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思政学科融合视角下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教学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语文思政学科融合视角下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教学探索

李慧

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语文既承载了育人育才的主要职责,也蕴含着思政元素,将语文与思政融合发展,是语文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途径之一,也是跨学科学习语文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围绕思想政治融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展开探究。

关键词:学科融合;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有效途径

一、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学习时“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学生要“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教师要“组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要与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教师组成专题指导组,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育与思政学科融合发展,是提高课堂吸引力和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教学对思政学科融合的需求

“学科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之间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融合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语文与思政学科融合”即在承认高中语文、思政学科差异基础上,抓住语文学科的本质和特点,将思政与语文中互通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迁移和渗透,最终达到语文、思政的双赢效果。

立德树人一直以来都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导向,把思政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不是在已有的教学基础上增加新任务,也不是单独进行的教育工作,而是立足于语文学科开展的教育工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教材编写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体现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爱国感情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入教材供学生学习的文本基本上都是不同时代的典范之作,凝聚着中外优秀文化。这些课文为涵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养料。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名篇佳作,有的是对人世间真善美的褒扬,有的凸显了伟大的家国情怀,还有的弘扬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些思想都与思政教育相贴合。例如: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以下简称“第六单元”)选编了《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节选)》《拿来主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六篇文章,这些课文围绕“学习之道”这个主题,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立场对于“学习”的思考与认识。这些课文不仅给学生“学会学习”带来启迪,更向他们呈现出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作者个人的思想魅力,使其在学习课文中实现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潜移默化让学生受到主流价值的教育和熏陶,在阅读、写作、活动中不断明确将个人理想价值与民族复兴大业结合起来的崇高追求,为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保障。

语文、思政学科融合视角下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1、明确单元文本分类,识别思政融合角度

相比传统教学模式,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对应的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这种双线组织样式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通过单元的整体教学活动,在教学任务的落实中呈现对其人文主题的思考,既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以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相应的学习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该单元选编了《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节选)》《拿来主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六篇文章,其中《反对党八股》课后的“学习提示”说:“《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话。”这明确了两点:一是革命领袖的作品;二是演讲类作品。根据2017年版课程标准作分析,按照作家作品可归入“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按照文体又可归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到底应该为何者?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指出“旨在阅读和研讨语言典范、论辩深刻、时代精神突出的革命传统作品”,“阅读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特别注意选择具有理论高度和引领作用的论著,分析其中论证的逻辑性和深刻性”,“阅读关于革命传统的……报告、演讲等实用性文体的优秀作品,联系思想实际和亲身见闻,以正确的价值观,深入理解其内容,学习其写作手法”。由此说明,《反对党八股》一文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也就是学习该课的课程标准,显然已带有思政学科的融合意识。然而,课程标准并不等于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必须将其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化,才有可能变成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

其次,在学习提示中挖掘思政元素,也是学科融合的有效途径。统编语文教材的学习提示位于选文末端,选文中的学习提示多为文章内容讲解和升华,含有思政元素。例如,统编教材上册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单元提示中的思政元素即“领略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拓展阅读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文学作品”,还有五首诗歌的提示中“通过朗读技巧的掌握,感受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悟,增强对青春和生命的礼赞”以及两篇小说“赏析小说清新的笔调和革命的崇高情怀”。都属于明确的思政元素,都应成为明确单元文本分类,识别思政融合的角度。

2、立足学习任务实现,融入思政教育方法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贯彻了“学习任务群”理念,可以在学习任务设计中有机结合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结合某一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通过查找资料、小组讨论、集中汇报与展示发挥作用,例如:讲授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时,可让学生讨论劳动为什么如此重要、袁隆平的卓越贡献有哪些、如何理解劳动最美丽,等等,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不断将正确导向深深熔铸在自己的内心中。再如第六单元“培养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和热爱之情,举办读书沙龙交流分享读书心得体会,在不断分享与沟通中,增进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于社会的死亡,增强新时代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写作任务是落实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水平的重要方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实际情况和高考理念,为学生布置既体现语文要求,又达到思政教育效果的写作任务。例如:“信仰的力量”“个人与民族”“五四精神”等主题,还可以通过学生撰写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让学生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实现学科素养的形成、写作能力的提升、核心价值的培育等重要目标

3、创新语文实践活动,融入思政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是让学生不断内化价值观念,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于教材要求,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创新,将语文实践活动融入思政。例如:教材设置的学习活动《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是教育学生深入基层、实地调研、服务家乡的有效方式,这种学习活动的教育性很强,既能起到学习语文知识、养成学科素养的作用,也能发挥其带动学生深入基层服务奉献的重要作用,此类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再如,可结合教学要求,围绕脱贫攻坚、“十四五”规划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动员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并撰写实践报告,既增强了学生应用文写作和思维能力,又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应该多措并举,创新实践活动设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平台与载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