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双城记》和《雾都孤儿》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9
/ 4

简析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双城记》和《雾都孤儿》为例

彩霞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  011517

摘要: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英国文学史上,他是仅次于莎士比亚的拥有读者最多的一位大文豪。他是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中的核心人物。人道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从始至终都渗透在狄更斯笔下。本文主要通过《双城记》和《雾都孤儿》这两部长篇小说为例,来探究狄更斯长篇小说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人道主义思想;双城记;雾都孤儿

一、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形成之要素

(一)人道主义的起源

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催生了人道主义思想,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一词是由拉丁文中的人道精神“humanistas”引申来的[1]。人道主义思想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受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潮影响,得到了快速发展。其核心在于对人的关怀和爱护,宣扬了一种自由平等和友爱的理念。它倡导以人为中心,确认人的价值与尊严,关怀人的利益,保障人的自主权利,尊重与激励人们勇敢地追求幸福,张扬个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长期以来,人类囿于传统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是无尽的黑暗和苦不堪言的生活。封建制度对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压迫极大。封建制度下的广大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维多利亚时期的贵族阶层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而广大劳动人民却没有什么办法去对抗他们,随着剥削和压迫的越来越重,他们也开始对贵族阶层的统治进行了反抗。劳动人民在与贵族势力的斗争中逐渐觉醒起来了。人道主义精神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它是对封建制度和社会底层劳动人民进行批判的产物,同时也是对抗贵族势力的有力武器。从这个意义上讲,人道主义就是要解放人、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有理想、有人格的人。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了工业文明阶段。因为时代的进步,人道主义在后期也有了对自由和人人平等渴望的界定,无论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还是贵族人民,都是人民,要以人为中心,人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没有任何人能够压榨和支配别人。

(二)狄更斯的人道主义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也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在十九世纪末上半期对英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讽刺,赢得了当时的广泛读者和众多的小说家的赞赏。狄更斯一生创作了十五篇长篇小说。狄更斯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也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时期。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阶级关系日益复杂。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富裕的时代。但是,这富裕更多的是一种罪,是财富的不均衡分配,是贫富的反差。失业严重,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就业艰难,入不敷出者众多等等。狄更斯通过对伦敦贫民窟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呼吁广大下层人民进行社会改良。人道主义思想贯穿于他的全部文学作品之中。

人道主义之形成,是和狄更斯一生紧密相连的。在小说《雾都孤儿》[1]里,作者通过描写英国城市下层孤儿和民众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人道主义精神。儿时的苦难记忆,狄更斯终生难忘。因为亲身体验了痛苦,所以他对这个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有了共鸣和同情,オ把这个观念提升为人道主义,并且把这个观念当作了自己始终遵循的准则。是他那种悲天悯人之情,使其作品体现出了强烈的人文主义倾向,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永恒杰作。

狄更斯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他主张自由、平等、博爱,主张决定一个人价值的高低的因素是内心的善与恶。狄更斯于1842年应友人之邀到美国旅行,长篇游记《游美札记》[2]是狄更斯旅行美国最重要的收获。他在《游美札记》中,对美国式的粗糙、庸俗风气、唯利是图、野蛮的奴隶制度和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征服进行过批判。狄更斯更是对美国的奴隶制度进行过猛烈地批判,他认为这种允许一部分人任意处置另一部分人的制度是世界上最丑恶的制度。并且庆幸自己“能够免于在奴隶制度所在的地方生活,不至于因为我的摇蓝是奴隶摇的,对于奴隶制度的残酷和可怕,变得失去感觉[2]。”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对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向往与呼吁。

二、人性复活的途径

(一)复活主题

19世纪中叶的欧洲充满着一种强烈的宗教氛围——宗教给人们以积极的教化。综观小说《双城记》[3],基督教的思想贯穿全书。《圣经》对西方文化形成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圣经》对于狄更斯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狄更斯本人更是有很深的基督教情结,我们能从其作品中发现大量的圣经人物,圣经经典等,甚至他的道德观也是一种具有强烈基督教意蕴的理性道德[3]。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在英国作家中,“也许只有狄更斯,在世界性的影响上可以与莎士比亚匹敌,他的作品与莎士比亚的作品、《圣经》和《古兰经》一样,都代表了我们所能感受到的真正的多元文化主义”[4]。

