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分期特征及训练意义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青少年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分期特征及训练意义分析

臧西海

山东省新泰市业余体育运动学校   山东泰安  271200

摘要:高原训练是提高竞走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常规训练与板块训练相辅相成构成完整训练体系,按照“长准备、短竞赛”训练模式,训练内容安排表现为以有氧训练为基础、混氧训练为重点、耐酸训练为关键、板块训练为补充、技术训练贯穿全过程的特点,把训练进程分期设置后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控制。本文对青少年队竞走重点运动员训练分期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为转变训练思路、提高专业化训练水平、夯实竞走后备人才基础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 竞走; 青少年运动员; 高原训练; 训练分期; 板块训练

    整体高原训练思路是通过不同海拔高度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训练负荷量,加强有氧训练厚度同时提高混氧难度,强化专项训练效应; 采取穿插长段落、短段落强度提高训练负荷强度,提高运动员各机能,达到平原训练效应; 大胆尝试新训练方法,保持适应性训练,提高训练负荷强度持续性,加强自我适应性恢复。对冬训期、夏训期两次高原训练阶段进行分析,探索具有训练板块特征的新训练模式,更重要是摸索青少年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规律及参赛效应。两次高原训练总体反映出有氧训练是整个高原训练核心。青少年运动员高原训练规律变化比较明显,训练计划因人而异,随着对高原的适应性训练,重点课达到平原训练常态化,训练总量冬训期好于夏训期,冬训期(7周)男女总量高达700-800 km,两个阶段总量男女各相差100km左右,高原训练主要侧重于有氧训练负荷量安排。夏训期间加强了训练负荷强度,保持一定训练负荷量。两个阶段主要体现在重点运动员训练系统性、有氧训练厚度,这是高原训练后参加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

一、训练阶段划分及任务制定

依据年度参赛需要将整个训练过程划分为若干大小周期。重点运动员全年训练划分为两个大周期。依据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特点将大周期划分为基础训练期、高原准备期、高原训练期、竞赛期、过渡期等若干中周期 (训练阶段),进而依据生物适应和超量恢复原理将中周期细化为若干小周期(训练周)。青少年竞走运动员训练过程主要围绕使运动员具备比赛所需要竞技能力水平进行,整个过程根据训练任务分两个阶段(中周期)进行: (1) 高原训练期Ⅰ阶段,共7周,训练任务是提高运动员专项能力,为比赛做准备; 竞赛期Ⅰ阶段,参赛任务是以赛代练,达到专项训练课目的,正常发挥竞技水平同时争取更好名次。(2) 高原训练期Ⅱ阶段,共6周,以参加年度最重要比赛为核心,训练任务是加强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恶补短板,强化体能”,提高训练负荷强度,增加训练难度同时加强恢复,防止伤病与疲劳积累产生; 竞赛期Ⅱ阶段,参赛任务是通过高原效应突破个人最好成绩,达到理想名次。

二、训练内容安排与训练板块设计

在整个训练年度不同阶段进行不同训练内容调整,选择有针对性训练内容,是整个训练计划关键。年度训练分为常规训练和板块训练两个部分,其中板块训练用以弥补常规训练不足。常规训练包括有氧训练、混氧训练和耐酸训练。基础训练期以大量有氧训练和改进技术训练为主,提高运动员心肺功能和专项技术能力。高原训练期Ⅰ阶段训练主要增加有氧训练厚度同时提高混氧训练难度和负荷强度,使运动员身体机能得到全面提高。高原训练期Ⅱ阶段以大量混氧训练为主,同时配以专项力量板块训练,促进运动员比赛经验积累。很多青少年竞走运动员动作协调性不好,动作僵硬,不放松,髋部转动轨迹只是前后转动,不会上下沉髋转动,摆动腿前摆过大,后蹬不够,造成身体重心滞后。正确技术动作应该双支撑阶段黄金分割点是后蹬2/3、前摆1/3,这样技术动作才能轻松省力,易加速和提高频率。技术也需要力量做支撑,才能长期坚持技术稳定。大量采用发展专项素质、促进正确技术动作动力定型、发展支撑运动器官力量耐力、关节灵活性、协调性、柔韧性的训练手段。目前力量耐力循环训练是发展身体素质最接近竞走专项特点的练习方法,可有效促进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功能,是全面身体素质训练最应重视的一个训练手段。

