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地理冰冻圈普及的不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浅析高中地理冰冻圈普及的不足

徐善阔

安徽省颍上第一中学  2362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已无法满足高中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无法帮助学生明确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地理知识点的主要组成元素均来自生活,是与高中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但由于高中地理知识点的抽象性极强,高中生在对地理知识点进行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略显吃力,加之课堂教学的枯燥与乏味,导致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程知识点的整体吸收率并不高。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地理冰冻圈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且正在加剧,冰冻圈水文过程及其水文功能的变化将会对流域/区域水资源、生态、灾害以及社会经济等产生重要影响。尽管冰冻圈主要分布在人迹罕至的高海拔、高纬度地区,但通过水的流动性及其相态变化,其影响可覆盖至中低纬度区乃至全球。冰冻圈水文学研究不仅对准确认识、预测流域/区域水文变化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理解流域/区域/全球尺度的气候-生态-水文效应以及相关的地理环境变化等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中地理冰冻圈普及的不足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冰冻圈普及不足对策

引言

冰冻圈是地球表层连续分布且具一定厚度的负温圈层,亦称冰雪圈、冰圈或冷圈。冰冻圈要素主要包括冰川(含冰盖和冰帽)、河冰、湖冰、积雪、冰架、冰山、海冰、多年和季节冻土,以及大气圈内的固态水体等。冰冻圈从冰体融化形成径流的过程,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因此,相对于传统水文学,热量对冰冻圈水文学更为重要,可以说冰冻圈水文学是以能量驱动为主的特殊水文学分支。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致使高中地理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显著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正视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改进高中地理教学成为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地理教材圈层结构内容解读

针对高中地理教材对冰冻圈知识普及不足的现状,中学生在学习有限的课本知识后,并不能全面掌握地球圈层知识结构,而当前中学地理教育着重强调提高学科核心素养,所以,冰冻圈作为自然界的地理实体存在,其重要性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地球表层环境演化和物质循环的学习在高中地理外部圈层结构教学时补充有关冰冻圈的科学知识,一方面可以形成对课本知识的延伸,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其环境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点和人地协调观念,开拓学生形成认知地球表层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影响过程的逻辑思维,加强学生对冰冻圈所处的寒区环境脆弱性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加强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问题式教学认识相对有限,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也没有得到良好培养,这种状况下,地理教师在开展问题式教学的时候,学生的主动接受程度不高,许多学生都不适合该教学模式,且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与积极性也不够高,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而且还会影响到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冰冻圈变化的自然过程对人类社会影响显著。冰冻圈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格陵兰冰盖、西南极冰盖、多年冻土和山地冰川等冰冻圈临界要素相比其他要素更容易达到临界点。冰冻圈的影响不会局限在南北极、高山地区等核心区,还将从局地、区域延伸到全球,如全球海岸带、岛屿等低洼地区因海平面升降等被间接影响。冰冻圈变化通过正向的冰冻圈服务和负向的冰冻圈灾害,与全球、区域、局地等各尺度的社会生态系统相关联;由于社会生态系统自身的暴露度、脆弱性与恢复力存在区域和尺度差异,冰冻圈变化与影响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三、高中地理教学建议

(一)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问题探究力形成

高中地理的教学中,通常涉及到较广的知识范畴,学生需花费较长的时间消化与吸收,以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就当前教学形势来说,地理教师需关注学生的问题探究力培育,通过问题式教学开展,促使学生实现综合性发展。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通常和实际生活是密切关联的,地理教师在创设问题的时候,需尽量提出和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这不仅能激发出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深入探究与思考,以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地理教师需正确的指导学生,以实现合理高效化的问题讨论。例如,在对“冰冻圈”开展教学时,首先,地理教师可布置些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浏览课程内容,以完成地理教材的练习;其次,地理教师可制作个完善的“天气系统图”,通过箭头表明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方向差别,以此为基础,可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回答:“暖锋与冷锋的标志有什么区别?怎么判断出两种气压气候的变化图?雨区位置与范围有什么特点?”此时,地理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另外,地理教师可适当的开展“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可通过点名系统进行随机抽查,并进行随机提问,而学生需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作答,以促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时,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二)冰冻圈科学与已有课程的联系

广泛使用的科学、水文、地理或全球变化课程部分或根本不涉及冰循环中的科学。例如,在分配地理时,通常将冰川(冻结土地)的地貌和地理列为主要地理,描述冰川的地理,包括冰川效应、地貌侵蚀和侵蚀、冰川交通量和堆积地理、冰川作用和地理;全球变化课程还介绍了冰的地质阶段和阶段、冰芯恢复古代气候数据以及冰价的全球变化。与类似的课程相比,冰冻圈科学将冰川、冻土、雪等元素解释为有机整体,从而提高了科学的完整性。讲座应注意不要简单地将它们分解为冰川、冻结和其他元素等不同元素,还应注意冰冻圈完整科学体系中的元素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三)实验与实践教学

实验教学和实践教育是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必要部分,但大多数大学地理课程中冰川学的实践内容并不多。一般是冰川冰川学的认识等。由于冰川和冻土主要集中在高原地区,所以一般野外实习仍然主要或与视频转播一起在教室讲课。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与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天水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夏季冰川考察等,部分场站已建成了许多野外教育实践基地。除了中国研究院青藏高原冰原观测研究所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加强,虚拟模拟教育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等教育,实验操作正在进行地形识别、野外观测等。例如冰川,建立冻土。

结束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增加对冰冻圈知识点的讲解,不仅可以拓宽高中地理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结合面,扩展学生未曾涉足的知识领域,开拓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加强对冰冻圈知识的敏感度,还可以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增强高中地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解决和思维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终身发展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生力量,同时也符合中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学生可以系统地将地球圈层结构掌握清楚,将课本中的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实例联系起来,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相关的地理时事热点,把握国家和时代发展方向。给学生创造从整体的角度看待地理世界,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世界的方法,一定程度上也向学生灌输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原则思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教材之外的更多、更广泛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内化地理逻辑思维,习得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中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对学生全面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圣杰,张明军,窦挺峰.高校地理学专业冰冻圈科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地理教学,2019(11):7-10.

[2]李晨毓,王晓明,丁永建,张伟.冰冻圈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0,16(05):570-578.

[3]苏勃,效存德.冰冻圈影响区恢复力研究和实践:进展与展望[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0,16(05):579-590.

[4]丁永建,杨建平,方一平,王世金.冰冻圈变化的适应框架与战略体系[J].冰川冻土,2020,42(01):11-22.

[5]秦大河,姚檀栋,丁永建,任贾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冰冻圈科学[J].冰川冻土,2020,4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