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屠宰检疫中常见疫病的鉴别诊断与处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8
/ 2

生猪屠宰检疫中常见疫病的鉴别诊断与处理

刘海

东莞市万江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在生猪检疫体系内,屠宰检疫作为很重要的一环,也是我们国家法定的一种行政监督行为。通过生猪屠宰检疫,完全能够对生猪常见疫病展开有效检疫工作,并充分弱化疫病流行蔓延风险,加强公共卫生管控力度,维护好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确保畜牧业的稳健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生猪屠宰检疫重要性,查阅大量相关专业书籍和著作,并整理出其中的几种常见疫病鉴别诊断与处理,以供参与。

关键词生猪屠宰鉴别诊断处理检疫工作

引言

国内法律法规对于生猪屠宰提出了动物检疫过程要求,需要检疫部门严格执行国家在检疫条例中提出的操作要求,并及时、有效地防范、处理从屠宰检疫环节检测出来的疫情[1]。通过生猪屠宰检疫,既从源头上遏制住了疫情的快速扩张、发展蔓延,又让广大民众的生猪食品卫生安全获得保障,并且为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石。

一、生猪屠宰检疫的重要性

现阶段,据大量的病毒研究均显示,如果动物感染了动物疫病或传染病,尤其是病毒,则出现的易感者并不会仅限于动物群体,有的甚至会直接对人类造成感染或者食源性中毒,形成交叉感染局面,让群众的肉食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所以,通过改善生猪屠宰行业的管理体制,针对性地对生猪进行检疫,严格管控屠宰检疫中暴露的疫病,做到从源头上有效切断动物疫病的传播渠道,对屠宰环节有效防控动物疫情显得尤为重要。

二、生猪屠宰检疫中鉴别诊断与处理常见疫病的分析

1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流行猛烈,短时间内往往引起大面积流行,一般多在秋末开始,冬季加剧。主要特征是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皮肤发生水泡、溃疡和烂斑[2]。鉴别诊断:潜伏期1~7天。表现为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蹄冠、蹄叉、蹄踵部出现水泡。水泡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暗红色烂斑,可继发感染,则化脓、坏死、蹄壳脱落,病猪疼痛,叫声凄厉,跛行或卧地不起。鼻盘、口腔黏膜、舌、乳房也发生水泡、溃疡和烂斑,恶性口蹄疫会有心肌炎的变化出现“虎斑心”。入场查验时需留意因曾患病生猪造成未完全脱落蹄壳,俗称“黑蹄壳”。本病注意与猪水泡病、猪水泡性疹及水泡性口炎的鉴别,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患病生猪特定部位,可诊断为疑似口蹄疫,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检疫处理:口蹄疫是一类动物疫病,属于突发重大动物疫病,检疫经确诊后,应立即隔离封锁,严格按规定及程序上报疫情,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做好预防、控制、净化、消灭等措施处理。

2炭疽病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属于人兽共患传染病。鉴别诊断:猪多呈慢性经过,咽型炭疽,呈现发热性咽炎,咽喉部、颈部、前胸和附近淋巴结显著肿胀,即“腮大脖子粗”,导致病猪吞咽、呼吸困难,黏膜发绀最后窒息死亡。下颌淋巴结肿大数倍,切面砖红色,周围胶样浸润。肠炭疽,多伴有便秘或腹泻等消化道失常的症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砖红色,质地脆而硬,以坏死淋巴结为中心形成坏死灶或肠炭疽痈。败血型炭疽,尸僵不全,天然孔出血,脾脏极度肿大,黑红色,柔软如泥状,全身淋巴结肿大暗红色。检疫处理:炭疽病为烈性传染病,阳性个体不放血扑杀、销毁处理。由于炭疽杆菌暴露在空气中形成芽孢后抵抗力极强,不易杀灭,会形成永久的疫源地,因此,严禁剖检炭疽病猪和可疑炭疽病猪。确诊炭疽病后,限制移动,按规定及程序上报疫情,并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3、猪瘟

