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导学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优化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9
/ 2

"双减"政策背景下导学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优化设计

冯炳贤

526300广宁县何楮铭纪念中学

摘要:初中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便是道德与法治教育,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使得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但目前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当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基于此,以下对"双减"政策背景下导学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优化设计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导学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设计

引言

学案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有效地设计、应用学案是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关键。已有实践表明,教师有效地设计、应用学案,有利于在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之际,将学习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获得学习主动权,并以学案为依据,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课前自学、课堂探究和练习,顺其自然地转变学习方式,潜移默化地发展学习能力。核心素养下的“学案导学”既体现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话语的重构,又趋向于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做”,让学生从“失语”走向“参与”,从而潜移默化地将立德树人根本目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一、“双减”概述

作业是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每天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在以往的应试环境中,教师通常以书面形式布置大量作业,要求学生通过反复做题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多数学生只能占用大量的课外时间完成作业,个人娱乐和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2021年国家颁发了“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各地区也随之规定了学生校外学习时间,要求初中生各科作业平均时长不超过一个小时。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导学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优化设计

(一)发放学科导学案

从汉字学的角度来说,“导”的本字在结构上由“首”“止”和“行”三部分组成,将其组合起来指代“当人走到路口时,需要得到他人的引领”的含义;而“学”的本字从爻从冖从子,它指代“前人研究规律,后人在其搭建的框架中学习和成长”的基本含义。从二者本字的含义来说,“导学”即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从导学的基本概念可以看出,它与“双减”政策的核心要义不谋而合。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发放学科导学案的方式,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体现在导学案中,引领学生全面解读、分析学案中的内容,明确后续学习应达成的目标。[2]导学案的设计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呈现导学内容。同时,也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阶梯式的形式,设置诊断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阶梯过渡的过程中,稳步提升思维能力,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而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也可以在导学案中插入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图文结合式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最终达到强化学生自主意识、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这便契合了“双减”政策的实际要求。而教师也要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设计和投放不同类型的导学案,如课前导学案、课中导学案等。以七年级下册“揭开情绪的面纱”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投放课前导学案,示例如表1: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需求设计不同类型的导学案,并于特定的教学阶段引入导学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技能和意识。在此基础上,“学生本位”的理念得到体现,“双减”背景下的教学框架也初步搭建。

(二)依案自学,以案导学

教师课前下发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并根据学案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阅读教材的重难点,从而理解本课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对本模块知识形成初步认识,并初步构建起知识体系。同时,学生要边读边思,对遇到的疑难问题做好标记或直接记到学案上,以便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或者交给教师解决。例如,在实施“深深浅浅话友谊”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完成的学案拍照,上传到钉钉的家校本上。同时教师可根据家校本的统计情况,提醒尚未上交学案的学生,借此督促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之后教师要认真阅读每一份上传的学案,并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自学所得和自学时出现的问题,由此自然而然地确定课堂教学要点。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利用家校本的批注功能,点明每一份学案的问题,并将学案发送给学生,引导他们继续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教材,完善学案,借此加强认知。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完成学案、完善学案,不仅对新知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还切实地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一举两得。

(三)借助网络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在信息化时代,各大网站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按照教学需求灵活选择。由于课堂时间较短,选择课外素材时,教师应根据课本中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的浅显易懂的内容,使学生在网络素材的辅助下充分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尤其在“双减”背景下,为构建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应借助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围绕课时教育任务在网络上选择适合的教学素材,把控好播放时间,通过提问、指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分析相关素材中蕴含的知识,使学生领悟相关知识的内涵,加快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4]。例如,《诚实守信》这一课的教学需要学生掌握诚信的含义,明白一诺千金的内涵,懂得什么是对人守信、对事负责,知道诚信的智慧和诚信守则。教师在手机上查找与诚信有关的素材,比如古代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烽火戏诸侯,结果国破家亡。随后,通过手机投屏的方式展示到屏幕上,询问学生:屏幕上分别展示了哪些素材?这些素材讲述了哪些道理?在生活中为什么要做一个诚信的人?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探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自由发表对诚信的看法,了解他人的见解。学生交流结束后,教师让每个小组轮流阐述观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手机投屏素材引入本课重点知识,详细讲解哪些是诚信行为,提高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可以按照所学知识规范个人言行,不断提升个人道德素质。

(四)采用音乐导入

除了利用学生实际生活当中的事例导入课堂,采用故事法导入课堂之外,教师还能够利用音乐来作为课堂的导入环节,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得到激发,以便于学生能够更为高效地展开学习。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当中的“深深浅浅话友谊”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将胡夏的《那些年》为学生进行播放,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同时,教师对音乐进行适当的运用,还能够使得学生的情操逐步得到陶冶,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拓展,这样学生便能够更为快乐地展开学习。

结束语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从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和课后作业三大要素出发,构建创新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把导学案和活动型课程作为实施教学计划的主要途径。学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他们也能在实践化的课后服务以及自选化、弹性化的课后作业的辅助下,开展深入探究和实践探索。全面改革传统的学习方式,达成提升学习效率、强化学习能力的目标,这充分体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智育和德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欣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21.

[2]黄华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2020(25):32+38.

[3]汤新霞.初中道德与法治学案导学的实践方式探究[J].学苑教育,2020(14):78-79.

[4]王秀波.导学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9(12):250.

[5]张琼.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9(1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