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深度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3
/ 2

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深度融合

林笑珍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中学

摘要:随着“新高考”教育改革的实施,多种教学形式逐渐引起各层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广泛应用。大单元整合课程,是对以往“课时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和改良,主张从单元层面着眼对学生进行更具高度感和联系性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培养,这对于学生语文知识深度教学的促进而言是很有帮助的。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和认知,围绕“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深度融合”一问题撰文,并尝试从各个视角切入提供若干意见,期望可以为各位的教学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深度学习;融合策略

引言:进到高中时期以后,语文课程的内容与知识的关联结合形式大大增加,同时对学生对各种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高中学生们尽管累积了一定的知识,但其思考方法上仍然存在着很明显的单“点”式特征,普遍不擅长对既有学习成果的高维思考和整合运用,这对学生的语文成绩提升而言无疑是不利的。为了进一步落实“双减”的教学核心理念,高中语文教师们在课堂当中务必要建立起强烈的单元整合意识,从单元的高度开始引领学生们进行对知识点、技能内容的整合运用与有机架构的构建。

一、大单元教学的基本内涵

1、教育内容体现人文性与教育性

当前的语文教学更强调人文性,突出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所以教师们在把各种类型的语文材料串起后,通常都会选择具有人文科学特征的为母体,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选取的几篇课文包括《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都是和阅读教学有关的,学生在进行这一模块的教学之后,就可以建立自身的教学价值观,对教学心态或者教学方式加以调整,并对教学活动加以反思,不但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也可以自我涵养和眼界的提高,从而适应人文教育主题[1]

在这个单元中,《劝学》与《师说》为文言文,通过学习劝学,学生可以意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应该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师说》则批判了耻于相师的现象,阐明从事求学的基本道理,《反对党八股》是一篇讲演稿,描述党八股形式的危险与抗议的意义,《拿来主义》是一首杂文,诗人敢于对强权提出挑战,并抨击了时政。各种课文均通过这一模块得以表达,模块设置不再单一文体,学生掌握的教学内容更富有情景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各个课文的具体内容展开联想,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观念和内涵,以此来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

2、学习任务体现实践性与综合性

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情感的激发和人生观的建立,在设定学习目标前,让学生了解创作历史,考虑作品是出于哪种目的而写作的,具体表达了哪些思想,对学生有什么具体的影响。学生不但必须进行文章的研读和理解,学生也必须学习破立结合化的写作方法,对自己的作品也具备思考的能力。

二、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深度融合策略

(一)结合单元整体教学优化学生对作者文风的把握

每一个作家都有他自己的文学创作风格,而这些文风都源自于作家的个性、生活体验和理念观点,主要体现在作品的词句选取、角色描写、氛围营造和情感表现这几个层面。因此正确掌握作家的文风能够有助于学生在进行习作等题型的练习中,更快、更准确地掌握对应于自己作品的行文思想和情感基调,也非常有利于学生深度练习的进行[2]。高中语文教材还将通过单元或整体教学法,来协助学生完成对部分常考作者文风特点的全面掌握,并通过选取部分篇目作者较为集中的文章单元来引领学生通过具体文句、词语,品读作家的一般写作方式、词句特征与情感内涵,并在更高方面引导学生对作家的总体风格产生更加立体的理解,使文字的作者形象真正“活”起来。

(二)强化学生语言表达技法的运用能力

高中生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并在情感表达方面也拥有了较为丰富的独立思考经验,但同时又具备较强的社会需求。每个课文无疑地在语言表现技巧的运用上都表现出了比较高的水准,而且每一单元在课文的收录中也都在较大程度上兼顾到了与文章内容、文体结构等方面的关联度,这也代表同一种语言表现技巧必然会在某个单元中进行很多次的高质量运用[3]

例如,第六单元中所收录的《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和《促织》这四篇课文均是涉及到大量人物描写的佳作,教师们也应该把“人物描写”作为大单元整体教学的重点技法来讲解,根据四篇课文中的对应段落和句子引导学生提炼出人物描写中“动静结合”、“形神结合”、“主客结合”和“感官结合”等不同的手法结合形式,从而可以进一步体验这种手法结合在表达人物性格、情感等方面的不同作用,由此也可以帮助学生对人物描写形成更全方位的认识与应用意识。

(三)结合单元整体教学强化学生文章框架的认知能力

文字的架构如同人的骨骼,一旦学生能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一个文字的架构,则学生在进行阅读与习作时必然能够获得一种更深的效果维度。

比如,教师可以选择第三单元这个以说明文为篇目体裁的单元做整体教学,首先根据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所得到的篇章结构分析成果,带领学生以比对的方法提炼出说明文撰写过程中“题目/首段点名说明对象——中间运用说明手法介绍——结尾以情怀式语句点名主题”的常见“公式”,之后指导学生们分别通过不同课文的说明对象,对论文本中部分说明手段的具体选择标准作宏观总结,最后再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总结出说明文的基本架构。

结束语:高中语文要求的是一个“活”字外加一个“全”字,即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同时形成完备的综合学习素养,这显然不是传统的“阵地战”教学方法所可以达到的效果。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真切的意识到这一点,在课堂当中深入进行大单元整体教育,引领学生开展有内容、有层次的深度语文教学,通过这一形式促进学生知识内容掌握的完善、语言技巧应用的完善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的加深,使语言真正内化成学生的思想与情感。

参考文献:

[1]李勇.高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模式探索[J].文学教育(下),2020,(5):186.

[2]黄韶斌.”学习任务群”基本课型及教学模式建构 ——以高中语文为例[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8,8(8):24-26.

[3]裴丽萍.中学语文单元教学中目标教学的实施[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