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散打文化传承的理论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6
/ 2

武术散打文化传承的理论探索

黄晓鹏

福建警察学院, 邮编350007

摘要:本文站在创新与文化发展的理论探索新高度,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从社会需求、从时代需求出发,深入高校实际教学课堂,研究和探讨传统武术散打在高校的文化传承发展,从而提高传统武术散打的教学时效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武术散打文化;传承;理论探索

1武术散打的文化意蕴

散打运动是指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踢、打、摔等技法,进行徒手格斗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作为根植于中国武术沃土里的散打运动,中国武术对其在礼节、规则、制度等方面都有着深刻影响。如“抱拳礼”,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庸”、“礼让”等思想;竞赛规则中规定“禁击部位”、“优势胜利”、“强制读秒”等,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映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散打的技击技术和行为亦产生影响,如“借力打力”、“巧摔快摔”,以及“欲重先轻”、“欲进先退”等技击哲理和原则,体现出的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需要强调的是,礼仪是武术散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的重要一环。礼者,理也。所谓“礼”就是符合道德的做法,是一个人德性的自然流露,“仪”只是“礼”的表面形式。真正行礼的人,要从建立内心的道德观开始。应该说,当下武术散打在某些方面体现出了中国武术的技击特点。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武术散打在向现代体育发展的进程中,无论是从训练还是到竞赛基本上套用了西方的模式。虽然这有助于加快武术散打的现代化进程,但同时也分散了对原创性的研究,并使一些传统武术文化特色(活动样式、价值体系及文化内涵)在西化模式的约束下,发生了过滤和割裂。质言之,当下的武术散打从外在体现东方文明特点的同时,内在却更多反映了西方文明所突出的壮烈、惊险、富于强烈刺激的审美观念,引导着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关注到力量、速度和技术的发展,忽略了应有的文化意蕴,从而失去民族特色,得不到更深层次的提升。因此,武术散打改革必须以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为前提,在发展中保存、运用、延续大量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动态符号,在技术体系上充分吸收武术套路的丰富营养,彰显特色,方能在西方竞技体育一统世界体坛的格局下占据一席之地。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武术散打的影响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其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是无庸置疑的。

2武术散打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2.1技术层面

武术中的“四击”主要指的是“踢、打、摔、拿”,这四种方法是中国传统武术徒手技击的主要形式,而武术散打运动的技术体系主要由拳法、腿法、摔法三种元素构成,唯独缺少了拿法。为什么武术散打运动项目发展30多年了还是“三缺一”呢?因为“拿”法在运用过程中有很多反关节的动作,在对抗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难以预知情况,与武术散打运动项目所遵循的竞技体育精神有一定的冲突,因此,为了安全起见,“拿”法一直没有纳入到武术散打技术体系。中国武术散打2016年竞赛规则中对可用方法这样描述“可以使用武术的拳法、腿法、和摔法”,从规则层次中放开了技术体系,也就是说,随着武术散打竞赛的发展,武术散打所展现的技术体系会更加丰富,我们看到的散打技术表现不仅仅是“直、摆、勾”三种拳法,“正蹬、鞭腿、踹腿”几种腿法,我们会逐渐看到更多的传统武术技击动作。拳、腿、摔三种技击元素构成了散打技术体系,这三种元素相互依存,犹如中国传统“五行”中的相生相克。这种综合技术体系比世界上任何一种格斗对抗项目都要丰富,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在历史上是中国思维模式与西方思维模式的主要区别,犹如西医的局部切除,中医的根治。武术中的跌法,在传统武术中既是一种防守技巧也是一种进攻技术,体现了东方人类以技巧性的存在。在武术散打运动中,这种技巧并没有流失,由于规则的限制,多用于准备活动和实战中的自我保护,但是这种技巧一直没有脱离散打技术的视线。

