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视角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体育锻炼视角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

董文聪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外国语学校  3150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育人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为了推动教育与时俱进发展。小学体育应改变传统技能与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应基于素质教育教育目标加强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视。为此教师除了应重视体育知识技能培养之外,还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基于此本文专门针对体育锻炼视角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进行探析,以供各界同仁参考。

关键词:体育锻炼;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在小学阶段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健学生身体,同时能够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体育训练方式,教师应加强体育常识的讲解与介绍,避免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身体受到损伤,使学生形成坚毅果敢的性格,积极面对学习与生活,消除学生不良心理与情绪,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拥有健康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拥有健全的人格。心理素质是小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是践行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应对生活与学习中遭遇的问题与挫折,使学生健康积极的面对人生,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则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对于学生协调发展十分不利,为此应提升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在体育锻炼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这对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及学生日后学习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育锻炼视角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体育教学主要以室外训练形式为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手势、表情、语言、身体动作进行沟通与交流,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与指导下完成体育训练,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轻松宽泛的训练环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训练中,促使学生体能与心理素质同步提升。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尝试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通过角色互换了解体育教学的区别,提升对教师教育角色的深度理解,增进师生情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体育训练,增加师生之间的默契度,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休息期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有趣的体育故事与典故,运用幽默的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领悟体育精神,发挥育人价值,使学生深受体育故事的感染与影响,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消除体育运动中的疲惫,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同步发展。

(二)创建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情境教学法是当下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中,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与体验,能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思维情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小学生没有过多参与竞赛活动的经历,在以往体育竞赛组织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因为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在体育竞赛中的表现,这都是学生心理素质薄弱所造成的。为了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应为学生创建不同的体育训练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尝试带操、示范、做裁判等不同的角色,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胆量,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学生体育技能。教师可以在情境创建过程中模拟体育考试,例如在背越式跳高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训练,借助训练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实力与能力,消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以此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在体育竞赛中,时常会出现激动人心的时刻,例如在 进行60米往返接力跑过程中领先的一队如何由优势转变为胜势,而落后的一队又将如何反败为胜,在竞赛过程中双方队员都需面临重大的竞争压力,为了促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升,教师可以将竞赛中的心理考验,融入日常教学中,促使学生在日常锻炼中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三)感受竞争的乐趣,提升学生信心

     自我效能理论表示,向前的成功经历,能够提升个人对日后成功的期望值。为了能够在体育锻炼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身体素质情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针对性的训练方案与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完成设定的训练计划,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提升学生学习信心。为此在实际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统一授课模式,尊重学生差异性,根据学生实际身体素质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要求、目标,保证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有所提升,感受完成技术动作的成就感,提升学生学习体验。例如,在传授跨越式跳高体育技能时,教师从圆心向圆周由低向高拉不同高度的橡皮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不同的高度完成跨越跳高,学生可以在初期选择较低的高度进行完成,随着训练不断调高跨越高度,完成更高的挑战,运用这样的体育教学方式,满足所有学生学习需求,促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进步与提升,在不断的挑战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训练中获得自信心,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四)适度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承受力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运动项目特点,与学生身体素质情况,为学生设置不同的障碍,不断提升体育训练难度。例如在篮球跳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体能情况,设定投篮的距离,当学生投篮命中率有所提升时,适当延长投篮距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学习态度进行观察,对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消极时,教师应立刻进行纠正与指导,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使其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对于学生训练偷懒的现象,教师应对其适当的惩罚,帮助学生建立遵守规则与制度的良好意识,提升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引导学生严于律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结束语:综上所述,体育锻炼视角下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了解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体育锻炼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广泛的环境中领略体育精神与价值。创设不同的体育情境,为学生提供示范与展示自我的机会,消除学生恐惧、紧张等情绪,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根据学生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满足不同学生训练需求,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提升学生自信心。根据学生体育项目锻炼情况适当增加难度,激发学生挑战欲望,对于学生存在的不良表现及时给予批评,规范学生言行,培养学生遵守规则意识,提升学生抗压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颖. "体育锻炼视角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 (2020).

[2]刘海慧.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析." 科教文汇 6(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