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介素养内涵表征与培养机制研究——以B站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3

  大学生媒介素养内涵表征与培养机制研究——以B站为例

江思佳

(重庆大学 重庆 401331)

摘要:青少年作为网络用户的主力军,其媒介素养一直是媒介素养研究探讨的焦点。大学生是青少年的代表性群体,他们对媒介信息的评价与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本文以大学生对B站的使用情况为切入点,从判断能力、创作能力、道德规范能力以及自制能力四个维度考察了大学生在B站使用中的媒介素养表现特征,旨在窥探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并主张高校、媒体平台、大学生三者共同发力,推进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B站;内涵表征;提升路径

在当今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媒介素养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媒介素养不仅能促进个人成功,对全社会也具有重大意义,个人的智慧与进步足以造就一个思想深邃的社会。媒介素养一直以来都是新闻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研究媒介素养无论对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还是传媒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研究缘起

按照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的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作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90年中期媒介素养研究在我国兴起以来,青少年媒介素养问题始终是媒介素养研究思考和探讨的焦点。我国大学生面临着复杂的媒介环境,从大学生B站使用行为中窥探其背后的媒介素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当前全媒体时代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且青少年网民对网络娱乐类应用存在明显偏好。《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作为二次元文化传播载体的网络小说、视频、游戏的青少年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3亿、2.2亿和1.9亿,“二次元”文化在过去几年中通过各类互联网娱乐应用在青少年网民中快速渗透。

B站全称哔哩哔哩(bilibili),是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也是目前国内较为突出的二次元聚集地,因此本文选取青少年对B站的使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报告》中将“青少年网民”界定为年龄在25周岁以下的网民,考虑到调查对象的可接近性与问卷调查的实操性,本文将调查主体范围缩小至大学生群体,以重庆大学的学生为例进行问卷调查。

二、大学生B站使用中的媒介素养

对大学生B站使用中体现出的媒介素养进行研究,首先要构建相关评价标准。B站是综合性的弹幕视频网站,其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网页上有动画、音乐、舞蹈、知识等十几个栏目,且相当一部分是“up主”投稿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如何选择信息并在浏览信息时保持理性思考,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大家好我是何同学”、“老番茄”等大学生“up主”广受欢迎,个别大学生的创作能力在B站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本文将大学生在B站中的创作能力作为考察的维度之一。当前,我国网民的道德规范水平仍有提升空间,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等现象在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层出不穷,考察大学生在B站使用过程中的道德规范能力,对防范网络道德失范有重要意义。此外,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的主要群体,高达90%的大学生表示身边网络沉迷现象很普遍。本文还试图考察大学生在B站使用中的自制能力,以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作为本文的核心要素,媒介素养强调的是大学生在使用B站的过程中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创作能力,以及个人的道德规范能力和自制能力。结合当前大学生特点和B站的特色及发展变化的趋势,本文从这四个维度来考察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64份,对其进行分析的结果如下。

(一)信息评判能力较强,但信息查询能力欠缺

在大学生关注栏目内容方面,笔者将B站的各个栏目作为选项,设置了最多可选七项,最终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大学生在浏览B站时最常看的栏目是美食,其次是知识、生活。资讯栏目主要包含一些时政热点、环球信息、社会民生新闻以及中外综合类新闻,但资讯栏目比例仅占10.37%。总体上大学生在B站的浏览内容以休闲娱乐为主,也不乏对知识类、学习类栏目的关注,但对资讯类严肃性信息的关注度有所欠缺。

在对视频的选择方面,视频主题的新颖性、视频内容的深度以及视频制作的精良度是影响大学生选择的主要因素在对视频内容理性思考方面,有115个同学表示有自己的想法,不会盲目跟随“up主”的观点,可见大部分同学在信息的价值选择上具有一定的评判能力,对于视频的质量、信息准确性有自己的判断与想法,不盲目跟风。而当对视频内容存疑时,只有仅34.76%的同学表示自己会查询多方平台信息进行核对和验证消除自己的疑惑,更多同学选择了“不一定”。在信息查询渠道使用情况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渠道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新闻类APP、新闻门户网站和网络论坛、贴吧的比重相当。由此可见,大学生在信息查询与搜集方面存在查询信息的积极性不高、查询渠道单一等问题。

图表, 条形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1 大学生对B站各栏目的关注情况

(二)投稿意愿明显,但创作能力不足

B站时常会举办创意视频类的比赛,如“大学生创意短视频”、“三百六十行招募计划”、“人生百味——分享美食故事”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参与度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大学生的创作能力。在被调查的164名大学生中,参加过这些比赛的人不到9%。除了活动和比赛的参与情况,投稿也是一个能够体现创作能力的方面。在被调查的同学中,只有34位曾在B站投过稿,投稿类型以视频为主,视频内容主要为原创拍摄和影视素材剪辑。他们投稿的初衷主要是记录生活和个人兴趣,16位同学能够在所投稿件中将自己的创意和观点充分展示出来,11位同学表示会继续坚持上传视频。

