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融合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融合策略探究

邓书尧

身份证号码:450802199605289427,广西 贵港 537300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提质增效。阅读和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两大板块,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丰富的阅读积累,就能在写作的时候有如神助,文不加点。本文针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探索出新形势下读写融合的教学策略:靶向教学,用好习作单元“专训场”。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读写策略

引言

新课改理念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下重点谈论的话题和焦点便是小学语文教育体系的强化。而对于小学语文两大核心要点——阅读和写作,如果能够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相关知识点,从而提高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成效。以下针对不同板块作出详细分析。

1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读写结合的意义

在新课改的广泛开展下,小学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当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放在首位,无论是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要一并培养。丰富的阅读是培养一个人写作能力的基础,而优秀的写作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阅读的效果。阅读和写作的有效结合,可以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由于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小学生阅读过后就应当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在小学生进行仿写的过程中,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有一定的提升。与传统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分开的教学方式不同,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及时验收学生的学习成果。在一堂语文课上,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2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现状

(一)教师读写结合内容设计不足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在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时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读写结合内容设计很难确保学生能够得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时提升,有时会在阅读环节设计过多导致写作环节的缺失,有时会过于重视写作环节导致阅读环节学生还没有进入深入阅读就并拉到写作环节之中。因此,教师需要更加用心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读写内容的设计。

(二)教师未考虑学生个体差异

在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发散,不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在进行写作的教学指导时,教师也容易以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的思考,导致学生写出来的作品出现千篇一律的不良现象。因此,教师在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时,需要注意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独特思想的个体,要尊重他们的差异,允许学生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在写作中有自己独特的表达,这样才有利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融合策略探究

3.1靶向教学,用好习作单元“专训场”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设置了独立的习作单元。习作单元是一个序列清晰、丰富立体的特色单元,由“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大板块构成,构建了对习作方法的感知、梳理、尝试、借鉴和运用的序列体系,打破了以往阅读与习作分离的局面,让阅读有了实践延伸,让习作有了可借鉴的范例,为促进读写融合、提升表达素养创造了空间。如何用好这个读写融合的“专训场”,实现习作教学的提质增效呢?整体构建,精准定位目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作训练要素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为了保证要素的落地,教师要对本单元进行深入解读,整体构建,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统编教材中写作内容的编排呈序列化,以梯度性的训练,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从学段目标上看,本单元聚焦“写事”的训练,习作能力定位为“写清楚”。单元导语中明确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二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前者指向阅读环节,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把过程写清楚”的方法;后者指向习作环节,运用学到的方法,“选择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把过程写清楚”。先读后写,由读悟写,是习作单元教学的“路线图”。习作单元的编排思路是“从阅读中习得写作方法”,解读习作单元的文本,要从“阅读视角”走向“写作视角”,从“理解内容”走向“领悟表达”。只有将目标瞄准“输出端”,引导学生关注表达、领悟方法,上好“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学生才有可能“有意识”地进行习作。

3.2散点训练,搭建读写融合“立交桥”

“散点训练”是指分布于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读写训练。丰富有效的练笔能够打通读写的壁垒,搭建表达的桥梁。统编教材提供了很多练笔机会,既有课后“小练笔”板块,也有分散灵活的练笔留白,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提供了支架。主线练笔:课后习题凸显序列性统编教材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中,有的设置了独立的“小练笔”板块,这部分内容是进行练笔的主要线索。这些“小练笔”不是孤立于课文之外的,从局部看,它们与课文内容相关,是读写融合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迁移练习;从整体看,它们在不同学段中呈现出严谨的序列性,体现了习作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定位,以及对能力要求的不同梯度。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练笔”,指导学生凝练阅读方法,聚焦习作能力,择机练笔改评,落实读写同步,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为例,课文第二自然段写道:“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而且句式结构大体相同,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夏天的雨会是什么颜色的?它又会把颜色送给谁呢?仿照课文写一写吧。学生依托情境打开思路,联系生活体验,展开丰富想象,融入真情实感,便不难写出优秀的作品。

结束语

“双减”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为读写融合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要吃透课程标准,整合教材资源、用好习作单元、搭建读写支架,有效提升读写教学的质量,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习作,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清英《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年第11期。

[2]包守林《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中文信息》2019年第5期。

[3]蒙古巴达拉《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索》,《中国农村教育》2020年第18期。

[4]宋文海《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考试周刊》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