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

刘金涛

黄土铺镇中学  421606

摘  要:新体育课标强调体育教学坚持“健康第一”理念,将“健康行为”列为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一。要落实健康第一理念并使学生实践健康行为,必须以主动、自觉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前提。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可重点关注快乐体验、竞争激发、尊重个性、丰富内容几个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终身体育意识;教学

最新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体育教学应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而且将“健康行为”列为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一。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并使之切实自觉主动践行健康行为,必须以主动、自觉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前提,仅靠教师的组织、强迫参与不足以支撑锻炼效果。没有主动、持续参与体育的意识,也就不会有健康的行动,没有健康的行动,自然也就没有健康的保障。培养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是落实课程标准和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需要教师重视且有效落实。

培养小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主要需把握小学生参与体育的心理特征以及其参与体育的条件需求。下面,结合实践分享几个策略。

一、快乐的参与体验

相对其他课程,小学生比较喜欢体育课。但这种心理并不一定能够迁移到课堂之下,在没有教师组织的情况下,自主、自发参与体育活动的小学生比例不高。原因之一,是体育锻炼偶尔参与,趣味性较强,当需要坚持持续参与时,又会感觉比较单调枯燥。特别是要达到一定锻炼强度,还需要意志品质的支撑。因而,要使学生建立自觉参与体育的意识,还需强化学生参与体育的愉悦感。基于小学生心理特点,最有效的方式是将体育活动游戏化和融入比赛竞争元素。比如50米短跑训练,从起点到终点反复跑,学生就会厌倦。而如果加入“闯关”“夺宝”“搬运”等游戏元素,则学生会乐此不疲。如将学生分成小组,在终点处摆放一些“宝物”,如玩偶、足球、水瓶等都可以。每名学生跑到终点拿一个“宝物”回终点,比一比,哪个小组最终夺到的宝物最多,或者是哪个小组最先完成搬运任务。这样,训练内容不变,但趣味性极大提升。教师会发现,在放学后不少学生会自发组织起来玩类似的体育游戏——这说明,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已经由课堂成功迁移到了课下。

二、尊重个性立信心

即便在体育活动中融入了比赛、游戏等趣味元素,仍然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这部分学生的共同特征,是对自身参与体育的能力缺乏信心。因为身体天赋、后天体质等因素影响,小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体现出来的差异比智力差异要明显得多。有些学生体能差、肢体协调性差,运动能力低于平均水平。当体育活动中融入了比赛元素时,学生间的这种运动能力差异被强化。一些学生几乎永远没有机会在比赛中获得胜利。这样,再有趣的体育活动,他们也会畏于参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帮助其建立运动参与信心。

其实,学生运动能力存在差异,大部分是相对的。仅有一少部分学生参与所有运动项目都有优势。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其运动特质是有倾向性的。比如有的学生身体偏胖,奔跑、跳跃能力较差,但其投掷项目方面具有优势。因而,教师应注意把握学生个体的运动特质,挖掘其优点,为其提供参与优势项目的条件,对其优势给予积极评价。这样,使每名学生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到成就感、获得感,从而建立参与信心。

三、丰富内容满需求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是使之在意识驱动下自主、自发参与体育活动,而不仅是在课堂上参与。也就是说,学生在校外、课下参与体育活动是终身体育意识迁移为健康行为和健康成果的主要途径。但这又遇到了两个问题:第一,如前所述,某学生个体一般仅适宜参与某一或几项体育项目。而体育课堂有限的教学内容(田径及几个主要球类)可能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个体特征和需求;第二,一些在校内组织的体育项目,并不适于在校外开展。比如三大球,在社区中安全、适宜的场地很少,大部分学生无法组织参与。在缺少适宜项目和条件的情况下,学生在校外参与体育的意愿也会降低。因而,除了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心理外,教师还需要注意为学生课下参与体育创造条件。即,丰富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将更多的体育项目引入教学,特别是一些适宜在社区开展的民间体育项目,应大量引入。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大量体育项目,就有条件从中选择自己擅长和喜欢的项目自主参与。比如武术、瑜珈、沙包、跳绳、羽毛球、气排球、街舞等项目,都比标准体育项目更适宜在社区开展。学生有了参与的环境、条件,其参与体育的意愿自然提升。

综上所述,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必须带动学生自主、自觉、常态参与体育活动。而要使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则需要以终身体育意识为前提——没有意识,就没有行动。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参与条件等因素,培养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教师可重点关注几个策略:将游戏、比赛元素融入体育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尊重学生体育参与的个性差异,帮助学生树立参与信心;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将大量适宜社区开展的体育项目引入课堂,为学生参与体育提供资源、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丹. 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锻炼习惯养成的研究[J]. 体育风尚, 2021(2):2.

[2] 冯棠棠. 试论校园体育文化对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J]. 基础教育论坛, 202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