《圣经》给狄更斯带来了很多影响,其中涉及到题材,剧情,人物和人道主义思想等诸多方面。《双城记》是狄更斯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在基督教信仰中,“忏悔,宽恕,救赎,死亡和复活”被视为几大主题,其中最核心的是救赎问题。狄更斯的小说里有这几个主题。《双城记》第一篇就由狄更斯取名为“死人复活“,“复活”从基督教义上讲是一种神迹的出现,但从这篇小说来看,“复活”却是贯穿整篇作品的一个主题。基督教思想在《双城记》中就有三种形象的体现:曼内特医生为“基督形象”,露茜为“圣母形象”,厄弗里蒙德侯爵和德伐石太太为“撒旦形象”。

曼内特医生是狄更斯笔下的“复活者”,也是“基督形象”的代表人物。他被厄弗里蒙德侯爵兄弟陷害,未经审判就被关进巴士底狱整整十八年。刑满释放时他已是一位精神失常、只知制作皮鞋的老人了,他在女儿露茜的陪伴和精心照顾下恢复了记忆,摆脱了巴士底狱18年的非人生活,回到了现实生活。曼内特医生重生了,他满血复活了。但后来露茜爱上了达尔内,因为达尔内是他仇人的侄子,这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矛盾中,但是曼内特医生出于对女儿幸福的考虑,毅然放弃报仇,包容接纳达尔内是他女婿这一现实。在达尔内因和厄弗里蒙德侯爵是亲戚关系的原因入狱后,曼内特医生不计前嫌,也跟随女儿露茜到巴黎营救达尔内,曼内特医生再次表现出宽容情怀并为了营救仇人子孙奔忙。另外,面对巴士底狱里的犯人,对他们一视同仁的治疗,充分发扬医生至高的美德,也充分证明了曼内特医生无限包容的“基督形象”。狄更斯通过曼内特医生这个人物形象展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他是个超然局外的、沉默寡言的、富有同情心的人,医院和监狱都少不了他,无论对杀人犯还是牺牲品,他都一视同仁地施展他的医术[5]。”文中这样来表现他的宽容、博爱思想。

(二)善恶有报主题

狄更斯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变化最大的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殖民扩张使英国变成一个“日不落”帝国。至20世纪后期,受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时代等因素的冲击,英国出现社会动荡与经济萧条。英国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贫穷、失业、犯罪……人们纷纷寻找新的出路来拯救自己。于是,“济贫院”便应运而生了。济贫院是一种福利机构。1834年,英国通过《贫民法修正案》。济贫院——这顾名思义是救济贫民之地,本应有助于儿童与穷人掌握社会生活之技巧,却成了其苦难之地。孩子们没有能力去适应这种恶劣的环境;而那些贫穷的穷人也无法摆脱贫困,因为他们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维持生计。狄更斯用小说描述了这些人的悲惨命运。在他们看来,被称为“慈善”的济贫院更像是一座监狱,这里微薄的免费食物价格是被强迫劳动、被剥削的产物。狄更斯主张儿童有权利得到自己物质生存所需的任何东西,如衣,食,住,行,教育。并有权给自己的感情,幻想,灵魂提供营养──得到爱情,谅解,同情,关怀,建立伙伴关系[6]。

《雾都孤儿》也称《奥立弗·退斯特》(以下简称《奥立弗》),是狄更斯1838年写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他以雾都伦敦为主线,描写一个孤儿的悲惨遭遇和身世,主人公奥立弗在孤儿院长大,后历经学徒生涯、艰难逃亡、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心酸,最终得到善良人相助,查明身世并且获得了幸福。奥立弗是一个出生就被丢弃在济贫院门口的弃儿。“弃”字是一个会意字,字的上部如一个倒立的儿童,中间如古人用的簸箕,字的下部是两只手合起来的意思非常清楚,即用两手端着簸箕将小孩扔出去。这正符合“弃儿”这个词的意义[7]。弃儿,原意是指被父母遗弃而又无其他监护人负责抚养的儿童。在狄更斯的小说里,则是指那些在社会上受到排斥和抛弃的孩子们。他们或者漂泊街头、无家可归,或者住在济贫院、忍饥挨饿、受尽折磨,或者被卖做童工、受到肉体和心理的摧残。小说详细地描写了济贫院孩子们营养不良、备受煎熬的境况。济贫院寄养成为奥立弗儿时梦魇的起点,奥立弗在济贫院一直吃不饱饭。济贫院里的每个孩子都有极少的生活费,不但保证不了孩子们健康发展,孩子们还被迫劳动、被迫睡在又湿又脏的空间里。小说披露了19世纪英国济贫制度之腐败,并将此“慈善”视为伪人道主义。