2.2礼仪层面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在国际上或者人与人之间处理问题的原则是“先礼后兵”,这种礼节在中国历史中和当前中国的外交政策上我们可以读懂。在武术散打比赛中,运动员同样秉承着这样的传统。武术散打比赛运用的礼节是武术中的抱拳礼,“左手为掌,大拇指曲扣,寓意四海之内不以老大自居;右手拳紧握,寓意五湖;左掌掌心紧贴右拳拳面,左掌掌指向上,右拳拳心向下,双臂成椭圆形置于胸前,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天下武林是一家”。每场比赛开始前,播音员会介绍运动员,在此时,运动员需要向观众行抱拳礼,表示尊重观众,希望自己的技艺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可,并且能够得到同行的指点。因为在中国古代打擂台时,往往会有很多高手隐藏在人群之中看“门道”。武术散打运动员向观众行抱拳礼正是沿用了这种习俗。在每局比赛开始前,运动员上到擂台之后,要先向自己的教练行抱拳礼;之后运动员之间相互行抱拳礼。比赛结束之后,双方运动员需要向对方、裁判员、对方教练员行抱拳礼。在一场比赛中,运动员至少行六个抱拳礼,充分展现了“以礼为先”“以武会友”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精神。

2.3比赛场地

古时擂台也称“露台”“献台”。在历史发展中,“露台”扮演的角色相对丰富,属于承载“百戏”的演出场所,而“献台”则是适逢民俗节日祭神而搭建用于表演的场所。《水浒传》中有一段燕青打擂的描述,对于擂台没有过多的介绍,只是称之为“献台”,献台旁边也摆放许多礼物用于表彰获胜者。而燕青与任原所进行的相扑比赛和现在的相扑比赛也有很大的不同,从描述中可以看出,此时的相扑,其规则比较开放,技术里面也有摔法的元素。现在武术散打擂台整体设计正是沿袭了中国古代“露台”构造文化,中间凸起,四周为用于观看人员和工作人员所用,擂台大小长宽各八米,四周有宽2米、厚30厘米的保护垫。古时双方在台上较量时“倒地”或者“甩台(即下台)”将会判负,现代散打为了增加观赏性,规定每局比赛中下擂台两次,此局比赛判对方为胜方。现在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擂台样式是擂台四周加了围绳,这种擂台文化形式可以追随到古罗马角斗士的角斗场地,角斗士进入角斗场入口会被关闭,角斗士在比赛结束之前无法逃离角斗场,角斗士在笼中或者角斗场中进行生死搏斗,没有暂停,只有战胜对方才能走出角斗场。从武术散打与国际上擂台形式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散打擂台更多的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一种公开、公正、以人为本的思想。

2.4战术层面

中国自古有“古来习武必知兵”之说,此处的“兵”乃兵法、战术,更通俗地说就是“打的方法”,这句话在中国战争史上一些成名的将军身上得到了验证,而中国古代兵家思想的战术谋略在当代武术散打教练员和运动员身上同样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孙子的这句话主要是说在战争中,善于作战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战胜,然后再寻找敌人的空隙和破绽想办法战胜敌人。不被敌人战胜,需要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可以被战胜是因为敌人有可乘之机被我战胜。

结束语

武术教程以文化入手,其文化涵盖了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等学科知识,其素材囊括了武术套路、武术散打和太极养生功法等运动素材。武术教程的技术要义遵循武术套路运动员个体特征的差异性,饱含多种运动套路的技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力量、柔韧和耐力方面的素质训练,能帮助习练群体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以及促进身心愉悦。

参考文献

[1]郑绪恒.武术文化传承视野下高校武术散打教学的实践[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9):207-208+211.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02-5352-6286.

[2]尤帮孟.武术散打中传统文化渗透及武德建设思考[J].武术研究,2020,5(01):38-40.DOI:10.13293/j.cnki.wskx.008161.

[3]孙向豪,李贺林.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视角下竞技武术散打争论的再认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01):51-55.DOI:10.14104/j.cnki.1006-2076.2013.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