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铸教书之魂,践行初心担育人使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3

立德树人铸教书之魂,践行初心担育人使命

刘一熹

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661000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育问题作出了重要论述,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担当,作为新时代的思政教师,要以党的教育事业为重,在以下这些方面下功夫:一是坚定理想信念,立定教书育人政治方向;二是汲取道德营养,修身立德恪守师德师风;三是传承革命精神,筑牢铸魂育人文化自信;四是践行师道初心,担负教书育人时代使命。最终成长为一名无愧于时代,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合格思政教师。

关键词:初心使命    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此,思政教师要始终坚守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宗旨,秉持立德树人、教化人心的教书理念,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以过硬的职业操守和素质能力承担起传播党的理论、宣传党的主张、弘扬党的精神的时代使命,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一、坚定理想信念,立定教书育人政治方向

理想信念是每个人执着奋斗、自强不息的动力源泉,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励精图治、百折不挠的强大引擎。“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全民族共同的理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国家,离不开国家梦的实现;国家梦的实现,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又依赖于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思政教师处于党的理论阵地的最前沿,应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牢牢把握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抓住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成为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的倡导者。一要铸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读原著才能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活的灵魂,把握其精髓实质,从原著中找寻思想引领的正确方向;学原文才能使我们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在改造自然,进行社会实践时,搞清楚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等方面的内外逻辑联系,搞清楚具有中国特色的各项社会主义改革所发挥的正确引导作用;悟原理才能让我们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道路。每一位思政教师都应该在不断地学习中进行思想上的升华和精神上的洗礼,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运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疑惑,以学促用、以学促改。二要铸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者。这个信仰是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方向,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决心和勇气,旗帜鲜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与向往,也是思想政治课的主题和灵魂。 只有永葆这样的信仰,才称得上是合格的思政教师,用正确的信仰传播正能量的意识流,在学生的心灵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为学生的成长领航指路,引导学生培养高贵的品质,塑造完美的人格。现如今,党和国家既充满了对思政教师无限的期冀,也抱以了极大的鞭策和鼓舞,只有“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国之栋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三要铸牢家国情怀,做新时代的践行者。思政教师要紧密联系实际,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响应时代所需,练就过硬本领,以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为己任,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有信仰、有情怀、有本领、有担当的积极姿态投身于党的教育事业,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人生华章。只有找准了理想信念的关键点,方可立定正确的教书育人政治方向。

二、汲取道德营养,修身立德恪守师德师风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的通知》,强调“涵养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多次讲话中科学阐明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内涵及建设路径等,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提升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素质”。

思政教师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在强化“四史”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立足于新时代发展新要求,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党的革命优良传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道德营养,自觉守护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一要作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使者,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沃土,善于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转化为思政教学的内容和素材,促使中华传统美德在思政课堂上弘扬并升华。二要作继承弘扬革命优良传统的接班人,从革命英烈事迹、红色基因中汲取思想道德营养,在赓续红色精神血脉中提升道德精神境界,切实把党史滋养转化为建功新时代、谱写新篇章的实绩实效,更好地抵御各种风险挑战,塑造起无限忠诚、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奋斗牺牲的高尚品格,把建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高贵品质和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党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引领学生在听党史、讲党的故事、回顾英雄事迹的过程中,探寻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奥秘。三要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捍为者,在教学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追溯世界社会主义500年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革命、改革、建设、发展的历程中,如何进行比较,最终历史性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新局面,帮助学生扣好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粒“扣子”,深入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创造更多有益于祖国繁荣发展,推进国家改革创新的文化元素,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传承革命精神,筑牢铸魂育人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过的这一百年,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进行了可歌可泣英勇顽强的斗争,一次次艰难曲折的探索,一回回久经考验的锤炼,使我们党从幼小走向成熟,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以及伟大的建党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经验。

