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规范的课程设置推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3
/ 2

以规范的课程设置推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研究

王全军

临沂职业学院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自2019年《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行以来,为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均给予了有利的指导,使得课程体系的构建更为规范,能够满足新时期的人才培养需求,且在人才培养目标被明确的基础上,教学实效性也显著提升。为更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使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需从规范课程设置的角度入手,探究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课程设置;职业院校;教学改革

由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针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可以将其作为职业院校今后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的指导性文件。在《意见》中明确了新时期的人才培养任务和工作要求,指导职业院校做好规范课程设置工作,并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达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等目标,以期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应用型人才。

1.规范课程设置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1明确好人才培养目标

《意见》中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等方面入手,针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和内容给出了明确的规范,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程序、主要内容等,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的有效规划,指导职业院校进行课程设置,可达成规范课程设置的目标,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十分可靠的依据。在早期的课程设置中,由于缺乏统一的参考与指导,致使出现课程设置逻辑不清和数量不等等问题,致使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受阻。而有了《意见》的指导,其中帮助职业院校树立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更多复合型技术型人才,这为课程设置指明了大方向,相关教育者仅需根据专业特点、职业要求和岗位要求等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可,使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这也是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1.2优化课程体系

在《意见》中强调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且在课堂体系构建时需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坚持立德树人原则。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要积极贯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新思想,并在其中融入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并突出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使其发挥好自身的育人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追求卓越的品质;第二,坚持校企合作原则。基于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更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而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则需为学生创造专业实践的机会,现阶段的大部分职业院校均由于自身的实力限制,难以建设实训基地,而与企业的联合即可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还可增强学生的就业率;第三,坚持知行合一原则。具体是指,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在校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实践学习活动,主要可以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规范课程设置推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根本路径

2.1注重实施公开基础课程,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中指出,应促进人才的全方位发展,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也要从德智体美劳等教育中入手,形成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而在职业教育中的教育目标相对明确,是为特定专业和岗位提供人才供应,这就导致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经常出现注重专业理论教育和实训教育的现象,忽视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对基本素养的教育。《意见》中则对课程体系的构建给出了明确的指导,要求职业院校分别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目的在于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同时,还可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致力于达成复合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进行课程设置时,公共基础课设置中要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将思政、语、数、外、历史、艺术等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要求学生全员参与,而专业技术课程则列为选修课,学生根据自身未来的就业方向选修即可。

2.2科学设置课程,强化人才培养能力

为达成规范课程设置的目标,并完成育人任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的人才培养需求,致力于通过品格教育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即通过体育教学和美术教学强健学生的体魄,并增强其审美能力;通过劳动教育养成学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好习惯以及热爱劳动的精神;通过环保教育养成学生关注自然发展规律,主动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此外,加强专业技术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职业院校中,更为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强化其专业能力,增强其岗位适应能力。为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基于具体的职业要求和岗位要求,制定相对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提高人才的岗位适配度,使其能够在特定的行业中发光发热。

2.3尊重学生差异,充分挖掘人才潜力

实际开展教育工作时,需要面临多个不同的个体,其思想水平、基础知识掌握状况和对专业技术的了解等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且学生进入院校学习的目标也有所不同。在此种背景下,要想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则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基本状况和学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教学计划。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职业证书的作用,职业院校可以根据专业资历要求建立起资历框架,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规划有一定的了解,鼓励其学习完专业基础知识后,考取相应岗位的证书,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记录学生参与实训时的表现,以提升教学评价的可靠性,真实检验学生对专业技术的掌握水平,并及时做好教学方案调整工作,确保每位学生的学习潜力均能得到有效激发。

结语:在新形势下,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意见》的实施为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给出了明确的指导,目前来看规范的课程设置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也需基于学生的学情和人才培养需求,并针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调整,使其能够满足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需求,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教育职能。

参考文献:

[1]冯瑶瑶.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1(10):40-44.

[2]杨巧玉,朱良武,张信,徐照明.教学能力比赛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03):85-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