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政课教师“六要”素质——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3

提升思政课教师“六要”素质——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为例

田晓磊

郑州财经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要想上好思政课,务必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本文从“六要”标准出发,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如何主动以“六要”标准提升自身的素质,打造高水平的纲要课教学。

关键词:“六要”;“纲要”课;思政

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方面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意识形态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新的要求,必须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因为此事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以及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好思政课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思政教师,习总书记的“六要”不仅仅是衡量好的思政教师的标准,同时也是对高校思政教师的一个鞭策和引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面简称“纲要”)是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肩负着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使命,作为“纲要”教师,要时刻以“六要”为目标,从政治立场、人文情怀、思维角度、知识层面、严守师德、端正人格六个方面加强自身素养。

一、政治要强———坚定政治信仰,让“纲要”课更有底气

政治要强就是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具体就是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等方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同国家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始终保持政治清醒,这也是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最基本的素养。作为思政教师,只有自己心中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信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这样才会在面对学生的时候理直气壮、态度鲜明、毫不含糊、底气十足,才会更有说服力,听者才会信服;反之,就难以拥有承担起育人育才的使命和担当,那就难以讲好思政课,所讲的理论也很难以让学生信服。

在以往的问卷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之一就是认为这是是一门洗脑课,所讲理论不被学生所信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认为教师讲的时候表现出一副照本宣科的样子,这样的课堂,怎么会能做到教师真懂、真信、真讲,学生真学、真用,对学生怎么会产生真的影响?

例如,在给学生讲授“纲要”的时候,讲到中国人民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时,就应该要求教师在熟知历史的情况下,有底气有自信的讲解,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个过程。这个问题其他课程都会有涉及,但不同的课程中侧重点会有所区别,“纲要”作为一门带有历史特点的思政课,侧重从历史角度进行分析。纵观世界近代史和中国的近代史,我们会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在中国诞生的,它是一种外来文化,也不是在十月革命之后,才传入中国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知耻、改过、尚勇、好学、审势、求新的民族,1840年以后,中国遭到前所未有的耻辱,因此,各种新的理论新的思潮主动地被动地涌入中国,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在理论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间是19世纪90年代末。面对着奄奄一息的旧中国,社会各阶层在尝试用各种先进的理论和道路拯救中国,但直至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爆发以后,中国人才开始认真用这个先进的理论指导中国的革命改变中国的命运。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教师的方向正了,学生才能做到心里真正的明了,真心的认可。

二、情怀要深———拥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让“纲要”更有亲和力

情怀要深就是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好的课堂不仅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感人。一个有深厚情怀的教师,会让课堂更有亲和力。心里有情,心里才会有国有家心系社会心系他人,会时刻关心这个国家,对这个国家充满着发自内心的爱;会关注社会发生的事情,在社会主义伟大复兴道路上感受到民族的伟大政党的伟大,对民族和政党充满无比的自信;会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会关心身边的人,会对学生负责。教师有情怀,思政课才会有温度,有温暖的课堂才会打动学生。

例如,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事件,尽管我们常常评价辛亥革命并不是很彻底的革命,但它推翻了几千年的帝制,对中国影响极为深远。很多教师在讲“纲要”的时候,提到辛亥革命,往往会从革命前的一些失败起义谈起,其中就包括黄花岗起义,《与妻书》就成为很多教师常用的案例,因为熟悉,更因为感人。《与妻书》这封信的字里行间透露着林觉民对于妻子的深深厚意,而面对国家危难,不得不舍下儿女情长毅然投身革命。“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讲到此处,很多教师声音哽咽,几乎不能发音,而听课的许多学生也感同身受、潸然泪下。林觉民不爱妻子吗?爱,而且是大爱,爱到恨不得同生共死,但是这种大爱与爱国比起来,又成为小爱,在奔赴战场的前夜,林觉民用最浓的情意、最诀别的态度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共情同理,使我们的思政课堂不再是冷冰冰的,不再高高在上。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感化人,更能触及学生的内心,使教育得到更好的效果。

三、思维要新———创新思维,让“纲要”课更具先进性

思维要新就要创新思维方式, 不能刻板地进行思政教育,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教师创新的同时还应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21世纪,万物互联,世界瞬息万变,思政课教师只有思维创新,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步伐、与国家共命运,才能不被“00”后的“网络土著”们所抛弃。思维要新,首先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其次是更新思政课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讲解基本知识点的同时,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辩证、创新等品质,学会自主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纲要是一门历史性特别强的课程,学习历史的目的包括以史鉴今、学史力行,因此一定要结合社会热点,运用新的网络工具,如公众号、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课堂上也可以适时地穿插一些热门词汇,拉进与学生的距离感。

   结合“纲要”课的具体内容,思维要新在实践教学环节表现的尤为明显。实践教学环节是“纲要”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不仅重视理论学习,更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习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增加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一定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时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把当下发生的生动、鲜活的事例,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2021年上映了一部热门电视剧——《觉醒年代》,该剧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一大批著名文人、革命青年真实地的传奇故事,他们演绎出的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 “纲要”课的实践活动之一就定为让学生课下观看该电视剧,在课堂进行话剧展示。通过认真地看、仔细地演,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历史人物,一个个传说中的名字就那么生动地显现在同学面前。只有让思政课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思政课才具有先进性。

