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运用文史结合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30
/ 2

历史教学中运用文史结合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李飞燕

南宁市青秀区第一初级中学 530000

文史结合法作为语文和历史教学中的一种传统而重要的方法,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对历史有全面而直观的印象。通过文史结合法的教学可以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文史结合法的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史结合法在当前教学中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史结合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历史学科讲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尊重客观史实,对于学生而言,缺少了文学的趣味性,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历史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兴趣盎然,

(二)文史结合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学作品中作者会有自己的评价判断。在初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审视历史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在讲三国时期的历史评价曹操这个人物时,可以引入《三国演义》中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同时结合史书《三国志》中对曹操胡评价,给学生提供多角度分析问题的空间,从而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多角度分析,从而能够妥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文史结合法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突出描写人物性格和品质,在历史教学中引用文学作品,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不可或缺。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个人修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等,

在现实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喜欢历史又感叹历史学习的枯燥乏味。那么历史课堂为什么不能实现文史结合,让学生产生与历史的亲近感,进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呢?

二、历史教学中文史结合法教学策略

(一)推荐较好反映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

初中历史课时有限,而学习任务又比较重。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主题和教学进度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比如在讲授中国古代史这一学期的教学中,会给学生提供一些和这一时期史实相关的文学作品,可以结合语文教学推荐四大名著阅读,在讲到中国近代史会结合语文课外阅读书目,推荐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历史学科教师与语文学科教师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可以结合红军长征,从文史结合的角度,多方面拓展,并将学生的文史学习运用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根据五四运动,编排学校运动会的入场词和入场式表演,通过具体的实践,学生真正体会到当时学生的一颗拳拳爱国心,从而激发他们爱学习,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直接引用语文教科书上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虽然有创作的成分,但它是一定历史阶段历史风貌的体现。比如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一脉相承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中《己亥杂诗》《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的写作背景都是腐败无能的清朝,国家落后,国民愚昧……这些文学作品,就可以在讲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中引入到历史课堂,借助文学作品的生动形象表述,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具有文学气息。

(三)引入优秀的影视作品和人物故事。

教师可以将一些质量较高的历史影片引入课堂,利用现在学校的多媒体技术展示给学生观看,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能一下子集中起来,兴趣也能够一下子调动起来。 例如,在“五四运动”或者“巴黎和会”的课程中,播放《觉醒年代》,中国外交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慷慨激昂的演讲片段,“弱国无外交”的历史事实就能很好地得以表现。又如在讲《敌后战场的抗战》这一课时,可以播放《到敌人后方去》歌曲导入,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对一些历史事件做一个简单的说明,这样就能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过程。

在现代历史课程教学中,文史结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一趋势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文史结合法的优点,正确使用文史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科目的学习兴趣,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又完成了立德树人的教学根本任务。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文史结合法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引用文学作品不能完全替代系统历史知识的传授

时空观念、史料证实、历史解释、历史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这五大核心素养才是历史学科的终极培养目标。文学作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各科学习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引用文学作品要恰当,适度,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完全替代系统历史知识的传授。如何做到适度、恰当,这就考验历史教师驾驭本学科和语文学科的综合能力。因此,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除了要钻研本学科业务,还需要和语文教师进行探讨和学习。

(二)学生要能区分史实与文学的区别

史实是指客观发展的历史过程,尊重史实的客观性。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写作手法,这决定了作者可以对人物和故事情节进行加工。如:曹操在史书《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不同,这也是因为作者不同的年代而决定的。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曹操在学生心目中应该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客观、真实的历史告诉学生。

(三)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历史人物身上体现的优秀品质,就是我们发挥历史教育道德功能的、直接而生动的教学素材,尤其是中国历史名人身上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格。例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等等,这些历史人物身上的品质正是学生值得学习的方面。

除了历史人物,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历史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像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的思想中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友善: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等等。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树立正确态度,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历史教学需要服务于现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朋友的关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是课程建构者,应当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断探索和实践,客观理性地、灵活地和富有创造性地来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