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点亮心灯——浅谈九年级语文教学中留守儿童情感教育渗透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1

以文化人,点亮心灯——浅谈九年级语文教学中留守儿童情感教育渗透策略

白松涛

河南省淅川县寺湾镇中  474490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脚步的不断加快,部分农民外出打工,这使得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数量逐年递增。以我所在的乡镇中学——寺湾镇中为例,留守儿童高达百分九十以上。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两地分居,家庭氛围严重缺少和谐性,使得该部分学生在情感方面比较匮乏,心理问题比较多。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着较强的人文性,其在渗透情感教育这一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作为长期工作在农村的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格外留心及关注,并结合语文学科特质,实施好情感教育,使得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真情与温暖,将学科价值彰显出来。 借助语文教学课堂使得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得到更多的触动、启发,实现对其健全人格的培养及铸就,为其后续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结合我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际和最新版九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本,浅谈一下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孩子进行情感渗透的策略。

一、激情朗读,感悟情感之美

课文第一单元是诗歌鉴赏,我抓住诗歌的特点,着重从激情诵读入手,组织了一场诗歌诵读比赛。《沁园春.学》的激情豪迈,《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泣泪思念,《我爱这土地》真挚深沉,《乡愁》的淡淡愁思,《你是人间四月天》的温婉呢喃。《你看》的琐碎美好,这些情感都在激情的诵读中被触动被激发,对山河,对亲人,对土地,对孩子,对自然万物的情感——歌颂,思念,热爱,忧伤,赞美......丰富的情感在激情诵读中碰撞。与其说这是诗歌的学习,不如说是情感的渗透。在诵读中,同学们品味了情感,学会了表达,这是诗歌的美丽,是诵读的魅力,更是情感的魔力。

二、思辨之中,探讨人性之美

第二单元和第五单元是议论文单元,借助文体特点, 我着重在课堂展开讨论,在思辨中,教会孩子们做人与成长。

我着重抓住《论教养》一文,和孩子们在课堂展开讨论——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依然要做有教养的好孩子。从课文和生活,在讨论中我们一点点明白什么是教养,怎样做才算是有教养的行为。在《敬业与乐业》中寻找学习的快乐;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学会构筑自己的精神小屋;在《孤独之旅》中学会和自己相处;在专题《君子自强不息》中学会坚强;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学会自信;在《怀疑与学问》、《创造宣言》中探讨怀疑和创新.....在讨论和学习中,孩子们在一步步成长,人格也进一步完善,成长成为越来越棒的自己。

三、名句赏读,关注梦想之美

  教材的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是小说单元。抓住同学们喜欢小说的特点,我着重以《故乡》为例,构筑远方的风景,鼓励同学们以梦想为基,走出大山,去追逐人生的梦想,去眺望远方的风景。

在《故乡》的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赏读名句入手。“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反复的赏读中,教会孩子们勇敢和创新;“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我把文中的“他们”换成“你们”,为孩子们反复诵读。我分享了我的生活和农村生活现状,深情表达了对同学们走出大山,创造新生活的殷切期待。组织了梦想+远方的讨论会,让孩子们详细描画期待的生活和想去的远方的模样。以梦为马,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总之,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会以课文为本,以课堂为基,以学生为主体,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进行情感教育和渗透。随着外出务工的人群增大,很多土地渐趋荒芜,但留守儿童的心灵不能荒芜,我希望借助语文课堂,让孩子们的心灵开出花,结出果,成长成最好的模样。更希望运用好语文这些优美动人的文字,以文字为载体,情感为基石,为孩子们点亮一盏通往爱,通往梦想,通往远方的心灯。

作者简介:白松涛,男,汉族,中共党员,本科文化,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寺湾镇中九年级教师。    籍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寺湾镇下街村;研究方向: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