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需求层次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核心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论需求层次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核心素养

梁润宽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桥城中学

摘要: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的目标。而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中健全人格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也体现坚持德育为先的要求。班集体生活是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更好在集体中涵养品格、在集体中发展个性,这需要有效的班级管理。而需求层次理论在理级管理中的有效运用,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本文以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引,通过探索班级管理的积极措施,调动积极因素,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需求层次  班级管理  健全人格

一、需求层次理论的核心内容[1]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第一层次,生理需求包括呼吸、水、食物、睡眠等;第二层次安全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安全等;第三层次,爱和归属感包括人与人之间希望得到相互关心和照顾等;第四层次,尊重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等;第五层次,自我实现包括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等。

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班级管理中本文着重在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三个层次去探索班级管理的积极措施。

二、培养健全人格的核心素养要求

健全人格是指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2]。健全人格主要表现包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友爱互助等。培育健全人格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适应社会、应对挫折的能力。

三、健全人格核心素养培养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困境

初中学生学业压力不断加大、班集体中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不一、个人生活经历存在差异、班级管理的方法简单等多种因素叠加,造成健全人格核心素养培养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困境。

(一)初中学生学业压力比小学阶段加大,在升学压力下,学生、家长和老师更多的关注面在成绩上,甚至一切为成绩让道,弱化了学生健全人格方面的培育,容易导致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学生间关系紧张,从而不利健全学生人格。

(二)学生家庭教育背景不一,学生生活经历有差异。班集体像一个小型社会,每个学生性格、认知、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家庭关系等不同,而班级管理中仍然存在一刀切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健全人格培育方面缺乏针对性。

(三)班级管理中忽略学生主体作用。在理级管理中,现在的普遍现象是强化班主任管理,忽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在集体生活中,学生各层次需求被忽略,对其健康成长,完善人格十分不利。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素养,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困境,把需求层次理论融入其中,将有效实现学生在班集体生活中涵养品格,发挥个性的目标。

四、健全人格目标下需求层次与班级管理融合的积极措施

针对初中班级管理中缺乏健全人格核心素养培养的困境,融入需求层次中的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三个层次,探索有效积极措施,实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

(一)转变育人观念,尊重教育育人价值

朱小蔓教授提出: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4]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面,是教育育人价值。这要求教育由之前侧重的“教书”向“教书”和“育人”兼顾的发展方向转变。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在教育部举办发布会时表示,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育人观念和理念[3]。为此,第一方面,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而且必须转变管理观念。关注焦点应从学生成绩转向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等方面。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性格特点,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成长档案,档案中应涉及学生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内容,以及能体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日常表现,如班中曾有一学生主动把自己的早餐分一半给另一上学怕迟到而没吃早餐的同伴,本人把此事分别记录在两学生的档案中,评价中分别写道:真诚、友善、拥有同理心;守规则、诚信。看起来虽然是小事情,但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同学之间的爱和互助。而制定个性化档案过程中应该要学生、教师、家长三方共同参与,避免形式化。第二方面,家长也必须克服“唯分数”的功利性,短视性的行为,家庭教育应该与班级管理相配合,家校凝聚共识,更为重视学生能可持续发展的人格培养,父母着力建设体现传统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家风,做好示范引领作用。家长教师育人观念的改变,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从而为健全学生人格打好坚实基础。

(二)多元管理,满足学生层次需求

信息化时代的学生,思维特点和个性更为复杂,因此班级管理中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用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1、培养集体归属感,在爱和尊重中学会学习、生活、合作

现实中,那些成绩中等或薄弱的同学在参与班务管理中呈边缘化现象,缺乏老师的表扬或肯定,因此这部分学生在班集体中要么沉默不语,要么经常搞小动作。究其原因,是因为在集体中,学生没有被认可和接纳,得不到尊重和理解,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为此,班级管理中,老师层面特别是班主任,首先保持公正心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及时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从他们身上充分发掘闪光点,在班级里加以表扬和肯定;营造友爱班级文化氛围,为学生制造“主角光环”时刻,如为学生生日、做好事等原因送上小礼物,让同学录制祝福视频等,一个充满爱、尊重、互助的班集体,才能有感染力,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更容易达到育人目的。

2、家校合作互动,协调互补,促学生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教育途径,我们可以家校互动、家访、家长进课堂、亲子共读、家校合作委员会等形式,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方式。通过家校合作方式,父母、老师对学生在家、在校的各种情况,包括性格、认知、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有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全面了解学生性格等需要改进或完善的地方,家校共同寻找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父母、老师的关心和照顾,而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更好的正确认识自己,逐渐养成学会接纳、尊重、理解、包容等良好心理品质。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班级管理中,很多班主任为树立权威性而忽略学生这一丰富资源,导致管理班级时出现力不从心或筋疲力尽的心态。这主要是没有充分利用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价值。班级管理需要规矩、制度。而让学生共同制定规矩、制度,学生能充分发挥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针对班级管理中的不足,提出可行性建议,这个过程,充分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层次需求,他们会更容易对自己制定的规矩和制度认可,特别是当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时,利用共同认可的规矩和制度来解决问题;班主任在了解各学生个性特长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轮值管理班级,营造班务管理我有责,班务管理我能行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个性的学生能彼此学习、合作,互助,有利于在集体中涵养品格,完善个性。除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校运会,元旦文艺晚会、主题班会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并逐渐放手学生自主组织开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被充分调动,有助于他们提高以后对适应社会、应对挫折的能力。

总而言之,理解学生的层次需求,有效班级管理中构建优秀的班集体,使美好集体成为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园,引领学生不断健全人格,才能更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

[2]义务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3]摘自:申继亮: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育人观念和理念 新华网2022年4月21日

[4]朱小蔓 [J]教育研究 2004(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