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类课程思政路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国际政治类课程思政路径探讨

王金辉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当代大学生面临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冲击,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和良莠不齐的文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国家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国际政治类课程在课程思政中的优势、着力点和具体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国际政治类课程;课程思政;思政路径

伴随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对外交往的扩大,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新疆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育人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当代大学生面临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冲击,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和良莠不齐的文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通过课程思政对于学生客观看待各种思想、应对意识形态挑战和继承和吸收优秀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个人情操和家国情怀。不同的课程应根据自己的课程特点和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作用进行不同思政内容的传递,做到润物无声,有机对接,在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国际政治类课程基于让学生了解国情、知悉世界、拓宽全球视野、这一专业培养目标,其课程思政的目标可以聚焦于培根铸魂,具体应通过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弘扬强国精神等方面的教育。课程思政的良好效果要充分挖掘国际政治类课程专业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二者有机融为一体。国际政治类课程在具体的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中外对比、古今对比、实践教学等手段;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等形式。

一国际政治类课程在课程思政中的优势

  1. 学科交叉:国际政治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自从1919年在英国设立第一个教席以来,这个学科的发展已经发展为与历史学、法学、地理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和军事科学等相联系的学科,它具有鲜明的交叉性和跨学科性。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知识来源渠道,通过多学科和跨学科的视角来透视纷繁复杂的世界,深化对世界的认识,洞察国际风云的变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展开思政教学的内容,如在讲授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中可以讲授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话语陷阱、话语霸权、话语传播垄断等事实揭露西方国家的塑造国际话语的能力及其虚伪。
  2. 知识融合: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原有的国际政治学科研究范围不断的扩大,与其他学科相互借鉴和交融,业已形成比较成熟稳定的学科知识,使国际政治的知识谱系更加健全,这些学科知识打破了原来严格的学科划界、碎片化的知识以及研究方法的局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图景、学科视野、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如国际政治经济学,它把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两个学科融合在一起,主要揭示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以案例方法引入“特朗普挑起对华贸易战对中国崛起的遏制”,揭示中美之间经济摩擦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

3.现实关照:国际政治中开设的许多课程都与国际形势和国家外交政策密切相关,在对学生的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是不可回避、必须要做出回应的。这既包含对中国外交问题的思考,也包括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深切关怀。如果没有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关照,这些知识的传递就失去了活力和存在的价值。

二国际政治类课程在课程思政中的着力点

  1. 厚植家国情怀:当今中国正处于国际崛起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对中国发动意识形态的挑战,寄出“价值观”外交大旗,对中国进行甩锅、诬蔑、抹黑和攻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很多人缺少辨别是非和真伪的能力,面对西方对中国的舆论攻击和抹黑,不辨真伪、不明事理,对中国国家的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怀疑、批评甚至附和西方国家的舆论宣传。国际政治类课程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宽视野的优势,廓清寰宇,主动向学生讲清事实的客观事实、纠正学生对一些问题的错误认知和偏见,揭露西方对华攻击的险恶企图,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和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2. 责任担当:今天中国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过程中,还有可能经历各种困难,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举国上下同心协力都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大学生更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振兴中华、富国强邦的使命。在具体教学中要悄然无声地向学生渗透这些理念,以浸润的方式向学生传播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的重要意义。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科学家钱学森、孙家栋和黄旭华等人的生动事迹,用他们精忠报国、以身许国、舍身报国的高尚情操感染学生、,充分发挥以情感人、以德化人的优势,坚定大学生的报国之志、强国之愿,兴国之梦!
  3. 国际视野:全球化的发展,今天的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互依存的国际格局,中国的发展已经和世界密切联系起来。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世界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关系,中国在国际食物中要承担和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对国际社会、世界格局,全球事务有准确的把握和认知。国际政治类课程正是向大学生阐释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向他们讲解具体的外交事务,还要告诉学生要增进的国际交流和加强国际研究的等专业知识,在课程思政中可以依据不同的课程性质、特点和类型从不同角度认知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发展变迁及其作用和影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未来追赶和发展的方向。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社会制度的认同,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理论的自信、制度的自信和文化的自信。

三国际政治类课程在课程思政中的实现路径

1.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可以生动、鲜活、深入浅出地、具体地展示所要讲述的内容,能够增强对学习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国际政治类课程有有的以基本理论为主、有的侧重法理为主、还有的关乎国家之间的关系演变。针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理论与事实或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领悟,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提高之目的。关乎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可以灵活根据授课的内容与中国外交进行有机衔接,从而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融入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等课程思政的相关元素,从而实现课程思政隐性的渗透和植入,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目的。另外国际政治类课程的除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应用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法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和多层次来学习知识。

2.追踪国际事务动态。加强理论教学的时效性,通过指导学生跟踪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最新动态,增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学习和思考。所有学问问题的指向都要关注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特别是国际政治类课程关注现实问题,要把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紧密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对现实问题进行动态追踪要注意与课程思政的关联性,一方面学生可以掌握当前丰富的信息,培养他们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把学生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发展的命运联系起来,进而进一步增强了现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体系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1. 丰富实践教学。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充分挖掘校内外、课内外以及线上和线下的课程思政资源,让学生身体力行,加深其对相关问题的切身感受。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资源或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一些成就的纪念馆、博物馆和展览馆或者观看视频、纪录片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邀请有关专家或涉外工作人员进行讲座,专题讨论和课程论文等以增强课程的互动性,通过这种浸润式改变理论讲授的刻板枯燥的纸上谈兵,改变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教学事件中坚定学生的对政治信仰和铸魂立志,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国际形势还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不同的课程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国际政治类课程在这一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不同的切合实际的手段、把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有机对接起来,实现课程思政吸引力、时代感和实效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是课程思政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调研,《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6日 第02 版)

作者简介:王金辉(1971-),天津人,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政治、中国外交

课题来源:本文是黑龙江大学教改项目“国际政治类课程在综合性大学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中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122213575605)的研究成果之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