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的必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客家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的必要性

黄爱军

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514011

摘要:客家文化流传至今,备受世人崇敬。而将客家文化充分融入到小学思政课教学之中,能够充分彰显小学思政教学的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德育水平。本文将针对客家传统文化进行简要概述,并结合当代小学生性格特点,提出将客家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教学的必要性以供参考。

关键词:客家传统文化;小学思政;教学融合

引言:小学德育教育至关重要,但仅凭借思政课堂开展德育教育难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可将流传至今的客家文化引入到小学思政课堂之中,结合实际案例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如此一来,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思政教学素材,促使思政与语文教学目标相协调。

一、客家传统文化概述

客家文化实际上是由客家人共同创造的一种文化,其涉及领域非常广,其中包括音乐、戏剧、工艺、民俗以及语言等诸多方面。立足于历史角度出发,客家人由于饥荒与饱受战乱等原因,逐渐南下,其中便有一部分客家人进入了赣闽粤三角区,久而久之,此部分客家人便与当地土著民族相融,其中便包括经济文化与习俗文化等诸多方面,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民族特色以及一定独立性与稳定性的汉族支系。一直以来,客家人运用独有的客家方言,倾诉着自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用民族行动诠释自身情感与心态。因此,与其将客家文化看做民族文化融合主体,不如将其看做一种民族多元文化[1]

如今的客家文化备受世人所崇敬,且客家文化自身便具有显著文化特点,即:耕读传家,由此不难看出,客家文化的本质在于儒家文化。客家祖先具有一定的寻根意识,并将开拓精神与民俗风情相结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客家传统文化。因此,将其与当代小学语文以及思政课程开展有机结合,便可借助客家文化独有的民族色彩与开拓精神,提高小学生语文与思政成绩,并在此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道德素质,提高学生思想品质。

二、客家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的必要性

(一)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

小学阶段学生普遍具有丰富想象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启迪式”教学,尤其针对于学生情感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爱国、爱人民、爱党的良好意识,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坚定成为一名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决心与信心。小学开设思政课堂的目的便在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与品质,但传统思政课堂即便与小学语文教学相互渗透,也难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究其主要原因,无非是语文教材与思政教材缺乏一定趣味性、关联性,难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也就难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但若将客家传统文化引入到小学思政教学之中,则便可将客家文化作为教学背景使学生充分感受客家风土人情与民族文化,进而主动将思政内容与客家文化相关联,如此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小学思政教学内容[2]。此外,将客家人在道德素质方面的实例,作为小学思政教学案例,能够达到“填充思政理论”的目标,使得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思政内容,进而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道德素质与思想品质。

(二)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基于小学思政教学之下,学生针对教师所讲述的“热爱祖国”等相关内容已经背诵得滚瓜烂熟,但大部分学生并未从根本上明确热爱祖国的含义。通常情况下,教师针对此方面开展思政教学之时,都会反复强调热爱祖国的重要性,殊不知小学阶段学生普遍不具备良好理解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做的便是利用真实案例,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处,教师可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祖国大好河山,以及客家传统文化习俗,带领学生切实走进客家文化之中,共同领略客家地区良好风光,以及客家博物馆、桥溪村的历史痕迹,引导学生认识围龙屋、南华又庐等客家经典建筑,同时也可为学生播放松口山歌等客家歌曲[3]。如此一来,学生便可在小学思政课堂之中受到客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当学生陶醉其中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客家传统文化内涵,共同探讨客家文化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而将思政课堂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联,引导学生在充分感受祖国大好山河以及民族特色的同时,激发其对祖国热爱之情,进而逐步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以小学思政教学中“社会主义接班人应该具备何种素质”问题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对“社会主义接班人应该具备何种素质”的探究,如此才能够促使学生提高自身核心素养,并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如:教师可以将其与小学语文中的《题西林壁》相结合,“横看成岭侧成峰”,通过对此诗句的讲解,教师便可将思政中“换一个角度分析问题”的观念引入其中,再将其与客家观念相融合,也就是引导学生明确虽然客家观念的本质在于儒家,但客家观念相比儒家观念更多了几分民族色彩,可谓是各有千秋。如此一来,便可引导学生在思政课堂之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并学会变化角度看待问题,同时继承客家开拓精神,针对思政重难点进行钻研,以此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4]

(三)促使学生明确与自然和谐相处意义

生态文明始终是思政教育的主题之一,唯有引导学生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才能够良好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切实发挥出思政教育的意义。客家文化精髓之一便在于此,教师同样可以借助客家文化达成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目标。首先,教师仍旧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客家古村落视频,并为学生讲解客家历史以及古村落生态环境,而后教师便可为学生播放因人为原因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图片,并向学生抛出问题,询问学生面对环境污染自己能够做一些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不乱扔垃圾等[5]。最后,教师可借助客家古村落,为学生讲述客家人如何保护自己家乡的环境,引发学生深刻反思。另外,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适当引入语文概念,如:《秋天的雨》所讲述的内容便是自然界和谐相处,小动物与植物相互交集,呈现出一片繁荣、和谐的景象。当然,此种景象在客家古村落较为常见,因此,教师还是可以利用客家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此篇文章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逐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明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诠释小学思政教学重要性,切实发挥客家传统文化教学的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将客家文化融入到小学思政教学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辩证性思维,帮助学生明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因此,需要教师在小学思政教学过程中,对客家文化予以一定注重,同时也可充分运用语文素材开展思政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军祎.小学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策略[J].天津教育,2022(21):42-44.

[2]袁双桃.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的途径[J].新课程,2022(26):24-25.

[3]黄慧英,赖文明.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应用与探究[J].教师博览,2022(12):28-29.

[4]阮红环.赣南客家文化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22(03):187-190.

[5]汪宗蓉.客家文化与客家学校的文化传承[J].文史杂志,2022(01):115-117.

此文系2021年梅县区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客家文化融入小学生思政教育研究》(MXDY202106)系列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