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价值及对缓解不良情绪的作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价值及对缓解不良情绪的作用分析

石珍珍  ,黄文婷

如皋广慈医院心内科   江苏  南通   226500

摘要:目的:冠心病患者中,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内容、应用效果及在不良情绪方面评价。方法:研究时间开始于2020年9月,结束于2022年3月,参考对象从以上阶段内筛选,而后根据需要分组,即:对照组、实验组,指导原则为:随机抽签法,对其调查后发现,2组患者总例数为86,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在治疗阶段,将常规护理为对照组提供,认知行为干预为实验组提供,各组中收纳样本数为43,比较效果。结果:护理方案实施后,冠心病患者有对比价值,关于SAS评分、SDS评分,实验组表现低,P<0.05;疾病认知度、生活质量中,实验组评分VS对照组评分,数据高,P<0.05。结论:临床治疗时,在焦虑情绪、抑郁情绪较好缓解,提高冠心病患者疾病认知度、生活质量方面,和常规护理比较,认知行为干预效果较佳,推广性显著。

关键词:冠心病患者;不良情绪;生活质量;认知行为干预;影响分析

临床常见病中,冠心病较为典型,其好发群体以中年患者、老年患者为主[1];在疾病症状方面,心绞痛为该类患者典型表现,此外,其伴随症状有:呼吸功能受阻、胸部压迫感、乏力、头晕、冷汗等,加之疾病周期绵长,在临床治疗时,患者不良情绪较为严重,极易影响最终效果[2]。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内容,探究冠心病患者的应用效果,详情如下。

1背景与方法

1.1背景信息

本文中,抽取患者确诊为“冠心病”,分为2组后,具体组别为:对照组、实验组,指导依据为:随机抽签法,且2组患者收集时间在: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病例数总计86,分析如下。对照组:纳入43例,年龄抽取时,区间范围在36岁-78岁,平均值计算后为(57.09±1.45)岁,女患、男患构成中,人数占比为20例:23例;实验组:纳入43例,年龄抽取时,区间范围在39岁-76岁,平均值计算后为(57.46±1.22)岁,女患、男患构成中,人数占比为21例:22例。上述资料具备均衡性,P>0.05。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在对照组中应用,即:环境建设,在患者身体指征、临床反应方面密切监测,指导用药等;

1.2.2认知行为干预,在实验组中应用,内容有:(1)情绪安抚。以护患沟通为主,该过程中,护理人员占据主导作用,需对患者个人状态、情绪变化密切观察,充分掌握其性格特征、病情状况后,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勇敢表达内心想法,而后表示理解、同情并进行适当疏导;条件允许前提下,可邀请院内成功治疗患者前来现身说教,增强可信度。(2)疾病宣教。具体方式为:冠心病宣传册发放,组织讲座活动等,其宣教内容围绕冠心病诱因、具体症状、治疗、护理方面开展,该过程中,患者受教育水平、理解程度为重要参考依据,护理人员可对上述指标全面分析后采取对应措施干预,并鼓励患者积极提问,用通俗易懂语句对患者问题进行解答,不可嘲笑、讥讽患者,提高其认知度、了解度。(3)行为管理。护理人员负责,将良好生活习惯对疾病转归重要性为患者耐心讲解,而后嘱咐其戒烟、戒酒,养成规律作息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可适当开展有氧锻炼,最佳时间为:饭后30min,具体方式有:散步、慢跑、游泳等,且运动强度、时间方面,护理人员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控制,嘱咐家属严格监督,避免并发症出现。

1.3评定内容

1.3.1比较罹患冠心病患者的情绪状态:SAS评分(焦虑状态)、SDS评分(抑郁状态);

1.3.2比较疾病认知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1.4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中,检验、代表形式为T、(),涉及数据用SPSS24.0处理,P<0.05。

2结果

SAS评分、SDS评分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表现低,P<0.05;疾病认知度、生活质量评分在实验组中高,P<0.05。如表1.

表1 对照组、实验组护理成效(

组别

不良情绪(分)

疾病认知度(分)

生活质量(分)

SAS评分

SDS评分

对照组(n=43例)

46.68±3.25

48.97±3.09

77.54±6.42

78.83±5.91

实验组(n=43例)

35.44±3.61

39.44±3.12

90.27±2.05

91.84±1.33

T

15.17

14.23

12.39

14.08

P

0.00

0.00

0.00

0.00

3讨论

冠心病,周期绵长、有较高治愈难度;经流行病学统计后,其患病率达27.8%,属于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聚过多、年龄、慢性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生活习惯等,存在较高危害性[3]

本次研究中,结果显示: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实验组VS对照组,测定值更低,P<0.05;疾病认知度、生活质量方面,常规护理评分、认知行为干预评分有意义,且后者较前者高,实验组具备优势,P<0.05。对其原因探究得出:面对冠心病患者,在环境建设、观察身体指征基础上,开展认知行为干预,能够将侧重点作为患者心理,通过分析性格特征、心理特点,加强交流、邀请成功患者现身说教进行干预,从而减轻患者内心负担,对其消极情绪进行较好缓解

[4];与此同时,疾病知识、药物知识普及,良好生活习惯监督、日常锻炼措施,不仅能够扩展患者有限认知,提高了解程度,在其治疗自信心方面进行重建,而且能够增强患者自身体质,提高免疫能力,更好地保障其预后水平[5]

总之,冠心病患者中,认知行为干预效果确切;其一,表现在缓解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方面,其二,表现在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度、生活质量方面。

参考文献:

[1]张芳.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32):129-130.

[2]祁萱旻.认知行为干预用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J].甘肃科技,2021,37(21):156-158.

[3]邓淑文,罗小艳.认知行为干预用于冠心病护理中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27):93-96.

[4]王彤.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8):241-242.

[5]王海霞.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19,32(06):584-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