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职业大学课程思政工作研究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3

南通职业大学课程思政工作研究报告

杨帆,吴明圣

(南通职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0年6月教育部又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该两个文件的指导下课程思政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我们南通职业大学也是连续开展两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遴选,以促进全校课程思政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走细。

2021年12月14日,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新闻学教师宋庚一在《新闻采访》课程的课堂上发表极其错误言论,给社会带来严重不良影响。这一事件表明,我们的课程思政工作还没有做到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我们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还存在空白和薄弱环节,我们部分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我们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还存在漏洞和不足。这也进一步说明课程思政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南通职业大学课程思政开展现状

教务处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全校课程教学实现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预热学校“课程思政”的实施, 自2019年以来,通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加以促进, 按照 “顶层设计、全面推进、 以点带面、 示范引领” 的思路, 全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一)制度引领,顶层设计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2019年3月,教务处出台文件将常规教学管理中专门列出“课程思政”,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常规教学的全员、全程和全方位”,并且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提出“实施思政育人提升计划, 强化立德树人”“2019年内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020年7月,学校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实现全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探索课程思政的规律和方法,以推进我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制订了《南通职业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章程》《南通职业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项目经费拨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杨帆(1975—),男,江苏东台人,硕士,南通职业大学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为在教师中营造 “课程门门讲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学校在2020年4月-2021年12月期间,分别邀请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贾淑品,盐城师范学院教授刘振亚,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建华、南通大学教授、张謇研究所所长王敦琴等专家来学校开展“课程思政”讲座,从理论上进行夯基筑台,在营造氛围的同时,指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二)项目推进,精心打造课程思政组合拳

    1.建设示范课程

2019年3月, 教务处下发 《关于开展 “课程思政” 校级精品示范课程建设立项的通知》,并组织专家评审,立项建设了首批14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开始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020年,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再次立项建设了4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教务处对首批立项的课程组织了结题验收,13门课程通过结题。2021年,教务处又开展全校范围内的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的申报工作,还进一步要求课程思政资源库的建设进行网上发布,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并且还在校级金课等课程建设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育德功能”指标。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同时,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
    2.举办讲课比赛

2020年6月和7月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开展“双高”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学校开展“书记说思政”“院长说教改”活动,在全校上下营造“门门有思政,个个说育人”的浓厚氛围。全体校领导、全体中层干部参加学习研讨。

2021年9月学校举办说“课程思政”大赛。比赛中,24名参赛教师依据各自所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精心融入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工匠精神等思政素材,对课程知识进行精彩讲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从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出发,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采和理论功底。通过课程思政讲课比赛,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体教师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3.组织专项研究

2019、2020、2021年度, 学校在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指南中,特别设立了课程思政相关专题,并立项十多项课程思政研究专门项目。今后,教务处与科产处将继续给予每年一定数量的课程思政项目,以支持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水平。

2021年9月起,南通职业大学开启“课程思政沙龙”系列讲座活动。副校长戴世明对首次学术沙龙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作了题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主题报告,勉励与会教师以沙龙新的开始,加强课程思政教研团队建设,开启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新征程,打造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为学校“双高计划”建设作出新贡献。到目前为止沙龙也举行了五期,且每次沙龙主题均不同,对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师教益巨大。通过沙龙,让课程思政既有咖啡店里漫谈的轻松,又有讲座的严谨和务实,从而保证课程思政形成新的抓手和载体。

4.精心筹划开学第一课

2020年2月,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教务处牵头,精心准备,创新互动368门课程高质量开展在线教学,以引导和关爱学生为主线, 以务实与创新的思路, 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 《开学第一课》 。为了保障在线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很多学院组织教师设计了A、B、C等多个方案。在课堂派、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多个平台相继出现网络故障的时候,教师们通过QQ群、微信群及时和学生交流,切换到腾讯课堂、钉钉等多个交流平台,保证了在线学习的顺利进行。

教务处和图文信息中心也积极和学校教学平台提供商、学院、教师进行交流,帮助教师解决在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教学工作提供保障。学校构建了教学院长、任课老师、班主任、辅导员、班级同学“五位一体”的助学团队,各司其职;同时建立了校院两级全覆盖的线上教学督导队伍,检查、指导、协调线上教学有序进行。借疫情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建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效果。

5.课程思政成果显著

学校连续获得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中,艺术学院李娟、张晶镜、陈霞、吴敬《服装手工印染》参赛作品斩获国赛高职组一等奖。作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中华传统扎染文化的精髓渗透在现代服饰品的创作中,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020年我校国际合作教育学院教师陈蓓、马莉、朱泾的参赛作品《讲中国产品,扬品牌风采Product and Brand》,经过国赛网评和现场讲授答辩,受到了评委专家的高度赞赏与一致认可,一举夺得高职公共组一等奖。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由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廖忠智院长、刘建峰老师指导,殷明宇、于韶嵩同学组成的江苏省代表队荣获全国一等奖(最高奖),为江苏省夺得本年度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的首枚金牌,实现了学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零的突破”。这也是学校一直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又一丰硕成果。