小奥立弗虽然饱经忧患,忍辱负重,但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始终善良包容,始终保持着纯良之本性与向善之心,终于苦尽甘来并获得幸福。对小说中的那些凶徒,作家又逐一为他们安排了结局:贼首费金上了绞刑架;塞克斯逃跑时失足用绳子扼住死亡;蒙克斯恶行难改、挥霍家产,身陷囹圄;教区干事班布尔则被革去职务,贫困潦倒,在济贫院里了此残生。虽然这类故事的结尾已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不过是作者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但却有着善恶有报的主题和惩恶扬善、教育人民的效果。

三、人道主义思想的展现

作为狄更斯初期的《雾都孤儿》和第三时期的小说《双城记》里,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人道主义思想从始至终贯穿于狄更斯的作品。而人道主义思想则体现在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形象上。

(一)露茜

露茜是爱的化身,她是一条爱的“金线”,把两个有仇怨的家庭维系在一起。她是一个浑身散发着“圣母”光辉的女性人物。她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很善良,真诚的与他人相处。面对生活中的不幸,露茜选择用爱化解仇恨,对待他人永远善良。当她知道父亲的消息时,她激动得几乎昏过去,见到父亲之后她当即决定要接父亲到英国安享晚年。不单单是对自己的父亲,她对待每一个人都很温暖,她帮助了卡尔顿化解自暴自弃的情绪,感化了他,给予了他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面对被关进监狱判处死刑的丈夫达尔内,她不顾一切的想拯救他,无论天气好坏,她总是去监狱旁边的街上,期待能看到她的丈夫一眼,一站就是两个小时。通过露茜的圣母形象,狄更斯充分展现了人道主义思想,用爱、温暖、善良去关怀他人。

(二)达尔内

达尔内是贵族阶级的反叛者,也是平等、自由思想的显现者。他用爱来弥补父辈犯下的罪行。他谴责自己家族的罪恶,放弃爵位和财产,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赎罪”,他选择自力更生,是理想化的人物。面对爵位和财产的诱惑,他毫不动摇,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体现出了狄更斯对于人道主义精神的崇尚。在革命爆发前,他曾经强烈谴责自己的家族和叔父,说侯爵的府邸“看起来豪华漂亮,但在光天化日下仔细查看,这华厦不过是座摇摇欲坠的破塔楼而已,靠挥霍无度,管理不善,敲诈勒索,债务、抵押、压迫、饥饿、赤贫和痛苦堆砌而成。”他没有压迫人、残害人,他远离了那个世界,靠自己的双手和能力获得了自己的美好生活。大革命爆发之后,为了救从前的仆人,他冒险回到巴黎,在这过程中,他被逮捕、宣判死刑。由于达尔内坚守人道主义,狄更斯也为他安排了一个让人欣慰的结局。在狄更斯的笔下,达尔内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追求,敢于放弃继承爵位与财产,甚至敢于谴责自己的叔父,进一步加强了作者对于人道主义思想的理解。

(三)卡尔顿

卡尔顿是一个超脱意识者,也是作家人道主义思想的最高体现者。这个长相与达尔内相似,但命运却截然不同的人,他忧郁、冷漠、凄凉。作为律师,他才华出众,却甘心躲在人后,做别人的垫脚石。他总是默默地逗留在角落。在经历权钱交易的社会背景下,他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他隐去自己的光芒,对自己周围的环境进行妥协。长时间处于这样状态下的他,也是孤独、绝望、无助的。露茜的出现,使得他的生活有了变化。他爱上了露茜,愿意为他爱的人付出宝贵的生命。卡尔顿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别人,为了别人而让步,为了别人而牺牲,以至于最后经过缜密而又非常完善的布局后,用自己的性命换得曼内特一家3代4口的性命。卡尔顿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爱,不仅是对露茜及其家人的爱,而且还是对整个人类的爱,是伟大的博爱[8]。最后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代替达尔内走上了断头台,成全了他所爱之人露茜和达尔内的结合。卡尔顿将对达尔内的恨升华为一种最最伟大的爱,以爱战胜恨,牺牲自己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正是基督之爱。耶稣说过:“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卡尔顿的博爱是狄更斯自身的精神追求,也是《双城记》的核心思想。更是狄更斯为“最糟糕的时代”开出的解救良方。