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更要牢牢把握“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精神要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寻找中华文明的足迹,将党的历史渗透于灿烂的中华文明之中追根溯源,领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的时代价值,解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内涵。首先,思政教师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把枯燥的思政课讲成一堂心灵导学课、思想境界提升课,比如:以平易互动的讲座方式,面对面与学生开展思想交流,进行中国古典文学中关于爱国、忠君、为民、孝道主题的精神疏导,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或是采取“行走的思政课”的方式,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考察革命圣地,瞻仰烈士陵园,遍寻旧址遗迹,参观党史展厅等,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切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进课本、走进课堂、深入校园。其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实践纳入思政教师专项培养、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让广大思政教师能够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智慧和价值,从而富于理论教学更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把党的理论知识学习推向深入,不断传承中华经典中饱含的人文关怀,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筑牢铸魂育人文化自信。最后,思政教师要时刻秉持着“树人先立德”的理念,在重大节日和年度节气中开展针对性的时令时节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厚植学生爱国情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家园,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文化和技能双修的时代新人,使其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源源不绝的力量。

四、践行师道初心,担负教书育人时代使命

党的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为民服务初心历久弥坚。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人民二字力重千钧。无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抑或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不体现党的一代代领导集体浓厚而强烈的为民情怀,昭示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担负起富国强民的使命担当,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流和本质。

教育是党百年大计的根本,高校思政教育同样必须围绕着“人民”二字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作出了科学的回答,为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行动方向。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培养职业技能人才,而是要更加重视学生主观意识的教育引导,把德行教育摆在首位,以人为本强化思想政治教学,围绕学生生活实际,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化时代化的德育宣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格局变化,把握中国未来发展走向,促其增强爱国情和报国志;关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宣讲的同时融入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情感和疏解压力,促其在处理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时增强应对问题的能力;服务学生志趣方向,思政课并非“教条式”的灌输大道理,应在说理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关系,促其树立起伟大的志向,培养高尚健康的情趣,通过实学增长见识眼界,通过实干提升技能本领。因此,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只有在释疑解惑中增进师生感情,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在思想启迪中进行文化滋养,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文武双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塑造人格的重任,对国家的未来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思政教师,是党的思想、精神、观念的直接接受者,也是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直接参与者,更是党的理论的直接传播者,要坚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从严从实要求自己,帮助学生扣好第一颗扣子,切实承担好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首先,思政教师的第一素质是政治素质,第一能力是政治能力,第一位的要求是政治要强。这种素质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敢于同抵毁党章党纲的各种歪风邪气作斗争,理直气壮讲马列,旗帜鲜明讲信仰,辨明黑白讲正气;这种能力是在遇到任何风险挑战时,都能够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懂得运用政治标准考量自己的行为,并且感染和影响身边的同事,增强职业自豪感和责任心,以高度的政治信仰做马克思主义的“解读者”,做学生政治思想纪律观念的“引领者”。其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强调个人修身,怀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更要适时关注时代的发展变迁,关注社会的时局动态,加深对党和人民伟大实践创造的丰功伟绩的理解和认识,从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将对家国忠诚的爱、对教育虔诚的爱、对学生无私的爱融入党的理论宣讲教学中,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有爱心、有热情的课。最后,思政教师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开展网络课程、幕课、微党课等信息化教学渠道,不断创新理论教学手段和方法。党的一切理论的精髓在于实事求是,思政教师在把握党的理论,进行科研、教学、授讲的时候同样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有自己的独道见解和思想延伸,又不背离党的宗旨原则,要善于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学生实际、深入学生心灵,在教学相长中,搭建起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阐明中国特色与国际潮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认清中国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增强“四个自信”,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奋勇前行。

古人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匠心,可匠人,师者匠心在于教书育人,在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虔敬和极致追求。志于道,方致远,致远在于坚守,坚守的是“学高为师、行为示范”的信念,“志道”在于确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为此,每名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牢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以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感染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动学生,以达观的品行感染学生,不求名不求利做人,不畏难勇担当做事,努力成为一名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新时代思政教师。

【参考资料】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杂志第14期,2021年7月16日,习近平;

2.《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国政府网,2019年11月15日,教育部等七部门;

3.《铸魂: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首要使命》,中国青年报,2020.3.30,中国青年报社;

4.《坚持“六要”标准,做好思政课教师》,求是网,2020.4.3,郑运旺;

5.《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新华社,201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