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

臧亮 

容城县晾马台镇辛庄小学  河北保定  071700

摘要:小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但当前学校、社会及家庭普遍未能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推动其在各方面的发展。其中,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出更多有科学素养的小小劳动者。

关键词:小学科学;劳动教育;融入策略

引言

小学科学教学是对小学生实行劳育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就目前的科学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大多更注重教授学生科学知识,对劳动意识的渗透还稍显不足,加之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并未有意识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导致很多小学生不愿意劳动。因此,为促使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学校科学课堂中,教师还应适当融入劳动教育,以为小学生今后的更好成长夯实基础。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

人类通过劳动征服自然,使自身得以代代相传,可以说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劳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可以说人类文化史中有一半多是劳动史。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们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但劳动依然是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的重要路径。通过加强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可使学生掌握基础劳动知识,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提升个人生存能力。

(二)培养学生刻苦耐劳的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小学是孩子建立劳动价值观的启蒙阶段。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活动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刻苦耐劳的精神。优质教育的评判标准不仅是学生文化水平的高低或者专业技能的强弱,对他们的思想品格也有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德育的体系建设,要注重劳动教育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创设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优质的劳动教育氛围。小学教学融入劳动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促进学生坚强意志的形成。并且,通过劳动教育活动的参与,也能帮助学生放松大脑,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迎接学习的挑战,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寻找快乐,感受参与劳动的美好氛围。

二、小学科学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联系实际:科学探究,提高劳动认知

小学科学课本中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与学生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劳动认知是指学生们可以正确理解劳动过程与结果的联系,真正懂得劳动的意义。所以,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时,也要围绕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让学生能够用科学的眼光对待生活。

例如,在《食物与营养》教学中,在这节课上,教师要为学生们介绍各种各样的食物,让他们认识并了解这些食物中都分别有哪些营养成分,以及这些营养成分对人体都分别有什么作用。便如学生们每天最常吃的食物—米饭,便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其中更是蕴含着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少量脂肪和维生素。为了让小学生们更好掌握这一科学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渗透,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个课后作业,在家中父母长辈做饭时进行仔细观察,并将他们的做饭步骤用相机记录下来。一些学生注意到,父母在煮饭时会仔细将米清洗干净,并且认真淘米,以防大米中藏有米虫,同时会注意不让大米流失到外面,只有认认真真将米淘洗干净,并加入适量的水,最终才能煮出香喷喷的米饭;在做各种菜品时也需要将其先清洗干净,并放入合适的调味品,如此在能够做出美味且富含营养的菜品。在观察中,学生们也会意识到做饭这一看似简单的生活技能,其实也蕴藏着很多劳动知识,并且通过观察,学生们也会感叹到每顿饭的来之不易,而这也是家长劳动的成果,会让学生在吃饭的过程中对食物更加珍惜。

(二)引导学生投入劳动实践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劳动实践中,可立足于学生身边的劳动。如引导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小区劳动以及班级劳动中,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劳动中的学问,还可以邀请身边的劳动模范为小学生现身说法,讲述劳动中的科学知识及技巧等,通过展示劳动技能使学生明白劳动的不简单,并能做到对劳动成果的尊重,愿意积极投入劳动实践中。其次,劳动可分为体力与脑力劳动,小学生每天都需要学习思考,进行脑力劳动,但家长、教师则较为忽视学生的体力劳动。长时间缺乏动手劳动,会对学生大脑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思维,注重体力劳动,并要引导学生树立起体力劳动光荣的正确价值观。体力劳动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内在需求,科学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并结合学习理论投入实践。

如在进行推和拉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要先清空桌椅,引导学生通过推拉方式将座椅移出。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力的作用,其手动劳动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此外,小学生竞争意识较强,喜欢挑战一些具有难度的劳动项目,但对于拖地、扫地、班级劳务等简单劳动兴致不高,因为这些劳动项目简单且每日重复,所以很多学生会对此产生厌倦心理。此种认知是错误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劳动,可从学科角度引导其明确简单劳动的意义,发现简单劳动的价值。同时,重新审视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知识、技能,创造性开展简单劳动,使其获得劳动成就的体验。

(三)挖掘课本资源

目前各个版本的小学科学教科书中,都不乏有显性或者是隐性的可用于劳动教育的教学资源,每一年级段的教材内容都涉及到劳动意识的培养和正确劳动态度的树立,其中还包括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技能培训。尽管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劳动教育并不是教师所要教授的关键内容,但是这些劳动教育元素也为教师的劳动教育开展带来了良好的机会。为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应当提取这些有效的文本资源,制定科学的劳动教育教学方案,激起学生的劳动热情,进而有效培养他们的劳动素养。

例如,在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就包含着许多显性的劳动教育素材,像学生们在科学实验中使用实验室仪器,如天平、酒精灯、温度计等,便是对学生们劳动技能的一种培训。又如在《养昆虫》这一课的学习中,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养昆虫,例如养蚕,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养蚕,并将自己的养蚕过程做好笔记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便可以结合劳动教育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并训练他们的劳动技能。此外,在课本中,还有大量关于劳动教育的素材隐藏在科学课程中,例如在《小小科学家》中就有关于袁隆平爷爷的事迹,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在课堂中向学生渗透劳动精神,让学生们学习这种精神,并学会珍惜粮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然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小学科学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科学科也应当有此觉悟,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对小学生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于科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意识、劳动体验以及劳动感受,让学生们真正发自内心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促进去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敏.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2020(18):56-57.

[2]刘旭.小学科学课堂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对策[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06):112-113.

[3]鲁坤.科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劳动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2019(06):76-77.

[4]吴秋影,赵秋燕.小学科学课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创新途径[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8,37(01):19-21.

[5]李聚德.浅议城区小学如何在科学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2018(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