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绿地园林绿化建设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绿地园林绿化建设思路

孙志坚

扬州市建苑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扬州     225000

摘要:建设海绵都市,即建设低影响开发降雨体系,一般是指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各种科技路径,促进都市良性水文地质循环过程,进一步提高对径流降雨的渗入、调蓄、净化、使用和排泄综合能力,保持或修复都市的海绵功能近年来,频发的城市洪涝灾害给城市安全和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城市雨洪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城市问题。基于此,对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绿地园林绿化建设思路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绿地;园林绿化;建设思路

引言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市政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灰色设施是我国主要的、被广泛接受的城市雨洪管理和排水系统,海绵城市综合考虑生态水文学、气候变化影响与评价、长期社会环境效应,建设城市水生态系统,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创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海绵城市是基于低影响开发,融合可持续城市设计、低影响城市设计等雨洪管理理念,进行集成创新和理论创新。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是我国根据绿色基础设施、低碳开发设施提出的城市特色与水生态管理,将城市比作海绵,能够弹性化适应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降雨时能够蓄水、吸湿、净水、渗漏,必要时"放出"存蓄的水,对其进行有效利用,按照生态优先原则,实行人工保护措施和天然渠道的结合,保证城市防溺排水的情况下,促进城镇区降雨的渗入、积存和净化作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利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统筹地表水、自然降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统筹排水、供水等水循环环节,考虑长期性和复杂性。建设生态海绵也要丰富城市景观,优化城市生态功能,保证城市适宜人们居住,利用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助力人们树立环保意识,应当在城市园林绿化中落实海绵城市理念,以自然资源为先,他人资源利用为辅,确保良好水循环系统,为建设园林绿化铺上大道。特别是城市可能会产生内涝灾害,主要是自然资源未能合理应用,采取海绵城市技术能够为城市绿化建设提供支持,还能减少灾害发生,达到共赢。

2城市的园林绿化工程和海绵城市的关系

为了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帮助人们建立环保意识,所以要在进程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采用与时俱进的技术。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应该以水资源为主,其他资源为辅,保障良好的水循环,为园林绿化建设铺设道路。同时现如今的城市会是不是发生内涝的灾害,导致水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应用,还会增加园林绿化的工作量,因此采用海绵城市的技术,可以为城市的绿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这样相辅相成的关系,不但可以促进园林绿化的建设程度,还能扩展海绵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最终形成共赢的局面。

3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绿地园林绿化建设

3.1循环利用与排水

循环利用主要体现在对雨水的再次处理和利用,净化后的合格雨水通过管网运输,能够大量地运用于工程建设用水以及城市抽水马桶等,这种废水再利用的做法就是海绵城市的重要体现之一。而对于景观绿地区域集蓄再净化后的干净雨水,则可直接用在绿化灌溉、跌水、喷泉及水池等景观的用水中,海绵城市技术通过循环功能与景观的结合,可以将雨水自然循环的规律发挥到极致。当地面的排水与地下的雨水管渠的结合方式没法满足过大的降雨量时,则需要在城市中大量设计海绵措施来进行排水的处理。

3.2建设生态雨水廊道

加强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是贯彻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在对景观进行设计时,应大力推广建设生态廊道景观,通过合理布置地形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疏通,最大程度避免水资源污染并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以总体调节、重点保护为建设目标,实现最大化的生态保护。在设计生态廊道时,应首先对景观所在地的建设区位条件进行分析,同时应掌握城市水资源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构造缓坡地形,实现对水体流速的有效缓冲,通过这一流程,可将大颗粒物质沉淀出来,下一步可使水体通过沙石土壤,也可借助植物根茎叶的渗滤作用实现水中污染物的有效分解。此外,要了解城市中储水设施和各种水体景观设施情况,保证生态廊道与二者协调一致,实现整体生态系统的优化布局,同时可深度净化水质,加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程。

3.3透水混凝土及生物滞留带

通过加强彩色透水混凝土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使用,充分利用其吸水性和渗透性强的优势,可以有效解决地下水积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因此,在实际的城市景观建设活动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选择碎石路面或面包砖路面,有效解决地表径流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缓解措施,及时排出多余的水。在路面设计活动中,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植被来保护道路两侧。当雨水较少时,雨水就可以通过可渗透性的路面渗入地下,当雨水较多时,它还能够有效利用城市道路东西二侧形成的自然斜坡直接向地下水渠中排水,有效地缓解了地面的积水问题。通过科学设置生物滞留带,进行对降雨过程的科学有效的调控,避免了由于城市降雨的速度变化过太快而所可能导致严重的区域性城市洪涝灾害事故的发生。在生物滞留带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园林绿化土壤与植被的影响,做好雨水过滤处置,提升雨水净化的整体效果。

3.4植被浅沟

植被浅沟是指人工建在地表沟渠,种植低矮灌木和草本,由底层渗排管、种植土层、表层植被构成,用于道路两侧,能够传输雨水,利用沟内土壤、植物净化和截留雨水,沉淀径流污染物,消减径流峰值流量和总流量,实现雨水的污染控制与回收利用。湿式浅沟和溢水口有一定距离,停留雨水时间较长,长期维持淹没、湿润状态,需选择耐水湿度高的低矮草本,搭配一二年生草本和常绿宿根草,营造多样化生境;干式浅沟底层设置了较低的导流管与渗滤管,强化浅沟渗透和传输能力,能够避免损害植物。植物搭配可选择以下几种:矮麦冬+石菖蒲+溪蓀;狗牙根+沿阶草+细叶芒+蝴蝶花。

3.5选择海绵体

一方面选择原生海绵体,保护城市园林自然存在的湿地、湖泊、河流等自然海绵体能够节省物力、人力的消耗,操作也较为简单,森林、河流、池塘等海绵体蓄水调洪、自我修复能力较强。但是,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各地区天然海绵体逐渐减少,需结合城市发展情况,对城市园林布局合理规划,建设城市森林、公园等,保护天然海绵体,发挥其艺术价值与景观价值;另一方面,修补、保护被破坏的海绵体。土地资源及自然水域遭受环境污染,会破坏其降雨调整与存储能力,更会对周围居民带来影响,水体污染发病案例也随之增多,需做好海绵体修复工作。设计人员可通过生物生态修复和物理筛滤截污的方式修复海绵体,其中,生物生态修复是利用活体植物与微生物治理污染水源,降解、转化水中污染物,需结合水资源污染度、水生态情况进行处理;物理筛滤截污是控制污染物源头,完善垃圾清理与污水管网系统,结合水力冲刷和机械方式,对园林水体淤泥进行清理,实现全面治理污染。

结束语

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人们思想有所转变,愈发注重城市绿化,城市的绿化景观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绿化环境,有利于身心健康。此种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倡导城市建设中减少环境污染,遵循绿色、美好、和谐的理念,建设绿色城市,实现污水合理排放与资源合理应用,配置城市植物绿化面积,优化居住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黄磊磊.园林绿化工程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思考[J].居舍,2021(30):127-128.

[2]詹丽梅.城市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J].砖瓦,2021(08):74+76.

[3]许清华.海绵城市改造工程中园林绿化问题及改进措施[J].新农业,2021(13):25.

[4]欧阳华林.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市政园林绿化建造研究[J].建筑与预算,2021(06):14-16.

[5]顾元亮.海绵城市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21(16):55-56.

个人简介:姓名:孙志坚,身份证号:32100219750913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