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域下高校比较文学课程教改探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新时代视域下高校比较文学课程教改探微

梅进文

湖北科技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咸宁 437000

摘要:新的时代对我们的比较文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上好这门课程,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立场,对中华文明有着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毋庸置疑;同时还需要我们坚持文明互鉴的原则,发现不同文学、文化的有点,取长补短,使得我们更加强大;另外我们还要坚守人类命运共同的观念,将整个人类视为一个整体,思考人类的共同的命运,这样人类才可能有未来,比较文学课程的改革应该立足于这三个维度。

关键词:新时代  比较文学  教改

新的的时代要求我们高校的课程有新的认识,特别是有些课程更应该有一些转变,比如一般开设在高校文学院或者中文系的比较文学课程。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课程。在新的时代,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复兴,实现中国人的千年伟大梦想,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伟大国家,这需要我们方方面面都有新的变化,跟上时代的节奏,特别是在文化方面。笔者认为,高校的比较文学课程的改革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一、坚定文化自信的立场

高校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必然会涉及到很多国外的文学、文化现象的介绍,对于这些内容我们一定要站稳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23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高度的文化自信,造就文化的繁荣兴盛,从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比较文学的特殊性在这点上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比如我们在谈到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的时候,就会涉及到文学现象间相互的影响问题。我们则完全可以举一些例子,如谈到歌德的时候,我们可以跟学生详细介绍下他对于中国文学的评价,实际上歌德非常欣赏中国的古代文学和文化,他的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也有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因子。

再如卡夫卡,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开山鼻祖,其贡献甚大,但是卡夫卡却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他非常喜欢中国的老子,对老子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卡夫卡甚至觉得自己前世就是一个中国人。再结合他的名篇《变形记》,一般认为该文本是在描述资本主义的异化问题,整个思路无疑是可行的,不过文本的解读呈现的是一种开放式的结构,我们或许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重读《变形记》,它也许谈的是一种逃遁的思想,逃避、隐形、死亡(假死)、重生等等,这里面就有了一种老子的处世哲学的意味。如果进一步分析,我们完全可以把主人公格里高尔当作一位厌倦了尘世繁琐、无奈的生活而企图逃避的现代人的典型,每天上班下班,挣钱养家,过着一种毫无意义,不能体现人生价值的生活,终于有一天格里高尔想要逃跑,不过他的方式却不同他人,不是直接的出走,而是就地变形以此来看看自己这么辛苦的工作的结果是否值得,即变为甲虫后想试验下家人会对他如何?结局当然是令格里高尔失望的,家人最终抛弃了他,这也就坚定了他从变形走向死亡的最后的决心。所以大甲虫最后死掉了,但是这对于格里高尔来说却是另一种形式的再生,而这这种思想的根源完全可以在老子这里找到根据。

这些事实都充分的证明了我们文学和文化的优秀,我们更要有这种文化自信的底气!

二、坚持文明互鉴的原则

有了文化自信的立场后,我们也不能盲目自大,而要看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使得我们自己更加的强大。这就需要我们秉承文明互鉴的原则来看待不同的文化形态。所谓文明互鉴,习近平同志对此有重要论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3]59这个论断指出了我们所以需要文明互鉴的重要原因,我们应该深刻的领会其精神。从事比较文学的教学实践就更需要我们能自觉的运用这一重要原则。

比如,在谈到比较文学中的美国学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从平行比较的角度,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一种文明互鉴的视野来看看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如何看待同一种现象,并深入的分析原因。例如有人就比较过《红楼梦》和《神曲》,这两部东西方伟大的作品,认为前者要达到的目的是“色空互补”,后者则是“人神互补”,究其缘由则是自北魏佛教传入到中国以后,慢慢和我们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一种中国化的佛教思想,在历史的传承中受众越来越多,曹雪芹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一方面发现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但是又苦于找不到一种更加合理东西来替代它,给人们指明方向,有着一定的历史的局限,所以他就有就为世人提供一种方案,即向佛的思想,企图为人们的解脱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而但丁身处新旧交替的西方世界,他的人生也是坎坷异常,他一面深知造成普通民众现实苦难的有宗教的原因,也有人心恶的因素,但他并不主张完全废弃基督教,而是要改造它,使得它更加合理,但丁认为只有将人和神结合在一起才是意大利的出路。这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信仰的力量,对此马克思也有过经典的论述,虽然我们不主张信奉鬼神,但是有着一种向上的信仰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上面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其实在比较文学的教学过程之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东西需要我们好好的去开掘,我们应该有着更高眼光,更大的胸怀去对待不同的文明。

三、坚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

现代人类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整个地球已经成一个地球村,我们每个人都是村民,是一个整体,任何想孤立、封闭的发展都是不可能办到的,或者要被淘汰的。对此,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层面来看都是如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越来越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习近平总书记也认为,我们的改革开放只会越来越广,越来越深,中华民族要和世界各民族一起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人类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我们要牢记这些重要的指示精神,特别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这种观念更不能放松。

在比较文学的教学中我们也要有意识的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其实这也和比较文学学科的有着某种内在的共通性,比较文学就是要将不同民族、国家、地域的文学进行比较,发现异同,从而走向总体文学或者如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比如,各个民族在先民时期几乎都有一种洪水神话,中国有大禹治水,古希腊,古代犹太人等等都有着自己的洪水神话,虽然这些神话的落脚点可能不一样,比如说大禹治水也许要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那种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精神,而古希腊的则更多侧重于人的个体性、特性等等,但是有一点却是相通的,那就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在这个前提下,人类有时候面临的困境、难题是差不多的,将这些文学进行比较会得出很多有益的结论,会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思考共同体问题。

再如,我们谈到当下的世界文学中的科幻类文学时候就可以结合中外的文学作品一起来讲。中国的科幻小说,如刘慈欣的《三体》、等,西方的如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虽然着眼点不一样,但是也有想通的地方,比如都关注人类未来的命运走向。一个是偏重于大的层面,整个人类文明与三体文明的交流、碰撞,一个是认为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高度智能的机器人,他们几乎与人一样,有着人类的情感、智慧、认识、精神等等,这些无疑都是人类在未来可能遭遇到的共同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自我孤立起来,相反,人类应该更加的团结,一切面对可能遭遇的共同难题,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作用,也有只有这样,人类才可能在未来克服许多难题,共同的进步,任何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树立这样的观念,在现代社会可能没有真正的未来。

总之,新的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到我们整个国家、民族,小到高等教育,或者一门课程,如比较文学都要积极的有所改变,以适应伟大时代的变化,让我们的课程跟上时代,甚至在某个方面引领时代,这也许是每个从事比较文学教学的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梅进文,男,汉族,湖北阳新人,湖北科技学院副教授,专业方向:外国文学、比较文学。

联系地址: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咸安碧桂园芷岸青林二街一座,邮编437005,电话15972483997。邮箱5830683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