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小学科学,培育动手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3
/ 2

借力小学科学,培育动手能力

鲍燕青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昇文小学

【摘要】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劳动能力的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小学科学内容涉及范围更广,具有明显的生活化以及劳动实践性特点,能够对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实际教学中为了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培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在体验科学的过程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借助科学实验等具有劳动属性的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动手能力;劳动

     一、小学科学课程中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一)加强对小学生的引导,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较为特殊,低年级以“玩”的兴趣为主导,到了中高年级阶段,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思考能力。在自主学习当中,学生的学习思考一般是围绕着自己的兴趣进行。相较于其他教学方式,动手实践中的学生能够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实践性的探究,而非只是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参与学习。教师既然要借助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劳动能力,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学习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学生对于学科相关知识会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学科情感与学习参与的兴趣。

    (二)固化课堂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小学科学中所包含的各种知识内容较多,学生理解知识内容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动手实践,能够使课堂中的学习内容与日常现实生活的现象紧密关联,学生可以借助于生活观察以及生活经验理解具有抽象特点的科学知识,可以有效降低学习理解的难度。如学生在学习知识初期,未能理解该部分科学知识,随着生活经验以及生活阅历的积累,在生活的实践中也可能逐渐达成理解。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育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放手让学生大胆动手做。许多研究表明鼓励和赞扬学生会比批评学生更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小学科学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大胆动手去做,让敢想、敢做、敢说的良好行为习惯根深蒂固在学生的言行中,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结合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经过教学演示过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和操作。例如,在《种子发芽实验》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上课导入可以通过师生交流谈话的方式,与学生讨论“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那么你们认为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会说: “需要水。”或是“需要阳光。”……这些都是学生的猜想和假设,而教师此时就可以借用学生的猜想和假设,创设相应的学习探究情境,指导学生大胆动手进行操作,使学生可以自主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二)强化科学实验的操作,采取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是科学学习中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也是培育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独立地运用动手能力进行实验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科学教师强化科学实验的操作教学,根据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选择多种实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实践参与效率。

    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各种实验所需的材料、器具以及实验基本规则进行认识。在同类型实验操作中,应用的实验道具有一定相似性,正确认识实验器具,并且遵守实验规则,能够提升实验的成功率。为此,教师可以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之前,对章节中所涉及的实验进行说明,并且专门介绍相关的实验道具以及实验规则。

    其次,是实验的展示阶段。教师需要根据实验难度,选择合理的演示方式,如果实验内容较为简单,可以要求学生直接开始第下一阶段的自主动手实验;如果实验难度有限,教师演示一次即可;如果实验较为复杂,教师可借助于微课视频、实验视频等方式,进行多次的演示,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实验的流程。

    最后,是学生自主动手实践。例如《光和影》的“影子游戏”一课内容,实验形式较为简单,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教师可以进行口头指导,要求学生自由发挥完成相关实验,观察光和影的关系。

    (三)优化教学模式,创建动手实践平台。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就会相对较少,实践动手机会也就相应的少。另外,在学生独立实践过程中,难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实验成功率较低。

    首先,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实践参与的机会,教师可以借助于微课教学等形式,转化教学模式,拓展课堂的时间与空间。例如《土壤中有什么》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土壤中有什么?应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的方式看看土壤中到底有什么,有助于学生理解。为此,教师可以应用一个系列性的微课,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基本的实验验证。在微课中,需要对学生的实验方式进行指导,同时也要完成基本的实验总结。课堂教学阶段是学生展示实验成果的阶段,通过系列性微课的应用,学生自已动手能力将会得到培养。

    其次,应主动采取分组实验,让学生之一起分享成功喜悦。除了正常的授课讲解之外,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得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协作、交流,最终一起探究出问题最终的答案或者某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借助科学实验进行,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将学生分成实力较为均衡、人数相等的学习小组,之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从实验器材的准备,到实验的分工讨论,以及亲自动手操作都让学生组内进行决定和安排。通过分组实验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出学生之间的学习协同效应,更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劳动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

    (四)注重学生日常生活,引导自主动手实践。小学中高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实践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一些学生会参与到家庭日常劳动中,或者在户外进行科学探索。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有所了解,借助于学生在生活中的需求、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应用小学科学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动手实践。例如,一些学生喜欢参观博物馆与户外活动,教师可以借助于《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章节所学习的知识以及实验模式,要求学生展开持续的生活化探索。如,该章节中需要完成岩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一个地区中的岩石样本有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外出旅行或者走亲访友的过程中,对其他地区的岩石进行观察,采集没有收集到的岩石标本,扩大自己的“岩石百宝箱”。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应用这种动手实践的方式制作其他标本,如植物标本、土壤标本等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效地借助科学实验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可以合理简化、具体化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进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科学实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劳动能力。在传统教学理念中,小学科学都是看作为副科,没有计入升学考试之中,被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是教师所忽视。在高年级阶段的小学科学学习中,知识学习的难度有所提升,同时学习内容与生活之间也呈现出多角度的联系性状态。学好小学科学,对学生以后理性思维的开发,对学生动手实践、劳动的能力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陶行知 教育文选[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