谈何写作。

基于这样的现状和思考,笔者以群文阅读为抓手,以读带写,拓展写作教学资源;以体验生活为本源,有计划引领、延续、升华写作素材。双轨并进,学教情境式写作。

一、以群文阅读为载体,有效联动读写

阅读是学生除了生活之外素材和灵感的重要来源。群文阅读是走向大阅读和深阅读的高效路径。“由精一篇向四面八方发展”的扩散阅读方式,能促使学生同时阅读多篇文本,展开对比分析,提高阅读效果。将习作有机地融入群文阅读中,以读促写,以写引读,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培养能力、增添感受,在写作中也能提高创作能力。

(一)选文有道,积累素材

那么如何高效选文?叶圣陶提出要先确定“文话的话题”,教师要结合所读文本的特点挖掘文体、主题、内容、写作风格等方面的共同点,基于“一课一得”的要求来设定议题,然后在课文的基础上选择其它文本作为辅助,这样更有针对性,更便于收集写作素材。

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教师将阅读的议题设定为:用矛盾法写亲情散文。选择《散步》《背影》作为群文阅读的篇目。通过找寻矛盾之结--追寻矛盾之因--求寻矛盾之法--探寻矛盾之解,开启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去了解矛盾背后是各种表现形式的爱在流动。在打通教法与写法的同时渗透做人之道。借名家之文,想个人之事,转移视角聚焦家庭里的矛盾题材,用矛盾法写一篇亲情散文,牵引学生到写作思维,如何发现矛盾,思考矛盾,写下矛盾,解决矛盾,让写作的逻辑性更强。

(二)读透文本,实现增值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一般来说名家的作品总是给意蕴深厚的感觉,所以在挑选的时候可以着重选择。要读透文本背后的故事、情感韵味,才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文本的情思,调动学生独特的情感。

学习《昆明的雨》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以“汪曾祺作品赏析”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活动,并推荐学生结合《端午的鸭蛋》《我的家乡》等经典作品,鼓励学生探究汪曾祺在平淡叙述中的文本张力。其文章写客观意象,极度写实,细节归真,倒挂的仙人掌、像一堆半干牛粪的牛肝菌、冒油的鸭蛋;表主观感情,有意隐匿,强烈感情,含蓄表达,如“我想念昆明的雨”“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寻常生活小事,娓娓道来,在“平淡”而“有味”中构成文章的张力,形成了读者对于文本的立体感受。

(三)拓展资料,尝试评述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作品时,常引导他们尝试阅读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生平、社会背景、名家评价等,展开深度阅读。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中抽取出重要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并加入自己的观点,尝试撰写读后感或者评论性的作品,全面提高自己的审美赏析和创造水平。

如教学《醉翁亭记》就整合《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谈中国历史上极其夺目的“贬官文化”,去看看他们哪怕与山水亲热,也难免的“颓然乎其间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孤零零的悲剧意识。教学《湖心亭看雪》结合张岱的痴行去究痴源,不妨结合地方名人吕留良,去看看那个年代民族的记忆、衣冠、精神被割裂后死死抗争的“明朝遗民”。

(四)纵横对比,总结规律

在指导学生展开写作的时候,笔者常常发现某些学生没有掌握特定的写作技巧,此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读写活动。教师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自己作品中的问题,然后为其推荐若干典型的范文,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和范文进行对比,找到差距,试着总结写作规律,并在修改中尝试完善自己的作品。如针对学生很难抓住人物典型特点的问题,教师组织其阅读《故乡》《老王》等作品,学生在对比后能修改方向:要写出人物的变化状态,要用修辞手法形象化地描绘人物。鲁迅名篇《故乡》就为我们呈现三种不同的成长模式;曾经模糊的“豆腐西施”成长为“凸颧骨、薄嘴唇”的“圆规”;万分期待的活泼能干的小英雄却成了辛苦麻木的木偶人;“我”成为渴望却终究没法实现的样子。一番模仿修改后,人物描写更细腻。

二、以体验生活为本源,有计划引领、延续、升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自身的衣、食、住、行,接触的自然、人与社会,这些都是学生作文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然而学生对身边这种生活往往熟视无睹,缺少感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有计划实施对体验的引领、延续与升华。

(一)经历活动形成初步感受

写作,有体验才有素材。作文重在观察仔细,做到言之有物,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写自己最想说的话。创造一个由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观察点,实施一项能全身心参与其中的观察活动,必然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获取真实有效的观感,这些观感的综合最终会离真理越来越近。江南梅雨季,即布置“淋雨”、“听雨”的写作,引导学生留意雨中景,如院子里的桃花,花色细白,更显憔悴,树枝墨黑,更有山水画的意境;春和景明,就督促孩子去走街串巷,看早市、走老巷,观生活百态;春华秋实,写好桑蚕、野菊花的观察日记;夏长冬藏,且听自然界独特的声音。

(二)微单调查记录真实感悟

微单,也叫微型观察记录表,是实施体验生成的有力支架,也是学生参与调查、开展实验、收集信息的纸质依据。记录式微单是笔者在写作教学中常用的方式,笔者实践发现,采集过材料的作文,更有内容可写。如笔者在七下写作指导“怎样选材”布置如下任务:

选择下面任一主题进行材料收集。

1.祖辈的故事藏着过往的岁月,请以“听祖辈讲故事”为话题。

2.校园生活见证着我们的成长,请以“活力校园”为话题。

主题:

采集时间:

采集地点:

信息来源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采集后的感想:

3.桐乡正在创建文明城市,请以“家乡的变化”为话题。

(三)真实表达升华生命体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稍纵即逝的题材,让他们学会像慢镜头一样完整呈现,在实践中培养对文字的敏锐感知力,折射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认识与感悟。让学生在习作中写自己的经历,说平实的话,表达真实的情感。许多名家散文常常讲的是生活中平凡的事情,如《散步》。

同时要把他们的思想往深处引,如教学《灯笼》,引导学生去搜索生活中的老物件,如家里的缸,奶奶的蒲扇,爷爷的老三轮等;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关注家中最早亮的那盏灯,从那盏灯中去解读中国妇女的勤劳;如学生写《路口的奶奶》,教师引导他们关注普天之下,都有路口的奶奶,都盼着子孙回家吃饭。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厚实,让他们从表达的真实性走向深刻性。做一个敏于观察的人,知人情、识善恶、懂道义。

参考文献:

[1]孟伟红.体验升华式习作教学的尝试.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2

[2]李存福.选文有“道”,奠定群文阅读的基础.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