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6
/ 2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策略探究

庞永

淮安市施河中心小学 223229

摘要:“双减”政策的推行,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当前,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教育仍然存在着观念和方式上的问题。以立德树人为基本使命,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核心、社会教育为保证,以“家校社协同育人”为核心,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平台渠道,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形式内容,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校社;协同育人

今年七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就缓解义务教育阶段家庭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提出了具体要求。“双减”政策的实施,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学校教育如何发挥主导地位、家庭怎样更好地承担教育责任、社会如何更好地参与支持教育等问题。“双减”并不只是让学生有更多的休闲和娱乐时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智力、品德、艺术、身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所必需的营养,使他们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要使“双减”政策真正落实,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为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起应有的责任。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境

(一)家校协同育人的观念困境

从整体上讲,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家校合作”的共识,这就造成了“家校合作”教育的有效性。就学校而言,老师们的工作任务多,很少有时间、精力去做,家长只是被动地做好教育工作。学校的家长会等组织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形式,难以有效地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很多家长没有正确地理解自己的责任,没有参与到家校合作中去,或者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负责保证孩子的安全。

(二)校社协同育人的渠道困境

如何有效地挖掘、整合和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是学校与社会共同努力的重要问题。许多社会组织、事业单位都有很强的支持意识,但由于没有顺畅的合作渠道,不能与学校进行有效的合作,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学校也有组织学生为社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愿望,但由于缺乏专门的机构、平台和保障,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比较少,从而影响了学校与社会的合作。

(三)家社协同育人的方式困境

家庭和社会的协作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家长过度地依靠社会培训机构,注重提高学习成绩,忽视儿童的综合发展。还有许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去照看子女,或是由于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只能把子女托管到教育培训机构。二是家庭与社区的协作,社区是家庭和儿童的主要生存空间,本应该提供志愿助学、社会实践、公共学习空间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服务,以实现儿童社会化。然而,由于我国社区教育起步较晚,许多地区缺乏社区教育,导致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合作模式比较单一。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

(一)转变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

在协同育人系统中,学校、家庭、社会要增强合作育人的信心,厘清责任界限,达成减负共识,提高合作效率。

首先,要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双减”政策要求各学校减少作业数量、提高作业安排的质量、减少考试次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实行灵活的个性化教学,保证学生在校内学好、学足、全面提高。为家庭、社会广泛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应创造良好的途径和机遇。

其次,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位教师。家长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摒弃唯分数论,学会运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其发展有合理的教育期望,从而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家长要调整自己的考试目标,改变自己的竞争心态,做一个富有同情心和智慧的观察者。家长们要明白孩子们内心的需求。家长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们的兴趣培养创造条件和素材。

最后,社会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服务意识,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有利的条件,为他们的社会实践积累积累经验,为学校和家庭实施"双减"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各高校的心理学、教育学领域专家为家长及教师提供科学的教育引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二)构建“家校社共育”的平台通道

通过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大平台,可以汇聚合作育人资源,形成全员合作育人大格局,提升联合育人的能力,引导、帮助、支持学生自主发展、健康成长、全面进步。

首先,学校要起到带头作用,统筹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资源。例如,利用家长开放日、社交平台等各种形式,为学校树立起德、育人的平台,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沟通。探索预防和处理家庭与学校冲突的机制,主动听取父母的意见和建议,解决父母对学校和家庭的不满意和分歧。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对家长、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指导。

其次,家长要加强主体意识,要参与对学校的管理。家长要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以便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巩固和扩大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成果,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最后,要加强对家庭、学校、社的协作,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家校社的工作中来。同时,社区可以定期到辖区的学校进行校社交流,为校社合作提供建议。学校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特点,整合社会优秀的资源,建立起“家、校、社”的合作渠道。

(三)加强家校合作办学模式和内容的创新

“双减”的基本目标是解放学生的课余时间,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去探究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一是要充实学校的生活。在学校引入具有内在价值和吸引力的内容,如衣食住行等,配置菜园、车间、厨房、实验室等,满足学生的动手、交流、探究和艺术学习的内在需求,把学和用、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知识的获得对道德和行为的影响。比如组织各种形式的运动,组织校内外的运动联盟,组建篮球、足球、兵兵球等运动社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邀请家长、社会人士参加。

二是要建设科学实验基地。要利用好学校的科技力量,把社会科学教育资源引入学校,为学生提供课外活动。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科普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通过联合强化校内科技课师资的培养,切实为课外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非常有益。比如可以依托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体育馆等公共场所,为青少年建设一批具有社会意义的科普活动场所。

三是积极开展社区教育。社会是儿童的大课堂和大舞台,应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共同承担社会的责任,促进他们的思想道德、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鼓励社区院校通过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在学校课外服务中的作用,帮助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因此,家庭、学校、社会都需要对“双减”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新问题作出合理的认识,并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潮流,厘清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以学生为本,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因此,要从“双减”的核心内容——教学、作业、课后服务等方面,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模式,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及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月.“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探究——以“1+3+N”管城路径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22(06):30-31.

[2]陈珍国,刘李.“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共育情况调研报告[J].基础教育参考,2022(06):3-9.

[3]赵雨晴.“双减”视域下的家校社协同共育[J].现代教育,2022(0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