二、南通职业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分析

    就2021年12月学校开展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申报数据来进行分析,全校共有65门课程参与申报。各学院开设专业数量不同,参与申报数量也参差不齐。具体而言,建工学院名列第一,其次经管学院和国教学院。八个学院加三个公共教学部门,都踊跃参与,体现了动员全方位,学院全覆盖,教师全过程参与的格局。(具体数据如表一所示)

表一

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本次申报要求所申报课程必须建设在线资源库,并于大学慕课网上运行。从统计数据看,除军体部、马院外,药环学院在线资源库建设在课程总量中占比最高,其次是经管学院、电子学院。从该数据可以得知,学院在线资源库建设的重视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别。目前全社会都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这既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教学方式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发展趋势。学校也希望建设更多网络课程资源,推进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整体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但因为各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在线资源库的建设和运用也不尽如人意,这也是接下来学校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具体数据如表二所示)

表二

在课程思政示范课申报材料评审过程中发现,我们的教师对专业课程与思政理念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教学实践中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如何体现“如盐在水”“春风化雨”的效果。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南通职业大学采取“分、合、融”三步法,让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行稳致远。

一是“分”。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八个学院进行分别对接,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优势和力量,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各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工作。通过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无缝对接和有机结合,有效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前行。在保证学科和课程门类的不同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分类指导。

二是“合”。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效贯通应用型、技能型才培养体系,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着力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努力实现“两个体系”的融合贯通,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将思政元素向专业课渗透,使专业课不仅有专业内容,还有温度和情怀,既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也具有润物无声的效果。[[1]]

三是“融”。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水乳交融,做到“如盐化水”。

第一,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融合。要以思政内容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为指引,以专业领域材料为佐证,实现两者的互证、互释、互应。

第二,教师与课程的融合。专业教师要有意识形态的敏锐度,以课程思政为圆心,以专业知识、思政内容为半径,构建课程思政“同心圆”。专业教师要把学校的师德、师风、师魂要求与自身的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和人格素养结合起来,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中。

第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融合。构建教师与学生“教学共同体”,形成课程思政的良好生态,让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青春奋斗在祖国的大地上;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挖掘学生的潜力,形成“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生动活泼的局面。

三、课程思政未来方向

学校课程思政未来应该着力打造创新团队和品牌,构建良好的课程思政生态,形成正向循环发展。充分发挥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领航员、先锋队。团队组建要做到参与主体多元化。学校整合政校企行各方面的专家,吸纳政府部门相关专业人员、企业家、行业协会人员等人员加入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集聚各种育人主体的优势和资源。针对不同育人主体采用差异化激励措施促进各参与课程思政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优先条件。不断思考、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主力军”作用,聚力“主战场”,夯实“主渠道。

“课程思政”创新团队旨在落实课程思政教学,形成全员氛围,开展思政课堂建设、教学案例设计、课程交流研讨、精品课程创建等活动。充分发挥团队力量,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开放式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通过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团队建设等举措进一步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能力和总体育人能力。

首先,课程思政团队要不断探究思政元素与课程的有机结合。一是从深度上递进,形成课程、专业和学科梯次发展的生态链。课程思政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且不同课程在专业中处于不同位置;专业建设离不开学科支撑。因此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应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的不断深化和共生共融中去把握。二是从广度上铺陈,以战略视野、宏观视角立足于行业产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国际前沿领域等审视课程、专业、学科,融合传统与当代、技术与文化、国际与国内、产业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等资源。

其次,课程思政团队要探索架构思政元素与课程的融合平台。课程思政创新团队要从顶层设计思考“思政基因”与“专业元素”融什么、怎么融、融多少、什么时候融等难题,从整体上把握对政治理论、专业理论、现实学情,并从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实现专专业知识与思政诉求融合自然,踩准课堂讲授与学生接受的节点,确保难度适当、效度明显等目标。

最后,课程思政团队要设计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多样化手段。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八个相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2]]学校课程思政创新团队要把该“八个相统一”深入领会,灵活运用,推进思政教育教学精细化发展:一方面思政教师向专业课教师学习,不断拓宽视野、获取素材、汲取知识,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向思政教师学习,不断领悟思政教育教学道与术,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做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 周名贵.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N].解放军报,2021-07-05,第7版;

[2]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2-14。

作者简介:杨帆(1975-),男,江苏东台人,硕士,南通职业大学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吴明圣(1977-),男,江苏如东人,硕士,南通职业大学副教授,从事统计学研究。

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研究”(编号:2020SJZDA161);2020年度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研究”(编号:2019-R—77044);2020年度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高职思政课有效性研究”(20JSSZYB06编号:);2021年度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研究”(编号:2021GRGDYX017)资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