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育比“说教”更有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8
/ 2

“体验式”教育比“说教”更有效

曾凡娇

韶关市武江区华泰小学

摘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以及个性创设相关的学习生活情景,通过教师身教、创设游戏体验和情境体验,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反思中,端正品行,增强认识世界的意识,并在反复的体验中使学生规范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

关键词:观察  体验  内化  有效

近几年,我常听到学生敢于跟老师提意见、说看法。“老师,您今天这句话这样说不好!”“老师,您今天这样批评小明,很伤他的自尊,您可以这样说……”“老师,如果刚才您不要太着急生气就好了”……。虽然教师在学生心中仍然是值得崇拜的人,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他们的知识面更广。而且随着人与人之间的频繁接触交流,即使是现在的小学生也乐于表达,敢于质疑,有了一定的维权意识。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意识,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再也不会一味听老师说教。然而,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阅历和经历都非常有限,所以,他们的所知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那么作为小学教师如何提高孩子们的认知,让他们更健康快乐地成长呢?近几年,笔者采用体验式的教育,收到了比说教更好的效果。

所谓的体验式教育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以及个创设相关的学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体验、感悟,通过观察、体验反思内化形成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在反复的体验中规范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教师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造一个个学习、生活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获得经验,懂得道理,得到成长

一、身教体验——润物无声,端正品行

叶圣陶先生曾告诫教育者们这一句话:身教最为贵,行之不可分。无声的身教往往胜过有声的言教。在课堂上,教师们认为,先跟学生明白道理然后他们才能更好执行所以,经常告诉孩子们要这样做、那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很优秀的学生,然而道理就算说得再好,孩子们都照样我行我素,无动于衷。没有行动的说教,那都是海市蜃楼苍白无力特别小学生来说体验才是最好的教育,而教师的以身作则——身教,是最好的示范。

2019年8月,我们课题组成功的申报了一个省级规课题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研究,为了让孩子们提高阅读的兴趣,我们在班上开辟了图书角。开始我同学们提出要求一定要爱护图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完书以后要放回原处保管好,并且要热爱读书。可是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图书角的书经常杂乱无章甚至有损坏的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很少去拿书看了。即使我经常口干舌燥地讲伟人读书的故事,读书的益处等等,效果不佳。此时我反思自己由于工作的繁忙,我除了教,并没有在孩子们面前树立看书、爱书的形象,没有在他们面前有看书的习惯于是后来,我每周都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作为师生的读书课。每到这节课,我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到图书角拿书看,每一次看完后,我都会很注意把书放回原处细节,规范保管好,并且整节课都静下心来专心阅读这样经过一时间以后在我的潜移默化下,孩子们都能按要求摆放书籍,爱护书籍,都能安静读书,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就这样慢慢培养起来了此时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此以后,凡要求孩子们做到的,我首先自己做到。如让孩子们养成洁的良好习惯,看到有同学佩戴的红领巾歪了,我会亲自帮他摆正,看到讲台上乱了,我会把讲台上的物品摆整齐等等。长此以往,教师以身作则,即使不说什么大道理,孩子们都能够通过观察体验老师行为,明白教师传递的思想,做出正确的判断和举止,慢慢地孩子们良好的品行就会形成。

学生向师性很强,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自身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品德和行为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游戏体验——认识世界,增强意识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学生天生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众所周知,爱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平常的教育工作中,为了让小学生明白道理,指导他们正确的言行,无论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是文明礼仪的教育,我都摒弃了以往的说教,而是选择因势利导,尝试用了游戏的形式开展多种活动,使小学生的学习游戏化,寓教育与游戏之中,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明理导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为了创设良好的同学关系,培养小学生尊重他人的文明礼仪,在一次常规的美食节上,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游戏:围桌的十位同学选三位同学来做服务员,然后让他们先自主分别为本组的其他同学服务,要求全部同学认真观察服务员顾客的对话、行为,接着让大家来评价服务员顾客言行的优点和不足,由于是游戏的形式,是学生主动我要玩,我要学,所以孩子们都能畅所欲言,孩子们的主观参与的能动性很强。此时,教师才加以引导、点拨:同学们和人相处时,首先要文明有礼,尊重他人,礼让他人,这样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才能互助进步。

这样寓教育于游戏当中,特别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喜欢参与游戏,才会乐意在游戏中接受学习内容,从而使他们从游戏中锻炼思想,认识世界,增强意识,学习做人,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情境体验——拉近距离,情感共鸣

记得有一天,那个经常不交作业,屡教不改的孩子又缺交作业了。上课了,我刚进到教室又发现该同学非但没有读书,反而在嬉笑打闹。于是我很生气,大声地斥责了他。这时坐在前面的小欧同学小声地跟我说:“老师,你刚才态度太粗暴了,这样会吓到同学的。你应该慢慢跟他讲道理,这样他才会交作业。”开始,我试图辩解,但旁边的好几个同学都支持小欧同学的看法,甚至还举了其他事例说我的不对,顿时我不知所措。情急之下,我灵机一动说:“我觉得同学们刚才说的很有道理,这节课我跟小鸥同学角色互换一下。”于是我布置了一个书面作业,然后,让小欧老师负责管好班级纪律,我坐到小鸥同学位置做作业,整节课没有交同学作业的那个同学始终没有安静过。于是我每次都向“小欧老师”报告:某某同学讲话了!某某同学又搞小动作了!某某同学又影响别人了!开始“小鸥老师”还会走到这位同学面前小声地劝导,耐心地“教育”,后来干脆走到我的面前无奈地摇头。看时机成熟,第二节课我马上组织了一个主题班会“假如我是老师”。我主要通过答记者问的形式采访“小鸥老师”,主要让他来谈谈刚才作为老师维持班级课堂纪律的感受:当一个屡教不改的学生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怎么办?他说:“开始的时候还会想耐心的想让他改正。后来他屡教不改,他也没有办法了,就放弃了。”于是我追问:“老师能够放弃自己的学生吗?”听了以后他似乎理解了我的意思,马上摇了摇头。于是我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们,作为教师,要教书育人,要关爱每一个学生,教师希望每个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能够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老师有时大声的斥责也是因为对学生的爱之深、责之切,是想让大家改掉坏的习惯,能够成为更优秀的人。当然,老师也承认了,老师确实也需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但老师也是人,屡教不改的话,老师偶尔也会有脾气,希望同学们理解。欧同学经过刚才的尝试,表示他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和做法,其他的同学也说感同身受。通过这件事以后,老师再批评教育同学,大家不再有异议,班级管理的效果也就更好了。

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提出生活即教育,提出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不赞同单纯用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并以此为手段,解决学生教学内容抽象性与生活多样性两者的矛盾。在班级教育中,师生互换角色的生活体验式教育也是让孩子换位思考的最佳方式之一。

结束语

事实证明,在学生亲身经历中体验到的感悟、思想更加深刻,在实践中获得的喜悦更是他们前行的动力教师身教、创设的游戏体验和情境体验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性。由此可见,对于孩子来说这种体验式教育说教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仲丽 关于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32),29-30。

注:本文系韶关学院UGS师范生协同培养教改项目课题名称《学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方法和路径的研究》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