(四)奥立弗·退斯特

奥立弗·退斯特是《雾都孤儿》的主要人物,整个小说也可以说是奥立弗的成长史。小奥立弗是一个流浪型弃儿。从小他就在济贫院忍饥挨饿的长大,在向食堂师傅再要一碗粥时,反被穿白色背心的“绅士”恶狠狠地拒绝,并且被禁闭起来。之后被三磅十先令卖到了棺材铺,在那里他终于吃了一顿饱饭,虽然也只是别人的剩饭剩菜。当棺材店的另一名佣人诺亚百般欺辱他时,终于在某天晚上他逃走了。千辛万苦的逃到伦敦之后奥立弗又受到了约翰·道金斯的欺骗,掉进贼窟,又被迫当贼。当他发现做贼偷盗是一件坏事后,他又开始逃亡。在这一过程中,他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布朗洛先生。这位好心先生给他看病,帮他换上了新衣服,还说教他读书。但是,在前往为布朗洛先生偿还书摊老板费用时,却被南希与塞克斯重新带回了贼窟,并且还逼迫他跟随他们盗窃一所大宅院。在他们偷窃过程中,奥立弗被误伤。受伤的他被那些人抛弃在野外,不管生死。幸得善良的露丝小姐和一位梅里夫人的帮助,奥立弗才重新活了下来。从始至终,他保持自己善良的本质,不被恶势力影响,最终在布朗洛先生的帮助下得知自己的身世,有了幸福生活。奥立弗和受过教育的布朗洛先生在一起生活,在布朗洛先生的教育下重获新生,并且不断吸取知识,从过去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宁静的生活,对于昔日的奥立弗而言,是件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狄更斯坚称受人尊重和有文化的慈善家能够救助穷人。奥立弗命运也印证了这点。从奥立弗的身上,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在向我们展示他的人道主义思想,狄更斯在展示人性中的爱、善良与坚持,正是因为奥立弗的心中有爱,坚持他善良的品质,最终他获得了美好的结局。

(五)南希

南希,一个从小在贼窝长大,没有受过教育的姑娘。虽然在文中展示出了她恶的一面,但是她的内心是善良的。她为自己诱拐奥立弗而感到羞愧,因此她在贼窝中一直保护着奥立弗,南希可以说是帮助奥立弗获得新生的关键。南希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能让奥立弗远离这个犯罪集团,不要重复她的苦难道路。她在布朗洛先生前讲述自己的身世,并且证明奥立弗的清白,道出了幕后主使是蒙克斯。她试图救赎自己的爱人赛克斯,却被残暴的赛克斯杀死,用死亡守护了自己的灵魂纯净。南希的身上寄予着狄更斯的理想,敢于行动,勇于负责。然而她的生命中没能及时的出现一些善良的人物,她终日面对的都是一些狡诈残暴之徒,黑暗的生活成为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甚至无法接受别人的帮助。因此,她的结局只能是死亡。南希对人生的认识,美好生活的向往,她的悲伤与痛苦,都是狄更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南希的死便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悲观态度。

四、总结

在工业革命以前,英国被称为是“快乐的英格兰”,这里有美丽的自然环境,工业革命之后,这里则变成煤烟翻滚、烟雾缭绕的另一番景象了。与之有关的另一词是“黑色”。因为浓烟滚滚,使得天空、建筑等等都变成了一片黝黑。法国旅行家笛福曾经对炼铁中心谢菲尔德有过这样的一个描写,“这里人口众多,街道狭窄,房屋黑暗,不停工作着的铁炉烟雾不断。谢菲尔德是我见到的最脏、最多烟的城市之一。由于小铁匠铺没有高高的烟囱,加上城市又有许多山坡,这样冒出的烟就直接升到街道上。因此造成人们不停地把尘埃吸入体内。人在城里待久了就必然吸进煤烟,积在肺里,受到有害的影响[9]。”从笛福笔下我们就能知道那个时代英国环境恶劣到什么程度,在那个时代英国首都伦敦也一样好不到哪里去。烟雾和雾气互相弥漫在一起,构成了黄色浓雾(霾),常年萦绕着这座城市,狄更斯更把它称之为“伦敦特色”

