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饮食漆器具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9
/ 2

汉代饮食漆器具设计研究

梁晓枝

平遥唐都推广漆器有限公司 山西省晋中市 03110

摘要

本文以汉代食漆器为研究对象,从艺术设计的角度,通过文献和博物馆的收藏,综合运用考古类型学、图像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 对器物的相关资料、食漆器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汉代食漆器发展的宏观历史脉络,并对造型结构、装饰工艺进行了研究。 重点介绍了汉代食漆器皿的纹饰,并探讨了设计规律。

关键词:汉代;漆器;饮食器具

一、汉代饮食漆器具的生产与管理

汉代漆器的生产经营方式分为官私两种。 官漆代表了汉代漆艺工艺的最高水平。 出土的饮食漆器铭文为研究汉代漆器手工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有力的材料。 可以看到当时的生产部门、工匠类型、生产程序和流通情况。

汉代,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生产漆器的官办生产部门。汉代各县设立的工匠,是中央直管的官方手工业。其中,蜀郡工匠是汉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最早的工匠之一。 ,此外还有同名广汉县工程师,主要负责制造皇室贵族专用的“成玉”(皇帝的名字)漆器,以擅长制作金属扣件着称。 《盐铁论·散散不足》记载了汉代金扣的盛况:“今富人有银扣黄耳、野王纹、金错书杯。傅一文杯得十铜杯,又便宜又没用。特别”,“一杯磬取百人之力,一块屏风为万人之功”。

从漆器铭文中的制作者标记和所有者姓名信息可以看出,除政府设立的漆器制造机构外,民间也有漆器生产作坊。 比如安徽省霍山县木棺墓中的一些耳杯上有“黄氏”字迹2,应该是民间漆器作坊的标志; 扬州邯江姚庄102号墓出土的耳杯耳背上分别刻有“工业”和“工业”字样。 “公亭”、“公光”二字在命名格式上与书钧、广汉、考工、漆器的匠人铭文相近,应与匠人姓名一致,形制纹样 墓中的耳罩。 方法类似,推测出自同一漆器作坊。

从出土情况来看,西汉早期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安徽、山东等地,西汉中晚期主要集中在江苏地区,东汉出土总量王朝很小。漆器手工业分为官办和私办两种。官方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还有当地的工匠、考官和工人,以及市政作坊。此外,汉代内部也有独立生产。部门:民间漆器手工业受政府影响和严格控制,生产比较粗糙,主要是没有花纹的红黑漆器。公馆漆器铭文由工匠和督官两部分组成。可见,汉代沿袭秦代的“五乐工名”制度,对漆器的生产进行了系统而严格的监管,分工细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漆器。监管体系。东汉时期,官漆器逐渐没落,官管制度也逐渐解体。

二、汉代饮食漆器具的造型设计

汉代食漆器种类繁多,造型丰富,按功能分为五类:一是用来盛食物的,如鼎、碗、盘、盒、耳杯、碗、食品盒、小屋等;二是取食器,用来舀取食物,如勺子、匕首、筷子等;三是食物接收装置,用于容纳一组食物容器,例如箱子;四、饮具,用来盛装食物 放液体饮料,如钟、钫、扁壶、卮等。 五、器皿,用来存放餐具。

(一)汉代饮食漆器具胎骨的制作

胎骨又称胴体、地。 正是未上漆的漆身,即漆的“骨”,对漆的造型起决定性作用。 漆器出现最早,使用最多的是木身。 汉代常见的胎骨有竹、陶、金属、夹胎等。

(二)木胎

《鱼角录》质法第十七中日:“方器有捻题,合题。圆器有曲木,车有捻”,特指制作方法 木轮胎骨头。 器物的边缘和近端称为“标题”。 将材料加工成板状,再组装成方形器皿,一般用于制作盒、盒等物件。 . 汉代出土的食漆器皿用木胎的制作方法有四种。

(三)夹伫胎

夹层轮胎也称为布胎和安装胎。 “夹”的“花纹”是指织物的总称,“夹”是指夹在织物之间的漆灰等填充物。具体制作方法是:先根据器物的形状,用亚麻或丝绸等面料制作内模,再用漆和漆灰贴几层,晒干后取下内复合胎体,然后画。这种方法始于战国时期,盛行于汉代。在西汉早期的墓葬中,出土了汉中后期的漆器。如西汉中叶长沙仙家湖曹峪墓出土漆器150件,其中大部分出土。对于夹子轮胎。与其他类型的轮胎相比,夹箍轮胎具有轻薄的车身。涂装后轻便、方便、耐用。它可以更自由地塑造设备的形状,特别是圆形和不规则形状等复杂曲线的三维形状。促进漆器造型多样化。

