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微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微探

侯伟萍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中心小学514071

摘要:小学阶段接受的教育具有启蒙性,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强,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正确开展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能让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核心素养的渗透,提高学生的道德法治素养。本文就分析了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提升策略

引言: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具备法律意识,并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素养。为了让这一门学科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必须要创新核心素养渗透的策略,与时俱进,让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对学生来说,只有具备政治认同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将道德要求视作自身行为的准则,由此可见,政治认同感是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政治认同感能够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价值和意义,并严格要求自己,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做到心中有祖国,担负起自身应有的责任。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课堂中融入更多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在视频和图片的支撑下,也让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的理解能力大大提高。

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为例,如果教师仅仅通过语言表述家乡有哪些文化,家乡从古至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是很苍白的,学生难以共情,这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看到变化历程和文化内容,感受当地风俗习惯的魅力,体会家乡变化之神奇,从而对自己的家乡产生热爱之情。

二、从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的,这一阶段也是具体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黄金时期,只有有效培养理性思维,才能逐渐引导孩子们从理性出发,客观的对事物进行评价,这是分辨是非、判断,对错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借助熟悉的案例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事件进行理性分析,不断推动理性思维的激发和提高。除此之外,让教学从实际生活出发,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假如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活脱节,教学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学生虽然对课本上的理论倒背如流,但却不知道如何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分析,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方式并不提倡。

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中的第七课“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一部分内容为例,如今,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逐渐有人忘记了美好生活到底从哪里来,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从小学会感恩。比如,教师提问:“我们日常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让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从山里来?从稻谷来?从农民伯伯来?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得来?不管来源于哪,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珍惜粮食的有道德素养的人,浪费就是不尊重别人汗水的行为。

三、借助时事热点提升道德法治意识

道德与法治这一门科目最大的特点是时政性强,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入趋势热点是必要的,有利于体现课程的价值。在讲解理论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联系时政热点,逐渐提升学生的道德法制意识。当学生能自如地将时事热点与书本中的道德法治知识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核心素养就得到了有效提升。不管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都能够联系道德法治知识进行分析,保持理性的态度,正确做出选择。

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中的“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为例,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主题,然而,当下还存在许许多多与这一主题相违背的行为,成为了社会议论的热点话题。教师可以将这些热点话题作为课前导入的内容,让大家参与讨论,所以说这些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人类究竟可不可以杜绝这些环境污染的行为。通过这样的讨论来了解环境污染,并清楚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生活多一些绿色,让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社会公民。

四、提升公共参与度

核心素养的内容很广阔,公共参与素养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升公共参与度,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不仅在课堂中有声有色的讲解理论知识,而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三观,提高自身的政治参与度。

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这一部分内容为例,在教材中,学生学到了可以怎样为父母分担,但具体如何实践却不知道,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家做一些力所能及为父母分担压力的事情,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父母少为我们操心,其次,为父母做家务活,共同打造更加温馨的家庭。为了确保每个人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可以采取打卡的方式,通过图片和视频分享自己在家庭中如何为父母分担,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教学目标达成。

结束语

总而言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教学目标,只有核心素养得到提升,社会的总体道德法治素养才能有所提升。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目标达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积极引入时事热点以及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都是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政治认同感的提高、理性思维的激发、法制意识的提升以及公共参与度的提高,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菊.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项目式学习研究[D].鲁东大学,2021.

[2]张旸,刘姣,张媛.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指标框架建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21,05:77-83.

[3]曾志伟.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华夏教师,2020,1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