猪瘟又称“猪霍乱”,是由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传染病,特征为高热稽留,皮肤局部广泛出血。鉴别诊断:病猪高热41℃,精神萎靡、行动缓慢、拱背、挤堆,可视黏膜充血、出血或有不正常分泌物、发绀、便秘腹泻等交替;耳根、腹部、四肢内侧、臀部、会阴等处的皮肤密布或有弥漫性出血点或出血斑,指压不褪色。病理变化是全身皮肤、淋巴结、浆膜、黏膜、部分内脏器官等有针尖大的出血点或相互融合成出血斑,淋巴结肿大,暗红色,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状”,脾脏不肿大,边缘有出血性梗死灶,肾脏贫血色淡,表面有大量出血点,称为“雀斑肾”,肾皮质、髓质有点状、线状出血,膀胱、喉、扁桃体、心外膜、大、小肠浆膜均有出血点,胃底黏膜出血溃疡灶;慢性型主要表现为盲肠、结肠及回盲瓣处可见特征性的纽扣状溃疡。检疫处理:检疫经确诊为本病时,应立即隔离封锁,按规定及程序上报疫情,并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猪丹毒

猪丹毒作为急性、热性系列染性疾病之一,猪丹毒主要是感染红斑单毒丝菌后出现的。鉴别诊断:急性败血型:病猪高热,寒战呕吐,粪便干硬覆有黏液,下痢,皮肤充血,有大片紫红色丹毒性红斑,指压褪色,俗称“大红袍”,肾脏肿大,暗红色,切面外翻,脾脏明显肿大,紫红色,切面外翻,用刀背轻刮有多量的血粥样物。淋巴结肿大出血,暗红色,切面隆突外翻;亚急性疹块型:病猪精神不振,体温高,其特征是在胸、腹、背、四肢等处出现大小不一的疹块,呈方型、菱型或圆型,稍凸起于皮肤表面,大小约至数厘米,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俗称“打火印”。慢性型:由急性型或疹块型转变而来,常见症状有慢性心内膜炎、慢性关节炎和皮肤坏死,心内膜上有灰白色菜花样血栓性增生物,常见在二尖瓣;关节炎可见关节肿大,关节囊内充满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滑膜充血、水肿;皮肤坏死常见于耳、背、肩、臀等部位的皮肤出现局部的甚至融合成片的坏死、结痂,严重者整个耳、尾坏死变黑,干硬脱落。检疫处理:猪丹毒在屠宰检疫中是常见的疫病,经确诊病猪或胴体和内脏要作销毁处理,同群猪隔离观察,确认无异常的方可屠宰,如有出现异常的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5、黄疸病

黄疸病是由于机体胆红素形成过多或排出障碍,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沉积在多种组织中,引发全身组织、器官呈不同程度的黄染现象。鉴别诊断:病猪皮肤、可视黏膜呈黄色,全身黄染,包括皮肤、皮下、脂肪、黏膜、眼结膜、肌腱、组织液、血管内膜、关节囊滑液以及内脏器官等呈不同程度的黄色,胴体放置一昼夜后黄色不消褪,而且时间越久颜色越黄,大多数病例肝脏和胆道有病变,这是黄疸病与黄脂病的重要区别。检疫处理:注意黄疸病与黄脂病的感官特征和理化检验结果的鉴别,黄疸与黄脂的卫生处理是有原则区别的,凡确认黄疸病的应进行化制或销毁。

思考

生猪饲养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加上人口的集聚与流动,给各种传染病病原制造了遗传与变异条件,跨物种传播疾病、一些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以及外来的疫病,尚未得到理想的控制,这些毒株又不断发生变异,混合感染日益增多,急性型转化成慢性型,非典型病例经常出现等,给基层动物检疫人员带来了极大困扰。新形势下,动物检疫工作者只有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时常关注行业动态发展,及时熟悉和了解、全面认识常见疾病的临床症状特征病理变化。日常检疫中,若发现异常需通过常规的检疫方法诊断,还应仔细深入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验,便于作出更准确更科学的判断。

结语

在生猪屠宰检疫工作中,加强对动物防疫与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检验,严把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关,对防控动物疫病和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意义重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赵艳波,丁玲.生猪屠宰检疫中常见疫病检疫与处理[J].中国畜禽种业,2020,16(06):151.

[2]动物检疫检验彩色图谱/孙锡斌等主编2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