大学生在创作方面的能力稍有欠缺,大多数同学对B站的日常使用仍停留在浏览层面,投稿的积极性不强,对于B站活动和比赛的参与度较低。未投稿的同学中,51名同学表示自己曾有过投稿的想法但止步于实践上的困难,65名同学表示有机会会尝试投稿,这表明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是有一定的投稿意愿的。

(三)道德自律水平显著,但法规条例熟知度低

调查显示,当弹幕发生骂战时,只有3%的同学会参与骂战,对于视频内容和弹幕,70%以上的同学都能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不轻易跟随偏激观点。在本次调查中仅有4位同学曾经被关进过“小黑屋”,还有38位同学不太了解“小黑屋”这个处罚公示平台的存在。大学生在B站使用中的道德规范能力总体较强,大多数能够灵活运用弹幕和评论功能,一般情况下不会参与骂战或被偏激言论影响,即使发言也会仔细斟酌用词,不轻易发表不当言论。

关于B站的用户使用协议、隐私政策等文件,只有不到20%的同学完全阅读过并且很清楚,大部分同学只是大概阅读过或完全没阅读过,可见大学生对于网络法律法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

(四)消费自制能力较强,但时间控制能力欠佳

大学生在B站使用中消费方面的自制力较为良好。在“会员购”板块的消费以及会员充值、为“up主”“充电”、直播打赏等方面的消费从频率和金额方面来讲都较为理性,大部分同学从来没有在B站进行过消费。他们在B站使用中具有一定的消费自制力,一般不会产生过度消费或冲动消费的行为

在时间把控方面,三分之一的同学每天都浏览B站(如图10),三分之一以上的同学每天花费一小时以上的时间浏览B站,超过70%的同学会经常或偶尔牺牲休息时间浏览B站(如图11)。不少同学每天花费过多时间在B站上面,在上网时间把控方面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图表, 饼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图表, 饼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10 平时上B站的频率                        图11 牺牲休息时间浏览B站的情况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路径

此次调查所显示出的大学生在四个维度的能力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存在有待加强的方面,同时也反映出了当前媒介素养教育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进一步提高,离不开高校、媒体平台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一)多角度教学,完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直接动力。上文提到大学生在B站投稿的意愿明显,但创作能力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点,高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完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将媒介素养教育多元化地分布在公共课程或者是专业课程中进行讲授,还可以组织相关活动和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还有赖于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有学者提到,当前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存在师资力量短缺和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开展针对性培训来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将媒介素养相关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以此推进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和培养。

(二)全方位监管,构筑风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清朗的网络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有力保障。媒体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青少年网络活动的主要区域,加强对平台的治理与监管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水平。2019年10月,国务院颁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中明确要求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严格依法管网治网,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B站虽设置了“小黑屋”以加强对违规言论的管制,但低俗弹幕仍然屡禁不止,对一些视频的审核也不到位。如标题为“这是暗网公开的UFO以及外星人资料”的视频,其中的内容并不是所谓“暗网公开的外星人资料”,而是电影片段,但还是有误导大众的可能。

网络的管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包含了网络实名化、网络言论追责机制、网络主体责任范畴等诸多问题。我们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理念指导网络监管,总结过去的管制经验运用到当下的网络治理和监管中,激励网络平台提升技术手段,加大对不良信息的甄别力度,有效提升网络空间信息的纯洁度和安全度,让大学生“畅游”在风朗气清的网络环境里。

(三)深层次学习,强化媒介素养的自我建构

大学生参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提升媒介素养的内在动因。当代大学生作为智能媒体使用的重要主体和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网络“原住民”,他们要自发性地参与到社会和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中,才能从根本上完成媒介素养的自我建构。

首先,大学生要不断提升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认知,认真完成学校开设的媒介素养课程,参与学校举办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媒体实践。其次,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要有意识提高信息分辨能力与信息价值判断能力以高效选择信息、利用信息。同时,努力提高在网络中的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形成信息思辨意识。简而言之,就是要强化自身文化道德修养,将互联网的正面作用最大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学子:“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应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通过网络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认识,并不断内化为自身的意识。高校、网络媒体平台也应同时发力,完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共同致力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为祖国建设增添新时代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01):116-118.

[2] 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

[3] 路鹏程,骆杲,王敏晨,付三军.我国中部城乡青少年媒介素养比较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红安县两地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03):80-88.

[4]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 《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qsnbg/201608/t20160812_54425.htm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6-08-12.

[6] 曹荣瑞,江林新,廖圣清,等.上海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12(4):58-63.

[7] 于文娟.智能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嬗变与提升路径[J].传媒,2020(14):84-86.

[8] 张爱芹.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特征及其引导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36):271-272.

作者简介:江思佳(1997-09),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大学202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