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主题的三个层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长恨歌》主题的三个层级

李治宾

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高级中学 151400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的是人们对乐天作品有广泛的认知,也证明着居易的诗具有很强的受众性。当仔细回味《长恨歌》不觉产生怀疑。涉世不深、天真无邪的孩童真的知晓乐天诗中的深意吗?

我觉得未必,如诗中“解吟”云云,无非是“仁者见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罢了。也就是说读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依据甚至按自己的审美视角去套解。进一步说就是欣赏时”以意逆志“中的意,并不是切中作品的整体,也并不是很明了作者本人的真实想法(意),于是出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况,众家争论,莫衷一是。

我以为,解读诗歌也好,还是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也罢,要透过文字的表面,由浅入深地理解作品,更要想办法走近历史,透切人性的视角来观照,方能还原一个艺术的真实,同时也能还原生活的真实。

《长恨歌》的主题一般都有“爱情主题说“和”政治主题说“二种,即其一是颂扬李、杨的爱情,并肯定他们的感情的真挚与执着;其二,则以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此恨绵绵无绝期“,通过谴责唐明皇荒淫误国以告诫后世君主。至于双重主题说则只是想行求全之意,貌似更加客观和全面而已。

其实,我觉得醉吟先生真个“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妨试着给大家分析一下《长恨歌》主旨的第三个内容,姑且排在”爱情说“”政治讽喻说“之后称为”鸣冤说”吧。

此“鸣冤说“绝非空穴来风。唐代,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那极盛之时的歌舞升平,四海来朝。可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热血沸腾和向往的时代,却在转瞬之间,突然就倾颓了。极盛而衰的悲哀令中唐以后的文人感概不已,也都反思着导演着这一场悲剧的幕后黑手果为何者。而正史不是避而不谈就是转祸于人,以致人云亦云的文人也都随声附和。比如到了宋代,苏门四学士中的张耒还有一首诗《读中兴颂碑》曾这样议论: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

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

  可见,张文潜把山河破碎的原因归于杨玉环,即“女色误国“。而少数理智的文人则客观地分析,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比如晚唐的罗隐就曾有两首诗《帝幸蜀》和《西施》。

帝幸蜀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興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很显然,头脑清醒的人总会觉得,让一个不懂政治的女子来承担这历史的罪责,未免太不公道了。宋代女词主李清照在诗中曾一语道破: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这洋洋洒洒的诗篇就是历史功过的评论:人们都说是女子误国,可真正误国的确实掌控天下的君王。沉溺享乐用人不当,自我标榜,才是他们犯下的误国之罪。但人们居然看不见,却把罪名强加在女子的身上。

  藏在深闺中的少女词人李易安对政治的剖析尚且有如此胆识和气魄,而作为一代诗才白居易更应具有这样的政治敏锐度了。白居易所处的时代距”安史之乱“也并不遥远。对战乱爆发的原因和战乱前后的情由的推敲和反思也是客观而深刻的了。那么,且看他在《长恨歌》的诗中透过表象的文字,为我们还原一个怎样的历史真实吧。

  诗的开头劈头而下:”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表面说的是君王多年想寻找一个知心爱人未能如愿,而恰好在深闺的女子杨玉环也天生丽质,不甘自弃,苦苦寻觅着自己的如意郎君,那么”一朝选在君王侧“既是天意的安排,又是两情相悦,真正是千年的邂逅了。请看,多么自然而然,多么深情而浪漫。

  但可知道这正是诗人的高妙之处所在,他的假意的掩饰,正是反语的巨大讽刺。但凡稍有点常识的都知道,六十几岁的唐明皇在意的不是他的什么盛世江山,也不是后宫佳丽。而是垂涎他的儿媳妇——寿王李瑁的妻子。多么难堪、别扭的龌龊风情,想一想就是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而更为重要的还在后面呢。

  “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些诗句作为主要信息足以说明,君王的昏聩和纵欲过度。而作为贵妃的杨玉环在这富贵温柔乡里也只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也就是说贵妃不参政,不干政,女子的生活大多框定在这样狭窄的宫廷之中,她至情至性,全力以赴。如此却被说成了祸国殃民的罪孽,实难接受。

  玉环牺牲了与李瑁情笃的婚姻爱情,不能操纵自己的命运,随遇而安地被公公李隆基招到身边。奉献如是作为女子的温柔与体贴,顺从与热情。她既不能左右自己,又何能左右于君王和朝局,又怎样把握帝国的命运,那她怎么就成了误国之人了呢?不对,不对,这都严重不合乎逻辑!

  更可悲的是,拿出所有的谨慎,热情甚至依恋的贵妃还是被当作挡箭牌,替罪羊。”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历史的真实是李隆基逃亡时带在身边的太子李亨不甘四十年的太子之位,鼓动禁卫军统领陈玄礼发动了兵变,直指皇权,本想以杀死皇帝爱妃为由,逼迫唐明皇反抗,这样就能激起众怒,借刀杀人地弑杀李隆基,李亨就可以登基称帝了。可是唐明皇太“明智“太狡猾,竟然没有就死,反而真把爱妃一把推了出去,以平兵愤了。

  正史说的是由高力士赐一条白绫,给贵妃一个体面的死法。而其实白居易透露了杨玉环真正的死法竟是死于乱军之中。被鼓动起来的刚杀死宰相杨国忠的士兵杀红了眼,把所有的怒气都发泄在这个没有一点保护的弱子身上。可以想象,死前的杨玉环甚至还受到士兵的粗鲁的暴行,随意的撕扯。以致“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关于马嵬兵变的细节说得已经很清楚了。此时躲在屋里的李隆基作为皇帝听到外面的爱妃撕心裂肺的求救声和惨叫声羞愧难当,用手捂脸,无地自容而泪流满面了。”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所以,《长恨歌》后面关于李隆基思念杨玉环的诗句全是白居易的正话反说,什么“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马巍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表面上写的是王李隆基被玉环冤死的灵魂深入心灵的拷问,自责不已,羞愧无地。

  诗中词句可知其描写的真实。在冷宫的晚年被肃宗囚于太极宫之中,孤灯相伴,飞萤倏忽,若明若暗。冷风凄凄之中灯影幢幢,整夜难眠,睁眼闭眼都是那屈死的魂灵,甚至杨玉环还保持着死前最恐怖的状态来到李隆基的床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搅的唐明皇惊魂不定,坐卧不安,苦不堪言。如此说来,诗中的“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就是白居易反着写的。

  怎见得呢?仔细一分析就可见其中的真实的人性了。既是爱妃香消玉殒,如何不使孤苦伶仃的唐明皇不日夜思念,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之常情。而却说“魂魄不曾来入梦”,明明站不住脚。事实上,玉环入梦了,入梦的正是他最羞于见的,也最怕一见的玉环的冤魂(实则心鬼作祟)。顺理推导,“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更是白居易的反话,明说是道长杨通幽招魂,实则替太上皇驱鬼。“

  呜呼!杨玉环生不能相恋,死不能鸣冤,魂灵还被驱散,她心不甘啊心不甘。写到此,白居易的心在颤抖也在愤怒。于是索性站在杨玉环的视角一抒心中所恨。“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全是假的,美丽的谎言。原来,杨玉环生前的第一个七夕之夜,长生殿前,唐明皇拉着贵妃许下的诺言,誓言铮铮都经不得,所谓的天长地久即是帝王随时行乐,有性命之虞时舍他命以自保的反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至此,玉环之恨真个好似滔滔江水无尽无休了。这其实就是乐天之恨,更是醉吟先生为这一弱女子鸣的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