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制小学科学学具能力的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3

培养学生自制小学科学学具能力的初探

王昕

山东省宁阳县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教学是在活动与实践中学习科学,强调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活动,强调多个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由此可见,学生在科学课堂中,自制学具是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小学科学课程标谁》明确指出:在活动与实践中学习科学,既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强调通过学生亲身经万动手动脑活动,学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中的具体方法和技能,提高科学能力,发展科学态度强调多个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和科学各领域共同的教育功能、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自制教具不仅是补充学校教具不改进传统仪器缺陷、补充实验仪器空白的主要途径,还是培养师生动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师生科学素养的有效载体。发展了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教具制作己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校特色办学的主要抓手。由此可见,学生在科学课堂中,自制学具是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学具以它的直观性在小学的实验教学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自制学具能促进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互相促进。由此可见,制作学具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布置制作类作业,激发制作兴趣。

兴趣是学科学的前提,而自制学具正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爱因斯超曾经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锐,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所以教师要设计布置动手操作性的作业这样来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实践证明,强加给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徒劳的,学生自发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操作活动必预建立在适宜的操作时机基础之上

案例分析:教学六年级科学杠杆。这部分知识是小学六年级科学的难点,需要学生以往知识的储备要扎实,以及一些较为复杂的乘除法运算。为了突破难点,利用杠杆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相互配合展开教学。整堂课的教学比较顺利,但是当通过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时,结果始料未及。比较简单练习就错误百出。怎么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呢?正当我束手无策的时候,偶然发现学生们美术课上做的手工作品都很出色。哎,可不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个杠杆呢?想法有了,说干就干!家庭作业一一制作杠杆!要求在杠样上标好各种数据。第一次布置这样的作业,心里总有点忐忑不安。为了降低难度我提示学生可以请家长帮忙完成。第二天,居然收获了各种各样的杠杆,就连平时作业难户都不打折扣的完成了要求每个杠杆上都标注着相关数据。虽然有的制作比较粗糙,但是可以看出也是精心完成的。接下来,我又让学生说一说制作的过程和遇到的困难。毕竞有亲身经历每个孩子都能像讲故事一样讲述他们的科学故事!课下还有家长反映这样的作业形式好,学生能够和家长共同经历知识巩固的过程同时也获得情感交流的偷悦

回顾这次作业的过程,感触颇深。首先,科学实践作业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选择动手实践的作业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喜欢做,乐于学。学生对动手实践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科学作品,学生要想交出一份满意的作业,就要认真思考怎样才能得到儒要的关键数据,还要经过细心制作。这样就可以把科学知识掌握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使动手和动脑互相促进和发展,学生通过动脑思考,然后动手准备材料、测量、制作。如果实践过程中发现前面的数据有问题,还要重新进行思考、分析、计算。这既是一个逐步自我修正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手脑互相促进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合理布置科学实践性作业有利于各个学科整合。从科学角度而言,这对于知识的掌握很有帮助,这种效果显而易见。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也是语文作文素材积累的过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一次作业都是科学故事,都是真真实实的生活。我想它不但会把作文的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而且,学生完成作业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复述作业过程又能很好的培养语文口语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学生作业还能和美术课程有机结合。

第三,家长和学生会得到愉悦的情感交流。作为高年级孩子的家长一般都不会主动辅导孩子作业,有的家长平日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还有的自己本身知识水平比较低,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这样时间长了家长和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上的交流就出现空白。孩子希望从家长那里得到心灵的鼓励和帮助。科学实践性作业在学生和家长之间架起了沟通交流的桥梁。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一起享受成长的快乐!“润物细无严”这

种方式的陪伴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学习自信,滋润孩子心田!

二、拓宽学具用途,填补器材空白。

在科学教学中,有不少学生都存在重理解轻实验、重动脑轻动手的问题,而学具的制作,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实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学内容因为没有实验器材,导致教师越讲越复杂,学生越听越糊涂。如果有实验仪器进行辅助教学,则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教学中的难点可以不攻自破,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自制学具,培养了师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加珍爱自已的作晶、爱护实验室配备器材,精心使用,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减少仪器耗损。