(四)竹胎、陶胎与金属胎

竹身漆器是将竹子劈成条状,将竹条编织成椭圆形或条形的漆器。如荆州马王堆一号竹身漆漆和高台汉墓,都是用整竹节制作的。竹。金属轮胎稳定性强,不易变形。制造方法主要以铸造成型、打浆、焊接成型为三维形状。经除锈、除油、抛光后上漆。汉代出土了大量金属胎漆器,其中以铜胎居多。铜的材料特性与漆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涂漆后,器物表面光洁、光滑、经久耐用。如广西贵县罗伯湾汉墓一号出土的铜体漆盆、漆壶、漆管,以及一号汉墓出土的铁体漆钫和漆铁壶。山东临沂金雀​​山汉墓,2号墓胎漆鼎出土的铁器等,反映了汉代漆艺空前繁荣,漆艺盛行。

陶体漆器又称漆衣陶,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加工成型,是制陶技术与漆艺共同发展的产物。大量战国楚墓出土,主要集中在汉代山东、安徽等地。大型器物一般用泥棒制作,其他小型圆形器物可用轮法制作。成型方式分为单模和闭模。单模用于制作形状简单的器物或器物附件。闭合模具用于制作复杂形状的器皿。一些器具的耳朵、脚和其他部件。制作工艺是:先烧陶,打磨抛光,再涂底漆,再在上面画花纹。与“一卷百人之力,屏为万人之功”、“一文杯得铜杯十”公馆漆器相比,陶漆器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成本很便宜,满足了中下层模仿上层贵族的生活方式。西汉中后期,随着漆器工艺的进步,胎胎漆器的普及,胎胎漆器的数量减少,东汉中后期青瓷逐渐普及,大大影响了漆器手工业。影响很大,优质陶瓷取代了漆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陶瓷漆器逐渐消失。

汉代漆笥实物图

结语

本文以汉代食漆器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梳理了食漆器的起源与演变,分析了汉代食漆器发展的历史背景,研究 对食用漆器的品质和形状分类,解释了汉代食用漆器的形状和规模。 合理性; 分析食品漆器的工艺和装饰设计,并举例说明图案的组织形式和组成规律。 从造型结构、装饰工艺、装饰图案和审美风格等方面总结出主要研究结论:

圆润饱满,造型简洁大方。首先,汉代的食漆器皿继承了前代青铜器的一些造型,并与陶器造型相互作用。餐具整体视觉重心低,庄重古朴,深沉有力,端正典雅。二是汉代的食漆器种类繁多。丁、壶、钟、钫等具有仪式性质的器物在西汉中后期后逐渐消失。模型逐渐固定形成。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与人的尺度协调,适应分餐制的饮食生活方式,在日常使用中不断改进。第三,汉代食漆器形体丰富,取决于整体造型、沿、壁、盖、耳、足、柄等部位的大小、高度、曲率、倾角等属性的变化,受器物功能和用途的影响。由于受用户需求、使用环境、生活方式和社交礼仪的限制,变化有限。

绚丽而美丽,镶嵌着五颜六色的金线。 铁制工具的发展为漆器的制造提供了方便的生产工具。 木体采用冶炼、铲、铲、捣四种生产方法。 , 陶艺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食品漆器的造型手段。 汉代在延续前朝工艺的基础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漆艺与金属工艺的结合,让金银搭扣大受欢迎。 他们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为漆器增添了华贵之美; 创造性地出现了锥绘工艺。 采用先刻后画的装饰手法,为后世的金匠工艺奠定了基础。

生动的魅力和华丽的装饰图案。 汉代食漆器物的纹饰丰富多样,有动物纹、自然景纹、人物故事纹、几何纹等。 生动的莫尔纹是时代特征,钩环线形结构是视觉表现特征,平衡对称。 为形成图案规律,在有限的平面内,以简洁生动的线条细化,注意线条的韵律与韵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抽象与具象,结合写实与写意, 很浪漫。

从简单到复杂,返璞归真的审美风格正在发生变化。汉初,黄老思想反对极端奢靡之欲。 “简朴”的政策压制了厚葬的风格,漆器以简朴为美。西汉中叶,国家权力进一步加强,官府漆器作坊主要供贵族使用。奢华的漆器,再加上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漆器工艺的进步,使漆器的美学转向恭敬高贵,奢华即美;西汉晚期,漆艺成熟,形成了以贵族美学为主流的“彩漆错金”的装饰美学;东汉时期,官府漆器手工业没落,漆器美学回归古朴实用。

参考文献

[1]吴雅妮. 广西出土汉代青铜饮食器具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1.

[2]毕金辉. 天水漆艺在饮食器具中的应用设计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汪笑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9.

[4]郭立忠.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21.

[5]邵媛. 汉代漆器绘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