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疗效观察

杨凯昕

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 江苏省常州市 213000

摘要:目的:探究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慢性肛裂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2例我院所收治的慢性肛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9年9月到2022年5月为本研究的时间范围,采用硬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改良纵切横缝术)和参照组(传统肛裂切除术),各为16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及治疗有效率。结果:在炎症因子水平方面,实施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优于参照组;在临床疗效方面,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87.50%)与参照组(43.75%)相比较高,组间差异性确切(P<0.05)。结论:针对慢性肛裂患者,改良纵切横缝术能够起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保证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改良纵切横缝术;慢性肛裂;疗效观察

肛裂是肛肠科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主要指的是肛门周围的皮肤出现缺血性溃疡等症状,导致齿状线下的肛管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肛裂,进而引起慢性感染、溃疡等病变[1]。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传统的手术方式造成手术的创伤面较大,患者的疼痛感显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所以近年来,对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改良,现今较多使用的方法为改良纵切横缝术 [2-3]。鉴于此,本研究将选用我院32例慢性肛裂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内容见下文。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9月到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肛裂患者32例展开研究,分组方式为硬币法,组间分布为实验组(n=16)与参照组(n=16)。实验组患者年龄范围为22-61周岁,年龄中位数(45.27±1.35)周岁,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参照组患者年龄范围为22-60周岁,年龄中位数(45.28±1.31)周岁,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两组慢性肛裂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接受常规腰骶麻醉方式,且应呈截石位。

参照组慢性肛裂患者接受传统肛裂切除术,具体操作为:在患者肛门裂口的中间位置做一个放射状切口,切口的上端应该止于齿状线,下端应该距肛门外缘1.5cm左右,然后切断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及内括约肌下段,扩肛至三指检查肛门周围的皮肤及黏膜的情况,如果有痔疮或肛乳头,应该及时手术切除,处理肛门周围的慢性溃疡症状,修整切口边缘,同时要做好术中止血工作,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等。

实验组慢性肛裂患者接受改良纵切横缝术,具体操作为:应从裂口的正中间位置做一个纵向切口,将肛缘外切口延长到恰当的长度,然后对切口的两端及中上部做一个横向的牵拉,使得切口形成一个倒立等边三角形的形状,然后对裂口进行一个横向的缝合操作,缝合过程中应保持对称,等边三角形的两邻边不需要进行缝合,保证其处于开放的状态,然后留置引流管,处理肛门周围的异常组织,进行止血处理及后续操作。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慢性肛裂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及治疗有效率。炎症因子水平指标包括: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因子等,相关指标越接近正常值,证明治疗效果越好。临床效果评定包括显效、有效及无效。评判标准:显效:经过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手术切口愈合完好,肛门功能恢复正常;有效:经过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手术切口缩小;无效:经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缓解,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等异常情况。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对两组慢性肛裂患者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形式校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校准,用(n%)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反之无意义。

2.结果

2.1两组慢性肛裂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对比两组慢性肛裂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实验组治疗后相关指标水平优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两组慢性肛裂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n)

血清C反应蛋白(mg/l)

治疗前

血清C反应蛋白(mg/l)

治疗后

白细胞介素6(μmol/l)

治疗前

白细胞介素6(μmol/l)

治疗后

肿瘤坏死因子α(μmol/l)

治疗前

肿瘤坏死因子α(μmol/l)

治疗后

实验组

16

26.32±0.21

31.32±0.19

17.32±0.27

19.36±0.38

7.33±0.16

8.66±0.24

参照组

16

26.33±0.23

42.21±0.27

17.33±0.26

27.46±0.18

7.34±0.25

13.76±0.52

t

-

0.1284

131.9394

0.1067

77.0555

0.1348

35.6199

P

-

0.8987

0.0000

0.9157

0.0000

0.8937

0.0000

2.2两组慢性肛裂患者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对比两组慢性肛裂患者临床应用效果情况(见表2),实验组慢性肛裂患者临床治疗效果(87.50%)高于参照组(43.75%),两者差异明显(P<0.05)。

表2:两组慢性肛裂患者临床应用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实验组

16

10(62.50)

4(25.00)

2(12.50)

14(87.50)

参照组

16

3(18.75)

4(25.00)

9(56.25)

7(43.75)

X2

-

-

-

-

6.7879

P

-

-

-

-

0.0092

3.讨论

目前,临床中对于肛裂的临床发病原因尚未阐述清晰,主要从神经肌肉学、损伤学等方面作出结论,肛裂被认为是由于肛门括约肌痉挛导致的供血不足,进而引起肛门出现缺血性溃疡,除了病理原因外,排便过于用力也会导致肛裂的发生,大多数患者为慢性肛裂,这类患者的病程较长、症状相对严重,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传统的手术方法虽然能够根除患处,但是不能缓解内括约肌痉挛,且造成的创伤面积较大,而改良纵切横缝术的手术方法,在原有手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纵切的方式可以解除括约肌痉挛,降低了肛管静息压,用引流管代替了原来的缝合切口操作,能够显著地降低手术切口水肿和疼痛感,且患者在术后恢复较快,另外,患者的括约肌功能不会受到影响,黏膜张力水平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4-6]

本研究将分别用传统手术方法和改良纵切横缝术两种方法,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相关指标优于参照组,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

综上所述,改良纵切横缝术在慢性肛裂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应用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洋.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慢性肛裂患者炎症指标的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1):49+51.

[2]赵春选.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60例疗效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0,40(03):51-52.

[3]凌艳霞.改良纵切横缝术在慢性肛裂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19):3123-3124.

[4]何志勇.侧向扩肛联合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3):28-30.

[5]佡世伟.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对慢性肛裂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1,45(13):1387-1389.

[6]叶萍,边远,朱盈锋.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对创面愈合、炎性因子及肛管指标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20,32(02):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