例如电学部分,电路的连接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而且学生刚开始接触到电学,不少学生反映这部分知识很抽象。但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电的神秘产生好奇。怎样才能让学生去探索奥秘,又能安全操作,面且又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个特殊任务一一自制台灯,正式上课时,当学生桌子上出现一盏盏精美的小台灯时,简单电路连接的难点还会有困难吗?靄要的材料都不难收集,但是由于小台灯时,简单电路连接的难点还会有困难吗?需要的材料都不难收集,但是由于要接触到“可怕的电”,所以大家一定记住要跟家长一-起来完成,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准备:易拉罐、铁丝衣架、带插头的灯座、灯泡、钳子、剪刀、小刀、螺型刀绝缘胶带和记号笔等。先小心把易拉罐的瓶切割掉,再把侧面剪去一部分,可以让光从这里照射出来。把易拉罐底部挖孔,装入灯座后再安装上灯泡,把衣架折弯,想办法让架子可以立在桌面上了,把易拉罐安装到衣架上,这样就完成了台灯的制作,看看有没有裸露的电线,再用绝缘胶带包起来,这样合灯就制作完成了,初做出的成,总是存在设计上的缺陷,功能可能无法实现,外观甚至会丑陋不堪,我们在学生初始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改进实际,尽量提高自己作晶的使用功效,基于美学角度去设计作品的外观。这样,在基础上不断改进外观,完善性能的过程,就是对学生申美的锻炼,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的最好方式。教学实践说明,学生自制学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起到上述的多种作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是很有必要

三、教师做好示范引领,拓宽学生制作思路。

学具制作既要追求科学性、讲究实用性,也要考虑制作的简便易行,材料易找,省钱省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形象的范例,便于学生模仿制作。同时也降低学生的制作难度,减少学生制作过程中的阻碍。将制作的整个流程进行示范,完整的呈现于学生眼前,帮助学生了解各个部件的组装制作的先后顺序,教师的每一步操作都应规范、清楚、科学,每一个动作都应熟练、实在,使操作的动作可信,让学生有信服感,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跃跃饮试。在制作过程中,有些部件的构造比较复杂,单凭流程示范学生很难理解,这就需要对动作进行分解。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示范与学生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突出技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的示范指导。对于一些简单的制作项目,教师要凸显要点,重点进行示范,其他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学,结合师生共同讨论来解决。如在讲授《小吊车》的制作方法时,先引导学生讨论小吊车的制作方法,再根据学生的时论,现场分解示范如何制作小吊车的吊臂,学生就能很快明确制作要领。教师示范后,学生进行模仿操作是学习操作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降低学习难度,是学生学习操作技能行之有效的途径,能让学生有效掌握操作技能:在模仿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师的有效指导外还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辅导、相互讨论、互助互学,让学得较好的同学帮助学得较慢的同学,以此缩短学习进程,增强同学之间的互助精神和集体精神。模仿指导后,教师还应对禄作要领进行归纳、巩固,深化记忆

四、鼓励创新思维,激励展示评价。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的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得越多,他的问题也越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对同一个问题多角度地去分析,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尤其是创造性问题地发现。

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每个学生的爱好,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的活动,多和学生谈,积极的发现学生在哪方面具有天赋。多给孩子发展爱好的机会,利用各种学具制作的机会让他们展现自我,尽可能的鼓励和表扬,哪怕是“善意的谎言”,因势利导,把学生爱好的星星之火燃烧的更亮,其次利用好班级里兴趣小组,学校里兴趣社团,这都为培养孩子爱好营造了很好的氛围。教育是一门学问,培养孩子的爱好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我们常说“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但愿,我们能更早,更有效的为孩子打开那扇窗

引导学生对实物模型进行仔细观察,寻找创新点。有观察才有想象,有想象才能有发现,观察是创新的源头。首先要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观察什么?弄清楚被观察事物的特点。其次要深入观察:观察实物,不但要从外部深入到内部,还要从整体分解到部分,不放弃任何一点值得探求的线索。所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是促成创新的基本前提,如在《制作水火箭》一课中,让学生观察制作完成的水火箭,提出存在的问题。教师以问题作为学生创新的切入点,让学生提出创新改进方案。在观察中,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兴趣盎然,创新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体性、自由性、灵清性创造性形象对于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力是衡量人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几个人合作”、“做什么”、“用什么材料”等问题。同时,教师又在形状、颜色等方面有目的性地设计一些发散型的问题,增强发散求异的科学性。教学中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如给学生出示脑筋急转弯,训练创新思维。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高涨,设计各有千秋。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想象,注意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设计是遵循确定的目的要求,以相应的技术知识为依据,将技术要求具体化、模型化,通过以绘制成制品的图形到加工完成作品。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基础,根据拟定的目标进行操作,在制作过程中对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不断地修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观察到的问题转化为设计图,它直接刺激了学生的动作和创新思维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