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审美的逻辑——以《布达佩斯大饭店》蕴含的荒诞美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荒诞审美的逻辑——以《布达佩斯大饭店》蕴含的荒诞美学为例

孟诗茹,乔檑

重庆三峡学院

摘要

本文以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为例,尝试以美学的角度分析荒诞美学背后的逻辑。电影导演韦斯·安德森运用极具美感和致敬传统叙事手法的镜头呈现出荒诞与严肃的美学特征,本文基于在对该电影的基础解读上尝试用美学逻辑分析荒诞审美的意义。

关键词荒诞 美学角度

《布达佩斯大饭店》背后的故事

(一)逝去的文明

解析《布达佩斯大饭店》背后的美学逻辑时,需要了解关键人物奥地利流亡作家史蒂芬·茨威格。1881年11月28日,茨威格出生在奥地利首都匈牙利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同时他创作小说、戏剧、传记等,其中以传记和小说的成就最为著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不断工业化的背景下,一切的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以及实用主义都在迅速瓦解消亡;相反不断崛起的是现代化、快餐化、理性化和集权化的物质世界,似乎在冰冷的物质世界中欧洲旧世界的文明在不断消亡。人们经历着世界大战就在这样动荡环境中出现了史蒂芬·茨威格等反战的良心作家,可是在被纳粹分子不断驱逐的生涯中,他的自杀就像一场殉道,悲壮又悲哀。

向经典致敬

这部电影采用的叙事方式是多层叙述时空的方式,值得说明的是一部电影在叙事上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十分重要,这是创新的关键,《布达佩斯大饭店》一共包含了四层主要结构,导演韦斯非常聪明的将故事背景叙述制作成了套层结构电影需要对叙事的时间和空间重新定义从而丰富电影结构,给观众带来新奇的观赏感。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四层讲述结构,就是将讲故事的方式回归于故事流传最原本的样子。从第一层到第四层,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不同场景,这样经典的口口相传叙述故事的镜头,不仅让观众身临其境,镜头本身也成为了一种美学得以彰显。导演韦斯·安德森也能将所有不同类型的剧情进行个人化处理,将某些符号化的隐喻和如同影片一样精致的台词带入进影片之中,将极大的信息量暗合在流畅的剧情之中。

布达佩斯大饭店背后的荒诞美学

荒诞——喜剧形式呈现出背后的隐喻

荒诞的诞生与文明的高度发展,社会弊病的剧增密切相关,荒诞的出现也是蕴含着西方近代以来的文化,是20世纪西方现代美学范畴的主角,荒诞被赋予的内在含义不停的扩张和伸延,它已经上升为一种哲学世界观和美学倾向,随着现实生活的感受和人们对于生活中不同的体验,一种新兴的审美评价美学态度的诞生,它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满足当代人们的精神需求。

荒诞的实质其实是反逻辑在一般字典上注明的是:不合道理与常规,不可理喻,不合逻辑。作为美学范畴荒诞所展示出来的美感,是人类在迈向历史进程中从心灵深处所发出的呐喊,其进入美学范畴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一个新的审美形态从否定的角度出发是美学范畴中“成功的表现”,也是现实主义的“感性显现”所不能做到的。在没有人类,没有思想之前的物质世界,一切都是自然层面上的构建,也可以说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自然,不需要被赋予意义,但是人类因为有思想,人活着需要意义,那种种意义又从何而来呢?文明产生后,人类构建出符合当前社会文明所需要的意义,意义的构建,似乎是人类生存的目的。荒诞就是指向无意义,简单来讲荒诞就是把我们在现实生活种构建出来的各种虚情假意的意义打破,反之荒诞所指向的那些无意义的恰好就是真实的世界。

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感受到的种种现象呈现出的是荒诞,然而荒诞感是在电影作品中所呈现或揭示出的是一切习以为常的有序世界都在崩溃,从而把一个真实的世界暴露出来。影片中无处不在的隐喻,也为这场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埋下了条条线索,发人深省。当世界没有被人类赋予意义,当我们不带有人类的感情和思想时,当我们凝视着荒诞时,我们什么也感受不到,一切都是冰冷的,无意义的,虚无的,一切都是压抑和窒息。正如同电影所呈现出在荒诞、戏谑的喜剧语言之下,是对“昨日的世界”的沉痛悼念。

