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法治教育案例剖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青少年法治教育案例剖析

叶念

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   重庆   404700

摘要:知法,是法制教育的基础,守法,是守住法律道德的底线,用法,是法治教育的核心,对于青少年来说,其法治教育至关重要。校园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与法有关的案例,文章从案例介绍并深入剖析,以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理论为基础。

关键词:青少年;法治教育;案例分析

法治教育的对象是每一位拥有受教育权利的公民,青少年为法治教育的重点对象,对于青少年特别是小学生来说,为步入社会,提前做好法治教育对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青少年法治教育案例入手,有所思、有所悟。

一、具体案例

某学生小张,同桌为小李,小李爸爸给小李买了一只崭新的电话手表,小李日常都佩戴着,偶尔体育课时将电话手表放在书桌里,小李跟小张介绍自己电话手表的功能,小张也想得到这样的手表。但小张家庭条件较一般,父母不同意给他购买类似款式手表,小张心情较差,另外小李经常在小张面前炫耀自己的新手表。在一次体育课之后,同桌小李回班级后发现自己的手表丢失了,遂报告老师,老师在仔细盘问后,小张坚决不承认是自己偷窃。老师给小张和小李讲述法治相关知识,小张仍不承认,后小李下课后跟随小张,在小张家附近看到他佩戴自己的手表,遂上前询问,小张说是自己买的,小李随即殴打小张,后老师询问小张家长,批评了小张,也批评了小李。小张偷窃小李手表,小李殴打小张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在教师法治教育及耐心疏导之下,两位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行为。

二、原因分析

小学生存在偷盗行为,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并且原因呈现一定的多样性,可能会来自家庭环境、自己心理因素或者社会影响等多个层面。基于此,按照小张同学所出现的这种情况,笔者进行了多次家庭访问,并与该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调查,找出了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      

(一)缺乏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

小张同学的父母,由于工作较为繁忙,平日里对孩子缺乏管教。并且在闲暇时期,也没有及时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程度。小李同桌的母亲,由于需要照看妹妹,在小张犯错后,往往会对他进行直接辱骂,甚至进行殴打。由此可见,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和缺乏管教的家庭原因导致小李同学犯错。

(二)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低,兴趣爱好水平尚未发育完全,思想较为单纯,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和好奇心。在社会中,容易受到周边环境和一系列不良因素的影响。小学生没有辨别能力,往往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时,会刻意的进行模仿学习。例如,在超市里和文具店里,堆放着大量的学习用具,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款式新奇的文具,具有一定诱惑性。有的同学在购买了新文具后,为了彰显自己的新文具,会把文具摆放在显眼的位置,或者进行炫耀,从而给其他同学带来了一定的诱惑性,会让其他同学衍生出偷窃的想法。此外,在电视和网络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电影作品和电视剧作品,里面存在一些偷窃或抢夺的情节,以及黑社会作风。如果小学生观看到了这种影像,会进行刻意的模仿和学习,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三)心理问题的影响

1、占有性心理

由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尚未发育完全,缺乏一定的自我意识。在看到自己喜欢并且感兴趣的东西,会被深深吸引,继而会产生占为己有的想法。这种问题的发生,是由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和早期培养有关。由于小张同学在儿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并且父母也没有正确给小张同学树立良好的品德意识,未认识到物品要物归原主。小张常常会把自己喜欢并且感兴趣的东西,随意拿走。而父母在看到这一点后,不仅没有加以制止,反而会觉得没什么。随着成长变化,小张同学的年龄不断增长,会逐渐产生一定的自我意识和占有心理,从而导致偷窃行为的发生。

2、嫉妒心理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是稚嫩的孩童,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会理智的辨别哪种行为习是正确的。例如,由于小张同学的虚荣心较强,有一定的嫉妒心理,认为别人拥有的东西他自己也要有。如果家长不能根据他的要求来适当满足,他就会通过偷窃这种错误的行为,将原本属于别人的东西,强行占据为自己所有。

3、炫耀心理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没有发育完全,并且自我意识极不稳定。小学生经常会认为,自己拥有的一些东西,可以彰显自身价值,存在一定炫耀心理。例如,班上某位同学买了新的文具或者新的玩具,会拿到班级里带给其他同学观看,从而彰显自己的物品价值。而小张同学,也会从家里经常带来一些新奇的事物,带给同学炫耀,并且在看到同学们的东西时,会偷拿同学的东西回家。

三、解决途径

(1)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发育

若想有效的消除教育盲点,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教学工作者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想,尽可能的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理,必须信任学生,相关研究者发现,小张同学在窃走其他同学的东西之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了困扰,没有发现自己行为的错误,对他批评之后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这种情况表明,小张同学心理发育是不完善的。在处理这种情况要注意处理问题的相关方式方法,在保护好其自尊心的程度上,耐心教育,不能简单粗暴的对他进行打骂、羞辱等行为,这种行为只会让小张同学的抵触心理和好胜心理越发强大。因此,在小张同学发生错误行为后,笔者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进行批评。而是在课下时间和课余时间,与小张同学进行谈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友谊。通过课间的多次沟通和交流,给该学生教导一些与此次行为相关的常识性法治知识,最后小张同学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行为,并且承诺会加以改正,不再犯此类错误。

(2)家校合作,提升学生的心理辅导

多数小学生的错误行为和不良行为的发生,是由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关的,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当小学生发生偷窃或其他不良行为时,教师要与学生的家长进行耐心沟通,一起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并进行解决,从而有效做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

(3)防患于未然,促进学生法治意识提升

在学校教育中,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也一直处于关键地位。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制意识,防患于未然,促进学生的法制素质不断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内容上的有机融合。可借助多种形式,例如利用讲座、班会、课上讨论等形式。针对现阶段学生存在的部分不良行为,及时扼杀,开展有效的法制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制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身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并坚决改正,坚决杜绝,从而为之后的生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育效果

经过笔者与两位同学的沟通交流,结合家庭因素的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了问题。两位同学已经逐渐改正,并将主要的精力用在学习层面上。学生发生偷窃事件是十分正常的,并且难以避免的。但是,在小学阶段的偷窃与法律意义上有着明显不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并没有充分形成,小学生的偷盗东西属于一种占有性质的行为,表现了学生的占有欲,但是各种偷盗行为都是不良现象。应当及时进行劝阻,并让其加以改正。总之,当学生存在一定的不良行为时,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去耐心教导,并耐心教育,从而使学生迷途知返。教师应该全身心的帮助学生,分析学生的犯错原因,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法制教育,从而使小学生在爱的呵护下逐渐成长,全面绽放。

参考文献:

[1]张丽琴.指向法律思维的案例教学探索——以小学《法治教育专册》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2(03):54-58.

[2]陈桂萍.小学法治教育专册中的案例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1(20):45-46.

[3]娄鼎榕.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法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教育,2020(04):52-53.

[4]郗洪梅.课程蕴育新活力,德育开启新未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思考[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7(0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