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家校社"共育的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农村小学"家校社"共育的实践探索

李颜宏

重庆市垫江县澄溪小学校 邮编:408324

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和无法替代的重要因素。家校社携手共育,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在一个教育共同体中进行的合作。农村小学“家校社”共同建设就是要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子女在校学习成绩差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教师也应积极响应号召,加强与学生父母之间沟通联系,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并给予帮助。农村"家校社共育”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有诸多问题,本文从开展“家校社互联互通"、家长社区参与机制建设等几方面,分析当前存在于农村小学“家园共育”工作中出现制度性缺失、资源配置不合理及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等主要问题,最后针对这些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家庭与学校双管齐下,共同为孩子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关键词:农村小学;家校社"共育;实践探索

一、引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农村"家校社’共育,既关系到学生成长与发展、教师素质提升等方面问题,又关乎着社会和谐稳定健康有序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农村小学“家校社”共育是新时期开展学校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成为促进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全面实现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家社”共建共享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促进城乡家长对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及学校开展家庭校企合作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二、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家校社共建是新时期我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共同繁荣进步重要举措,农村小学“家校社”共育问题作为一个热点话题受到广泛关注。家校社携手共同建设“幸福家园”。农村小学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承担着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责任重大使命,同时也担负着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陶冶情操之重任,因此教师要积极响应号召实施“共育”行动学校教育应以“爱和人心灵[1]

(一)家长和教师之间缺少联系和交流

家庭是社会化过程中最基本和最为关键的场所之一,农村"家校社"共育”实施以来,由于学生数量急剧增长、学校规模逐渐扩大等因素导致教师任务繁重;同时部分农村小学“家校社分离”现象严重;再者家长对子女教育重视不够且存在歧视性观念,以及与老师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等等问题影响了孩子们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发展状况,使得家庭教育存在明显的缺陷。

(二)家长共育的合作太少

农村小学"家长共育,是教育领域一种新型合作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开展家庭与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利益共享式互动教学活动对孩子身心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意识,并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为“家校社”共同目标提供基础性条件支撑。家长共育的合作太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得农村的家校社教育工作难以开展,家长对学校和教师抱有抵触情绪。

三、解决家校社问题的策略

农村"家校社”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环节。“校园+家长”开展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环境进行改善,让孩子在良好健康温馨和谐氛围中成长,同时加强与班主任沟通联系并组织班级辅导员参与到学校“家校社联育工作机制下"共育活动过程中来。

(一)家长与教师之间保持紧密联系和双向互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农村"家校社"共育”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实践调查中发现:“家社一体化建设进程缓慢、学校与家庭教育关系不紧密;家长参与度不高;家园合作形式单一等问题存在于广大小学中。通过分析当前家庭和教师之间联系互动的现状及成因提出有效对策建议,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学校开始,让老师来监督和督促;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家校社合作开展“家园”互动活动、亲子游戏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促进师生情感上双向发展;同时家校社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以便更好地了解到家庭情况以及学习成绩差异性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小学教师[2]

(二)丰富家校社合作的形式

农村小学“家校社共育”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不仅仅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沟通、共同成长,而且还可以通过开展家长会等活动来促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建立,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多交流机会以及参与渠道。丰富家校社合作的形式,促进家校社共育的开展,以家庭、学校和社区为纽带构建农村"家校社联动”。通过“家长会、班主任工作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孩子在良好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其次在家务工中体会劳动乐趣并体验到社会实践过程;再者在家完成作业后向父母报告自我反思总结,从而使孩子获得全面发展。

四、家校社共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

家校社共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还能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农村小学"家校社共育”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通过对农村小学“家校社”共建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与总结,发现其中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家长角色失衡以及教师专业素养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相应对策,即整合优势课程资源,加强家校社合作机制建设,以及提升学生文化素质修养,促进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发展,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目标。

五、结语

家校社共建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不可或缺地作用,而家长作为子女接触社会最直接、最具影响力者之一,其言行举止对儿童身心健康及未来产生巨大影响,教师则承担着传授知识与方法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等方面责任义务,家校社合作是学校开展校园活动必备条件和重要环节,也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农村小学"家校社"共育问题入手,分析了当前“家长参与”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等,并结合我国家庭与家庭实际情况对其中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即要积极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增加家访次数或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学校里能真正感受到父母关爱。

参考文献:
[1]汪官菊.农村小学家校社共育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人文之友,2019:154.
[2]姜淑艳.农村中学家校社共育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文理导航,2019:F0002-F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