电影中处处埋藏着各种隐喻,荒诞的艺术表现形式正是充满着象征、暗示、隐喻等。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古斯塔夫先生是整部电影的灵魂人物,也是把整个故事叙述完整的中间链结。古斯塔夫这个角色的塑造层的具体反映在于他十分讲究,在逃亡时不忘带的“羽之味”香水就是很好的写照,就连被困狱中也不忘给饭店员工交代注意事项时附上优美的诗句,这样一个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一贯保持着绅士作风和让人迷恋的旧世界欧洲的贵族精神,其实就是茨威格的自画像。在韦式电影中Zero的人物设定使我们可以更深层次的去思考这个人物的设定背后的立意,Zero中文翻译就是“零”,故事开始的Zero因为战争,孑然一身来到酒店当门童,当古斯塔夫被枪杀后Zero继承了他的一切,也成了这种理想的延续,但随后因为战争、流感失去朋友和爱人兜兜转转还是归零,最后还是孤独一人在人世间,这时人生的荒诞感就呈现出来了。结尾处,年轻的作家问他:“您这样做仅仅是因为这是您同那个消失不见的世界,他的世界,最后的联系吗?”穆斯塔法先生否认了,他说只是为了他逝去的妻子阿加莎。最后:“我觉得他的世界,在他进入酒店之前就已经消失了,但不得不说,他无疑用不凡的优雅风度维持了那个世界的幻觉。”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荒诞美感是有着哲理性的,通篇夹杂着悲喜,让审美主体感受苦笑不得的审美体验。黑格尔曾经说过,“实际上喜剧高于悲剧,理性的幽默高于理性的激情”。荒诞以艺术作品形式表现通常也是以喜的方式表现出悲的主题。似乎这就是荒诞的意义,一切都指向无意义,但从这种无意义中人们总能体会到特定的意味。

《布达佩斯大饭店》用荒诞的表现手法消解了战争的残酷性,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古斯塔夫先生所说:“你看啊,在这个野蛮的屠宰场里,还是残存着一些曾被称为人性的文明之光在闪动着,那就是人性所在。”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埋藏内心深处的荒诞感与物质世界有着紧密的连接,存在着同一架构,介于这样的主客体统一有着全新的心灵上的感应,而这正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和背后的逻辑。荒诞演变的路径可以是美、崇高、悲剧、喜剧等不同的审美范畴,在艺术作品形式中最接近于喜剧的呈现方式,但有别于喜剧的是,荒诞并不是揭露形式与内容相违背所造成的假象,荒诞的喜感中带有一种不适和痛感,他的本意是不协调以及不合情理。从内容上看,荒诞与悲剧都是基于人与物质世界产生缝隙导致和现实世界背道而驰的情感,通过展现某一主体所遭受的痛苦甚至是整个精神世界或物质世界崩塌使主体抗争得到精神上的升华,悲剧到最后的极端表现形式也是明知不可为却为之,赞扬艰苦的努力和英勇的反抗,最终得以升华,荒诞对抗的对象都是非具体的,荒诞本身也是非理性的,不可理解的,所以也就无法像悲剧一样去对抗和超越。

荒诞是所有审美范畴终极化的投射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荒诞是现代文明的产物荒诞和其他审美范畴即有着本质区别上的但是又把其他类型的审美范畴蕴含其中荒诞是一种既不美又不丑既不悲又不喜嘲弄美感弱化丑感不像悲剧那么有力也不像喜剧那么直观就好似一个变异的产物无意义无目的无形式无中心一切都好似虚无一切都是没有道理的不确定的荒诞的本质就是荒诞但荒诞的表现形式就好似我们身边周遭所发生的一切又是那么的真实所以作为审美范畴荒诞本身所引起人们心中的感应让人们更理性的去发觉看似无规律荒诞事件背后的本质
作者简介:
孟诗茹重庆三峡学院学科教学(美术)专业2021级研究生乔檑老师重庆三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学科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