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渗透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3
/ 2

德育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渗透策略

张俊义

黑龙江省明水县永兴学校 151781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指针对学生群体的道德教育与培养。[1]现在的小学教育教学课程内容中德育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定式,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道德品行,不仅是对学生本人的负责,更是对我国素质教育成果的负责。本文将主要分析德育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班级管理;渗透策略

一、引言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我国教育体系历经改革的过程中,将德育的地位一步步提高,这是我国对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有力举措。小学的考核标准不再是以前的唯成绩论,德育考核比重明显提升,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中管理者和领导者,班级管理是否可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充分发挥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才能帮助他们更快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是每一位教育者需要准确认知并解决的问题。

二、充分认知德育教育重要性及必要性

  1. 德育教育是青少年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关于的重要性,北宋时期司马光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2]尤其是在目前新课改背景下,家庭、学校教育由重才智向重德育转变。要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成功,成绩很明显早已不是唯一指标,现在评判标准的多元化,德行修养已经成为一个只要指标,德行修养合格的情形下,才会判断是否能够成长为建设祖国的人才。这足以说明我国多次教育改革后对德育教育高度关注,也指明了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

2.德育教育是贯穿于青少年义务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德育教育与其他板块内容不同,不是分阶段的,德育教育在义务教育全阶段都是非常重要,本文所讨论小学阶段主要是牢固树立学生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使学生初步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对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科学确立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旨在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争取的观念,在今后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够指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着力提升今后德育教育成果

  1. 转变教学观念,提升学习有效性

德育教育其他教育不同,需要学生逐步在思想上认知课程内容并且将内容实践在日常生活中,首先就需要教师转表教学观念,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接纳课程内容。当然,由于这一特性,其显现出来的教学成果也不会立竿见影,而是从量变达到质变的成效,所以,作为老师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其次,老师要尊重学生存在的个体接受差异,管理若出现学生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要能够正确对待,对于相关工作的安排进行适时调整,使学生多方面、多层次提升个人在德育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德育课程设置初衷以及理想效果,促进学生道德修养提升,使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得到质的提升,并且指导其处理生活中的事件。

  1.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方法普适性

任何教育都是以人为本,德育教育课程的设置也不例外,就需要教授着认真地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 、转化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不断地对标标准、结合实践,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优化学习过程,在优化调整下,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那首先第一步就是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喜欢,这样才能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一个新的拔高。实际锻炼法是现行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过程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这种锻炼是指学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系列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所达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这一方法使用前提是要制定严格要求,并且在实施时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当然,教师要发挥管理者只能,全称跟进、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阶段性总结。多重注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效果,主要是充分使学生参与到其中,比如轮换班长活动就是实际锻炼法的实例,学生一是可以在轮换过程中,注意个人德育方面的问题,及时改正,二是有利于今后德育工作的推进,综合讲进一步提升德育教育成果。当然,除了实际锻炼法,还有很多教育教学方法是真正经过实践验证的有效方式,在道德育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无论是普适性还是有效性方面都展现出优异的成绩。作为教师要不断发掘教学过程中好的方法,并形成体系教学方式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博采众长、反复验证,也可以不断创新教授方式,不断适应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转化能力,旨在综合提升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

  1. 注重情感,营造氛围愉悦

德育教育是通过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并且将学成果转化为实践动力的一种教育,那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程中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积极向上的事例看齐学习,对违反道德的事例一是要能够准确辨别,二是要对这些事深恶痛疾并且在学生个人成长道路上有效避免。这种分辨处理能力是基于学生正确的情感理解、价值判断,因此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理解、价值判断,这样才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当然,不排除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的情感体验低、参与积极性不高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分析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以学生个人为单位,逐一分析,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发言的良好效果。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尤其是在课堂中,如果出现学生大部分无法理解的晦涩事例,那么教师应该第一时间积极调整教学方式,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切入点,提高课程的教授有效性。

总结:小学德育教育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学校肯定承担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师也必须要结合课程标准,考虑学生实际需求,在管理渗透策略上要实时调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祖国培育出有道德、有思想、有素质、有想法的遵法守法的好青年。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baidu.com)

[2]百度百科(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