通过过《双城记》与《雾都孤儿》这两部长篇小说,我们可以了解到人道主义一直是狄更斯小说的重要思想。高尔基称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为“批判的”,是因为它注重对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揭露和批判。同情下层人民疾苦,主张进行社会改良。现实主义作家对社会进行分析研究时,不仅看到金钱社会贵族阶级腐化堕落,新兴资产阶级贪得无厌的卑劣行径,而且还看到下层人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遭遇的不幸,从而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等人道主义理想,并呼吁捍卫人类尊严和价值。同时,其中多数对下层人民寄予同情,希望统治阶级以仁为怀,增进同被压迫者的感情,显示了社会改良的意愿。

《双城记》里,狄更斯不仅表现出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与同情,而且把革命视为一场“浩劫”,并向当权者和人民宣传人道主义思想。使社会各界认识到暴政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暴力,血腥也不可避免地造成血腥增加。狄更斯主张“仁爱”精神和反对各种滥施暴力的人道主义。在《雾都孤儿》中,奥立弗,梅里夫人和南希这些角色都是与人为善,既愿意付出,又知道感恩的人物。通过狄更斯这部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情况下,阶级矛盾已不能解决。在此背景下,他提倡以“爱”来改变一切。他在小说里所塑造的角色以及所发生的故事告诉我们:仁爱,善良与真诚能够改变人们的命运,给人们带来幸运,也能使社会更加美好。正因为如此,狄更斯提倡和平,反对革命和一切暴力行为和血腥行径。他笔下的人物总是以“人”为中心,他们都渴望获得幸福与快乐。而在狄更斯的小说里,我们总能看到一个善良而又充满爱心的人。他总是布置一束光,照射到充满了黑暗和痛苦的世界里,给人以希望、唤醒人内心美好的感情、号召社会改良、使社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王焕,张德玉:查尔斯·狄更斯人道主义博爱思想在小说人物中的体现——对《双城记》中露茜,达奈和梅尼特医生形象的解读,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10月。

[2]查尔斯·狄更斯著,张若谷译:《游美札记》,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

[3]周启华:《狄更斯与圣经文化》,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9月。

[4]周姿含:《圣经》在对狄更斯《双城记》的影响,青年文学家,2017年。

[5]李艳红:人道主义视角下狄更斯的《双城记》,鄂州大学学报,2020年1月。

[6]邹婧,范业红:论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以《雾都孤儿》为例,英语广场,2022年6月。

[7]唐秀娟,唐立:狄更斯长篇小说《奥立弗·退斯特》中的弃儿形象,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2月。

[8]贺润东:卡顿的救赎——《双城记》中博爱精神的体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4月。

[9]E·罗伊斯顿·派克(英)著,蔡师雄,吴宣豪,庄解忧,巫维衔译:《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10]朱曼,蒋显文:论查尔斯狄更斯的人道主义——以《雾都孤儿》为例,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年。

[11]徐常兰:简析《雾都孤儿》中的人道主义思想,2013年。

[12]查尔斯·狄更斯著,王桂林译:《雾都孤儿》,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

[13]李茂鹏:《雾都孤儿》南希的悲剧命运与狄更斯思想局限的潜在联系,齐齐哈尔工程学院,2015年。

[14]郑克鲁,蒋承勇:《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

[15]龚翰熊:《欧洲小说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

[16]陈齐乐:《双城记》:历史拐点处的记忆——再论狄更斯笔下的大革命描写,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

[17]查尔斯·狄更斯著,黄平译:《双城记》,北方文艺出版社,2012年。

1


[1] 笔者使用的版本是:王桂林译的《雾都孤儿》,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2] 笔者使用的版本是:张若谷译的《游美札记》,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

[3] 笔者使用的版本是:黄平译的《双城记》,北方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