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模式习作教学实践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模式习作教学实践探究

刘云翔

乌鲁木齐市第127中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6

【摘要】习作教学常常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的学困点。基于《课程标准》中对习作教学的要求和建议,要提高习作水平,根本在于须解决学生习作“无我”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学科学习过程及内容,将在其中的感受自然表达出来形成文字即作文,就能有效缓解对习作的畏难情绪,进而实现学科+模式的习作训练效果。

【关键词】课程标准  学科+  习作教学  实践研究

习作教学常常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的学困点,而因其分值占比较大,决定了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质量高低,学生无论是日常习作还是考场作文,往往靠苦思冥想、生拼硬凑,或者是模仿套作,于是无病呻吟者比比皆是。面对现状,我们在日复一日的习作教学中苦苦探索,不如追根溯源,从学情角度,立足课程标准,找到解决习作教学问题的路径。

一、探寻习作无我老根源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习作教学的困境在于苦于没有内容可写,更无从写具体写生动。学生作文里“我”的见闻感受因为缺少真情实感而变得虚无空泛,甚至被套路和空心化,这种写作称为“无我”的写作,材料是“搬运”的,写作结构是由作文技巧“套用”成的,写作主旨是“拼凑”的。在信息技术的2.0时代,电子产品智能化加剧了这种脱离生活、无视生活的作文现象[1]。《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其中强调的是引导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既然学生的习作能力要适应实际生活需要,那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着重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从而充实写作内容。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胡乔木同志关于写作的很多观点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学习和思考。他指出“无论什么文章,最要紧的莫过于内容,而内容要有新的东西。”在解决学生作文内容“无我”的方面,他认为“丰富的写作材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之一,没有材料的支撑,只靠简单的写作技巧,写出来的作品终究流于形式。”《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生活中的素材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刻含义。因此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尤其要以真实生活为写作材料的主要来源。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大多经验感悟也是从书本和他人得来的,他们需要多与社会生活、大自然接触,从而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从中提炼写作材料;培养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想和体验,从中获得写作灵感[2]

二、拓展习作有我新境界

如何帮助学生从习作“无我”状态达到“有我”境界?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要努力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素材,“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3]写作就是写生活,既然学生生活范围狭窄,无从可写,那不妨从校园写起,写学生每天经历的课堂学习,从学科学习内容、过程中提取信息和素材,彻底解决学生写作素材匮乏的问题。在习作教学中,我们主张语文老师根据学生素材缺乏、无话可说或语言贫乏无法表达等困难,激发写作兴趣,积极拓宽思路,积累写作素材,在写作教学中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尝试让语文习作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开展实践研究。例如:把科学实验课的一次小实验也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或者把一首歌曲的学唱要求变成文字等等,这样形成了一篇篇学科学习的小作文,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轻松自然地学会用语言文字表达,达到在学科学习中提高习作能力的目的。下面举几个学科+模式的习作教学案例来具体说明。

1.数学+说题写作:引导学生把数学解题思路和方法或步骤,用书面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一方面进行说题解题训练,一方面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中进行习作训练,丰富了写作内容,减缓了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这样的作文拟题为《教你解题》《你会做了吗》等等。学生在把解题思路和过程方法写下来之前,是要经过一番逻辑思考的,理清思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出来,再加上开头引言和结尾,就是一篇完整的作文了。这样的训练通常在小学中高段进行,锻炼学生由片段作文向完整作文过渡。

2.音乐+想象作文:音乐被称为最能打动人心灵的有声语言。教学中,我们把音乐欣赏课和语文习作课相结合,通过先引导学生听乐曲,启发谈感受: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带领学生查找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情感表达,让学生静心赏听音乐的同时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故事和意境的文字创编。把音乐欣赏变成一场文字的创作过程,学生乐享其中,获益匪浅。

3.科学+实验作文:学生天性好动。在物理、化学、生物和小学科学学科中,有学生最为喜爱的动手实验。在实验课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认真了解实验的准备、目的和过程,尤其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思考,然后用文字把整个实验的过程陈述出来,加入自己的心理活动或者思想感受,一篇篇实验小品文就这样轻松诞生了。

4.历史+人物小传:历史课上的人物和事件,往往是故事创作的素材。我们在习作训练中,尝试分层设计训练内容:引导学生给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做传,或者把某一历史事件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完整写下来。难度有别,学生自选完成。这样的习作让学生放下生搬硬凑的顾虑而轻松做到有话可写。

5.地理+游览介绍:地理课上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是写作训练的很好素材,其中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就是做导游介绍一处游览名胜。我们让学生从教材和网络中查找相关资料,编辑整理成导游词,既加深了地理知识的了解,也是一项很好的作文体验。

6.体育+比赛纪实:体育课上的一次跑步、拔河、球赛等等,都是习作训练的经典素材。我们带领学生充分感受体育比赛的过程和感受,然后将其按照时间的顺序记述下来,就是一篇场景作文。

7.劳技+经验分享: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也会有各样的发现和感受,只要引导学生把劳动前、劳动中、劳动后的体验和发现有序写下来,学生们就能收获一篇完整的劳动实践习作。

8.美术+作品赏析:美术课上有绘画、手工作品或雕塑赏评等学习内容,这也是我们训练学生写作的好素材。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内容的介绍或者绘制、制作过程的表述,加上自己的联想、想象观感,这就形成了美术作品赏析类作文。

三、学科+习作促进教与学相生相成

在学科学习的习作训练中,除了指导观察思考以外,不能忽视的是对习作的讲评,一方面重点要讲评优秀的习作,还要注意只要愿意写、写出真情实感的就应该受到鼓励和赏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里关于作文教学的建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通过“学科+习作”模式的教学实践,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学科学习,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学生的习作视野,丰富了习作内容,在习作训练过程中,赢得了不畏写作、乐于习作的习惯和热情,形成的是一篇篇真实可感的“我手写我心”的习作。

参考文献:

[1]李雅俊.链接真实生活,诊治“无我”写作[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中旬):7-32.

[2]刘玮.徐林祥.胡乔木的写作观及其对当代写作教学的启示[J].语文建设2022(2):60

[3]《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7李雅俊《链接真实生活,诊治“无我”写作》

[2] 《语文建设》2022-02《胡乔木的写作观及其对当代写作教学的启示》

[3]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