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生态理论的新能源人才开发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基于人才生态理论的新能源人才开发策略研究

吴锋

国家电投集团新疆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00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下,新能源人才开发问题愈发凸显。石油石化企业开发新能源人才应以人才生态理论为指导,根据产业发展,创新引才措施、完善育才体系、优化人才生态,打造高效的新能源人才链,支撑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能源;人才生态;人才开发

引言

一直以来,能源问题都严重制约着人类发展,全球众多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并关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问题。在我国丰富的天然资源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的背景下,国家给予了大量扶持及政策支持,并且技术利用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此新能源领域发展空间十分巨大。人才成为了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最为紧缺的资源,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必不可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存在多方面的不足:①人才培养方面远远滞后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②人才引进方面缺乏相应的手段和政策支持。

1新能源人才开发问题日益凸显

1.1从用人侧来看,新能源人才严重不足

我国大型能源企业在传统领域不论是资金、技术还是人才都拥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但在新能源领域还是后来者。目前新能源人才多数从常规能源转行而来,缺乏新能源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以光伏人才为例,国内高校未直接开设光伏专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材料、能源等专业以及传统发电企业。人才总量不足的同时,还伴随着结构的不合理,高端技术研发和运维管理人员短缺,熟悉新能源投资以及项目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近几年,能源企业都加大了新能源人才培训力度,但由于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培训内容和手段单一,实战化培训不够,再加上新能源技术迭代周期较短,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2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需求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发力量不足。国家设立的培养院校和科研院所基本针对于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新能源学科的建立和投入非常少,没有专门的机构、实验室和培养体系,只有一些研究项目和课题组。部分新能源企业出于无奈只能自主培训,但往往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没有系统深入学习。二是自主研发技术很少。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新能源技术及科技成果,或多或少来源或借鉴于国外领先国家,缺乏自主研发技术和高端技术,缺乏竞争力和自有独立性。三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现阶段,我国从事新能源开发利用相关研究的专家很少,不管现有人才的深造,还是后续人才的培养学习,都需要新能源行业的专家和领头人。现阶段,我国教育对新能源行业没有过多重视,人才培养没有给予发展,高校中只有少数开设了新能源专业,招生人数有限,加之部分学生选择出国和继续深造,使得真正进入新能源行业的毕业生少之又少,培养规模和需求规模形成鲜明对比。

2新能源人才开发的策略与建议

2.1强化产业导向,创新引才措施

在产业人才不足、人才竞争加剧背景下,新能源企业必须加大引才工作力度,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中长期人才生态建设目标,统筹短期、中期和长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创新思路引进人才。1)探索“人才+项目+技术+资本”的一体引进模式。近年来,许多国际石油公司选择通过投资并购直接拥有新能源资产和人才。相比外部招聘,通过收购新能源公司和项目,不仅可以解决引进人才的文化融合问题,还可以一揽子提供新能源发展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核心人才。国内企业可以采取并购投资、与新能源机构组建合资公司等形式,直接或间接获得整建制新能源人才。在氢能等前沿领域,与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建设联合实验室、研究院,促进项目、人才和成果的一同引进。参照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内外招才引智活动,加快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培育一个团队、做大一个产业”的良好局面。2)推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模式。人才引进要树立共享理念,不追求人才的“人事所有权”,而是更重视人才的“效益所有权”。依托院士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采用“客座教授”“联合开发”等模式引入“外脑”,参与新能源项目研究和建设。在科研立项、成果转化等方面,对柔性引进的人才与内部人才一视同仁,同等待遇、更多激励,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各类新能源研发平台作用,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高端智库,以引进智力为重点引入系统型、战略型、商业型高端人才。3)做实“定制培养+择优遴选”的订单引进模式。根据企业新能源业务发展的重点,有针对性与有关新能源专业院校结合,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择优引进。通过新型学徒制、共建实习基地、联合实验室等途径,根据产业链要求成建制定制培养引进一批新能源骨干人才和一线操作人员。探索在新能源领域开展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研究生的校企合作培养,择优引进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依托新能源项目,与当地人力资源部门结合,采取劳务外包、业务承揽等形式,经过定制培养后引进一批企业亟需的操作人才。

2.2出台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和创新人才引进手段

高素质人才资源保障了新能源行业的高速发展,人才引进关系到我国新能源行业能否跟进世界高层次技术,甚至超越。新能源行业人才引进极为重要,必须出台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手段。从人的经济需求和心理需求考虑,新能源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形,利用企业有限资源,给予员工合适的薪酬福利和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所需的尊重、荣誉和被需要感,努力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因此,新的人才激励机制要求:树立新能源高素质人才的标准;健全人才引进激励机制,从薪酬和福利入手,给予新能源行业人才一定的奖励,通过适时适当的非物质条件激励引导员工;政府应加大公众投入,提高对人才引进的支持。传统层面的引进渠道多以“面试”和“知识考试”为主,但新能源行业发展不同于传统行业,自身行业特色较为明显,人才引进渠道可借鉴传统行业却不能完全照搬,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新能源行业引进高素质人才,新能源企业必须开发新的渠道,尝试新的引进方式,创造性地引进人才。可以加大招聘力度,在社会招聘网站上加大宣传吸引有志之士;可以在企业内部通过选拔来培养专业人才;鼓励企业自有员工介绍行业内朋友或熟人加入公司;通过临时聘用和钟点雇佣的方式召集人才等。

2.3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自主创新科研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将龙头企业作为科研引领,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产业链前端和后端的相关配套企业也应当加入到产业创新的阵营中,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创新链的发展贡献力量;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立足自身,积聚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在自身的优势领域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不断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产业的创新行为不是简单地追求研发资金的投入量,还需要提高研发投入质的水平,以避免出现传统工业简单粗放式增长、不能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局面。

结语

对于能源行业来说,加快转型、推进新能源业务发展势在必行。在推动企业转型的同时,要超前谋划新能源人才开发,根据产业发展布局和重点方向,研究制定新能源人才开发规划和配套行动计划,完善人才管理制度体系,以产业链为纽带,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发展,持续构建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人才生态圈。

参考文献

[1]李聪,陈荐.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统计与分析[J].科教导刊,2020(30):61–62,120.

[2]张钦,周德群,张力菠,闾浩.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