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

李艳红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前七号镇中心小学131500

摘 要: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需要把课堂作为重要阵地,这符合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引领学生养成积极的生活方式对其学习、成长均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本文尝试遵循小学生的发展规律,探讨培养学生积极生活方式的主要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积极生活方式;培养

引 言: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参与系统学习活动的重要开端,是学生初步走出家庭、适应集体学习生活的重要尝试,学生在校除了要学习新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需要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生活方式,这是他们健康成长和有效学习的前提。而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生活方式是全体教育者应该共同完成的教育任务,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孩子的兴趣特点、意识状态以及成长经历等,全方位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状态,引领孩子自主学习、乐观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1.以身带动,示范积极的生活方式

小学生思维意识尚在浅层发展,对积极的生活方式缺乏概念,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积极生活方式的具体含义,而显然口头宣教的方式是不够的,采用身体力行的方式是最有效的。教师在校期间和学生频繁接触,小学生具有向师性,对教师高度依赖和信任,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做好示范教育工作,在学生面前展示积极、向上的生活面貌,学生通过无意识或者有意识的模仿、学习,潜移默化中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遵循积极的生活方式[1]。比如,面对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参与身体锻炼,引领小学生养成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和自觉性,合理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促进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展,使学生能够顺利克服困难,培养积极、乐观、勇敢的个性品质。再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质疑、独立思考,展示个人智慧,引领学生养成独立自主、勇于质疑提问的好习惯,面对学习的疑难问题不轻易放弃,敢于自我挑战。

2.心理教育,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从“关注知识”到“关注学生”的重大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和教学过程密切结合起来,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下面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为例:

第一,打造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在规划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传递正能量,把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树立道德典型,引导学生完善人格。在教学互动中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选择合适的沟通技巧,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不要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2]

第二,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基于课程教学内容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顺利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如《假如再给我三天光明》的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坚强、勇敢、乐观的意志品质。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学生需求和特点。除了基于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之外,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还应该关注本阶段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思想困惑,让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小学生的实际需求。比如部分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环节后表现的消极应对、不愿意参与教学互动过程,教师就要尝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如学习成绩不佳带给学生自卑心理,使他们消极应对学习过程,基于这种问题需要教师多鼓励、勤疏导,告知学生学习使循序渐进的过程,阶段性成绩不足并不能说明他们不擅长学习,只要端正态度、努力参与,就是成功的学习者,引导学生树立正面的、积极的学习观念[3]

3.活动开展,获得积极生活体验

培养积极生活方式不是段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需要我们构建渗透式、感染式的育人模式,关注实践引导、体验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经历,获得最为真实的情感体悟[4]。开展活动式引领学生获得积极生活体验的最佳方式之一,选择实践性的活动主题,引领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满足小学生乐于动手、自主探索的心理需求,在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美育等育人目标,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活动组织方式是多样的,可以基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活动主题,既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比如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捐赠活动,自制创意小礼品在校园销售会上拍卖,所得收入捐赠给贫困山区的儿童,让学生在公益活动中感受正能量。再如还可以在课后作业设计中融入德育主题,包括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感恩教育等育人主题,鼓励学生课后力所能及参与家务劳动,主动给父母洗脚,然后以书面形式记录自己的感悟,深化德育体验,多利用课外时间参与阅读学习活动,养成坚持阅读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品质,促进知行统一。

4.文化建设,优化积极生活环境

构建积极的班级文化环境可以发挥教育环境的隐性育人作用,让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都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5]。在培养学生积极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集体因素,引领学生参与建设班级文化,把积极的生活理念融入到班级文化中去,建立和谐的班集体,提升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引领学生认知集体的含义。班级文化建设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从物质基础建设到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环境管理和制度建设非常重要,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一份子,大家要共同打造正能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班级内同学要互相帮助、协统进步,具体到课堂纪律维护、班级卫生管理、学习制度构建等,要求学生共同参与设计班级文化标语,确定班级文化活动主题,如“文明风尚月”、“我的未来”、“评选积极生活之星”等,让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自觉的成长,建立良好的精神风貌,让学生真正热爱校园生活和班集体,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关系,知晓学生所思所想,让学生感受校园和班级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感受人际关系的美好,让学生自主体悟和快乐成长,而不能站在传统教师的权威身份视角上强制学生参与学习生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积极生活方式的途径是多元化的,教师在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寻找合适的育人方式,顺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强化道德教育、思想引导、文化引领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自主的实践者,主动融入集体生活,适应当前的学习环境,勇于承担家庭责任、集体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充满正能量的小学生。当然,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和社会也要协同学校一起给孩子打造充满正能量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获得积极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为他们顺利成长、成才奠定基础。现阶段,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学生积极生活方式的培养重视度还不够,要求教育者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工作。笔者尝试从四个主要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积极生活方式的路径,希望本文观点可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金燕.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19(18):18-19.

[2]侯保军.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9(08):75-76.

[3]张花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培养的策略[J].赤子,2019(18):96.

[4]陆朋玮,颜辉,王宜欣,等.北京市 395 名青少年健康相关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04):99.

[5]宋佳.培养中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J].新课程:中学,2015(0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