四、视野要广———打开视野,让“纲要”课更具理论性

视野要广,指的是思政课教师要打开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质,具备广阔的知识面,更扎实的学识底蕴。思政课,理论性较强,要想把理论讲深刻、讲透彻,要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就得多学习,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拓展自己各方面视野。要有一定的知识视野,课想讲的好,就必须拥有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伦理、道德等的深厚功底,了解与思政课相关的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课讲的深,就必须有一定的国际视野,站在国际角度上,在国际发展的大潮中审视自己的国家,任何国家的历史都不是隔绝在世界之外,中国历史本身也是整个世界历史人类历史的一部分,站在国际角度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大国外交方略。历史视野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探索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大历史观。只有具备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才能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向和横向比较把道理讲明白说清楚,回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的观点。

在讲述“纲要”课维新变法部分内容的时候,要想让学生比较透彻地了解这段历史,就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样是进代的国家,同样是遭受了西方的入侵,也基本上是在同一时间进行了变革,为什么中国和日本的结果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到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势、军事特点以及各自的文化背景,同时,为什么这段时间给与了这两个国家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重点和主要矛盾是什么,维新变法的失败及可借鉴的地方都有哪些方面,在今天大历史观的角度下,怎么去评价这件事件?这些问题讲清楚,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知识视野,能够联系其他方面的知识,还应站在国际角度谈谈对中国的影响,具体国际视野,当然还有历史视野。当今社会互联网发展如此迅速,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越来越多的信息,甚至有些知识教师都未必清楚,但是我们依然强调课堂的重要性,是对学时进行思政教育重要的环节,原因就在于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碎片化的,是不系统的,是分裂的,而课堂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为学生提供更为基础和系统的知识,知识渊博的思政课教师会会寓思政教育于知识传播之中,使学生长见识、解疑惑,思政课堂也会有深度、有广度。

五、自律要严———严守师德,加强律己,让“纲要”课更有感染力

作为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工作者,思政课教师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言传更要身教,所以,一定要严守师德,加强律己,做到比说到更有说服力。具体体现在生活中严于律己,遵自觉做到遵守国法校纪,时刻铭记为人师表,做到课上课下言行一致、网上网下言行一致。如果教师本身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伪善的面具,甚至干着违背自己语言的行为,就会使学生对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产生怀疑,独知谨慎,公开场合更要自律,想要学生怎么去做,自己先做在前面。

“纲要”课的实际教学中,曾经组织学生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的作用?有人认为,殖民主义对东方起了革命的作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唯一的现实良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的各种资源得以开发,"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这一问题,其实就是所谓的“侵略有功论”。此言论,在福泽谕吉的文章中表现地极为十分明显,福泽谕吉认为在文明进军中走在前列的日本,有责任对邻国“以武保护之,以文诱导之,速使其仿效日本进入文明之域,或者在万不得己的情况下,以武力胁迫其进步”。这明显就是为了侵略他国而找的理由借口,目的就是为了美化侵略、美化战争。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就是为了扩大资本,在全球争取更多的利益,给中国带来了灾难,直接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近代中国能够走向文明进步那是中国人民自身努力的结果。这些才是正确的观点,也是思政课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的正确理论导向。但总会在网上听到一些相反的观点,一些所谓高校教师打着各种各样的名义,替侵略者翻案,故意歪曲历史丑化历史人物,这样的教师就是一群跳梁小丑,怎么可能被学生所信服?思政课教师必须以严格的自律意识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让课堂更有感染力。

六、人格要正———端正人格,用人格魅力让“纲要”课更有吸引力

人格要正就是要有人格魅力,除却学识渊博,教师还要待人友善、自尊自重、自爱自强。学生是否相信教师讲的道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给自己上课的教师是否可亲可爱,这也是由学生年龄所决定的,往往感性大于理性。一个人格正的教师应该是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有品位,勇于进取,善于学习包涵,幽默开朗,海纳百川的教师。亲其师,信其道,因为喜欢一个人从而喜欢一门课的情况屡见不鲜。离开了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政课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纲要”课的主讲教师中,学生评价较高、被同学们所认可的老师,往往都是散发着人格魅力的老师。在教学和学生交往中,虚心学习,坚持真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错误,胸怀坦荡,正直无私,先人后己,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有耐心,宽容学生的错误并帮助改正,对学生一视同仁、生活中不违法乱纪,不丧德、失德、乱德,不传播负能量,用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六要”不仅明确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其追求的目标,“六要”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缺了哪一方面都不完整。思政课教师必须从这六个方面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成为新时代优秀思政课教师,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思政教育工作的重担,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 /OL].( 2014-09- 10)
  2. 任佳伟等 . 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笔谈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5):13
  3. 丁学武,李凯.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自我塑造[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08):87- 90
  4. 王向明.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如何体现[N].光明日报,2019.4.9(13)
  5. 孟琦.师者之要与为师之道———习近平关于思政课教师“六要”新要求论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20,(01):84- 87

项目来源:郑州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

项目名称:思政课教师“六要”素质提升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2022-SZK-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