三、运动负荷量特征与训练监控项目

通常竞走耐力项目在高原比赛成绩比平原大致低7%左右,以此为依据其训练强度应为80%左右。青少年竞走重点运动员训练中使用走速、心率、血乳酸等指标监控负荷强度,尿蛋白、血尿素、晨脉等指标监控身体机能疲劳程度和恢复情况,最大摄氧量、每分通气量、血红蛋白等指标监测有氧能力。重点运动员全年共训练45周,合计310天,男运动员最大课量25km,20 km(含)以上课39次,间歇强度课49次。女运动员最大课量23 km,20 km(含)以上课18次,间歇强度课49次。从负荷总量,年度训练总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日平均训练量和全年训练总周数偏少,今后还需进一步探索。基础训练期总负荷量仅次于过渡期,负荷强度仅次于竞赛期Ⅱ阶段,基础训练期训练时间相对较长,内容上主要安排有氧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高原准备期平均周负荷量全年中最高,有氧训练和混氧训练所占比重均接近50%,负荷强度也逐步从中等强度向中大强度过渡。高原训练期在加强有氧训练厚度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混氧训练难度,高原训练期Ⅰ阶段和高原训练期Ⅱ阶段训练时间分别7周和6周,从平均周负荷量,高原训练期Ⅰ阶段大于高原训练期Ⅱ阶段,过渡期在全年用时最长,总负荷量也最大,因为在过渡期涉及到赛后恢复,所以平均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并不大。在整个高原训练阶段使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得到持续不断相应一致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这时会建立一个保障机体活动达到节省化的新适应机制,运动员机体完全能够承受大运动量和大强度负荷。

四、高原训练期间机能指标监控

整个训练期间主要为重点运动员进行最大摄氧量指标测试,分别于5月和12月选择两次高原训练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最大摄氧量相对值比绝对值更能客观评价和监控有氧耐力训练效果,在达到个人最大摄氧量绝对值水平后通过高原训练仍能提高最大摄氧量相对值,说明经过高原训练后运动员心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有氧能力得到提高。总结高原耐乳酸训练对重点运动员机能指标和最大摄氧量影响及相应规律结果显示,男女运动员经过近1年训练,最大摄氧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男运动员提高幅度最大的VO2max绝对值提高11.2%,VO2max相对值提高了19%,女运动员提高幅度最大的VO2max绝对值提高19.1%,VO2max相对值提高22.2%。男运动员VO2max相对值平均提高5.5%,女运动员VO2max相对值平均提高15.7%。经测试,男女运动员承受最大跑速和坡度有较大提高,维持最大摄氧量平台时间延长,有氧能力水平提高。男运动员氧脉搏平均提高6.4%,女运动员平均提高13.2%。男女运动员骨骼肌利用氧能力均有较大提高,女运动员提高幅度大于男运动员。

五、重点运动员参赛成绩分析

高原训练已发展成为竞走项目科学训练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训练实际情况探索高原训练规律和下高原后赛前竞技状态。高原训练期间根据各阶段训练合理安排了测验课和比赛。其一,通过测验提升专项水平,锻炼年轻队员,达到以赛促练效果,形成在高原进行专项测验新思路,冬训期高原有氧厚度扎实有效,完成同等课用时基本接近平原,说明高原训练系统性、训练安排合理性、运动员适应性较为理想; 其二,训练结合生化指标,部分运动员反映出高原训练后指标趋于向好,尤其是最大摄氧量提升大,说明有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通过比赛得到很好验证,比赛结果所有运动员都达到自己最好成绩和名次。其三,探索高原训练后参赛效应,合理掌握赛前下高原时间,运动员比赛状态好,达到个人最好成绩,成绩均提高显著。

参考文献:

[1]蒙品闯,江姗姗,王浩,罗赣,任贵.优秀竞走运动员江姗姗冬训训练负荷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02).

[2]杨凯.青少年竞走技术影响因素与优化训练的研究[J].体育风尚,2021(09):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