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小学戏曲校本课程化实施的案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戏曲进校园—小学戏曲校本课程化实施的案例研究

丁维

华师附属保利南湖小学  湖北 武汉430000

摘要:戏曲是中华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历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艺术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多元性,传统艺术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戏曲的传承发展依然是时代之需、民族之要、文化之求、人民之盼。校园一直是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是学生与优秀的地方戏曲相连接的载体,笔者以戏曲校本化课程的实施为例,探索如何让地方戏曲更有效地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从而学生了解戏曲知识、感知戏曲魅力、传承戏曲文化拓宽渠道、构建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戏曲进校园 校本课程 传承戏曲文化

一、案例背景

(一)实践观察:戏曲课程在小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1.戏曲传播率低

“快餐文化”的普及使得传统戏曲文化被忽略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我们生活的脚步也变得匆忙,网络使人们获取文化的方式变得快捷,各种朗朗上口的“网红”歌曲不断涌现,导致许多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被忽略,年龄层低的小学生更是难以接触到;我们作为就教育工作者,如果也忽略这些优秀的戏曲文化,则会造成小学生对戏曲文化了解的越来越少,更甚至遗忘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2.教师学历背景较为单一

戏曲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包含了演唱、舞蹈、舞美、服装、中国传统乐器等元素,对于戏曲教学而言,需要教师本身具备着一定的专业性,而现今,小学音乐教师的学历背景较为单一,大多为钢琴、声乐等专业,使得戏曲课程的展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戏曲种类丰富,选材难

一是戏曲唱词多以方言为主,难以听懂演唱内容;二是戏曲演唱涵盖拖腔、一字多音,学习起来较为困难。三是音乐教材中戏曲知识涉及少,没有给出符合教授小学生学习戏曲的模式借鉴等

(二)实施政策:戏曲课程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

2017年8月,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指导和支持各地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各省(区、市)建立宣传部门牵头,教育、财政、文化等部门参与的戏曲进校园工作组织和协调机制,参与部门各负其责,协调推进工作的具体落实

(三)实践理论:戏曲课程校本化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是真正的"国粹"。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学习中国戏曲艺术,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激发人们对中国传统艺术和伟大祖国的热爱。戏曲进校园对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小学的艺术审美素养,树立文化自信,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地实际和校情、学情构建校本课程,为学生了解戏曲知识、感知戏曲魅力、传承戏曲文化拓宽渠道、搭建桥梁。

二、具体做法

(一)优化校本内容,结合实际选材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戏曲多以当地方言为主,为了优化教学内容,选材多以本省或周边省市戏曲种类优先,以武汉市洪山区保利南湖小学为例,作为湖北省的一所小学戏曲教学优先选用黄梅戏。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种之一,不仅在我国受到广泛欢迎,更是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

黄梅戏内容丰富多彩,剧目种类多,笔者在教学中精选了一些适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的曲目和曲调,通过收集、整理、记录曲谱,创编成了新的教材。例如向往自由反对封建的《打猪草》,剧中所表现的青春的活力、逗趣的语言和优美的曲调,使人如沐春风,具有亲切感人的魅力;展现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的《女驸马》,此剧流传极广;黄梅戏传统小戏中的经典之作,历经数十载,久演不衰的《王小六打豆腐》,展示出一个平常百姓家打豆腐过年时发生的趣事。

结合武汉地区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合适的校本课程内容,丰富多样的戏曲音乐素材,构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教学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1.了解人文背景

地方戏曲是运用方言来说唱的,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学生由于无法充分理解词和曲调,对戏曲便难以产生兴趣。因此,在欣赏与学习之前,进行相关背景了解是十分必要的。任何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戏曲故事、名作背景、作者经历、演员传奇、乐器知识、戏曲影响力……这一切都可以作为背景材料。

例如《女驸马》这一经典之作,便可先从戏曲故事了解,该曲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湖北襄阳道台之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再从戏曲影响力了解,该剧先后改编成电视剧、流行歌曲,广受好评,从而激发学生对戏曲学习的兴趣。

2.掌握戏曲技巧

戏曲的基四大工夫包括“唱、念、做、打”。戏曲演唱都具有口头性,需要口耳相传,是一种口头艺术。言传身教是传承的主要方式。学生对戏曲的演唱了解甚少,又缺乏学习的兴趣,而黄梅戏这种地方戏曲有着浓厚的地方乡音韵,对于初学者来说,具有较大难度, 教师可通过演唱、身段、服装、课件的有机结合示范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打猪草》这一唱段中,笔者精心创编,首先一人分式两角,饰演金花和小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边唱边演,学生不但唱腔饱满,更带动了表演情绪, 使表演更加到位,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最后再处理部分难点。通过体验式的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方戏曲以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3.社团合作表演

戏曲是一门综合音乐、美术、化妆、服装、表演、器乐等多种门类的艺术,在研究中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一堂课还需要有社团分小组合作达成共识,武汉市保利南湖小学四年级学生每周90分钟的年级社团中,面向全班同学分小组进行分工合作,从演唱、服装、道具、乐器等人人有分工,人人能参与,最终展示一出完整的戏曲表演。

(三)优化表演平台 展示学习成果

通过地方戏曲走进音乐课堂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地方戏曲的种类、特点和演唱形式,将黄梅戏戏中的基本曲调、唱腔、身段、动作和技能融入音乐课的教学中,丰富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为了让戏曲进校园活动走得更加长远、更加坚实、更加规范。

三、成效

2020年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条件下,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教育局和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打造了以弘扬戏曲文化精髓为宗旨的融媒体交互式空中课堂--《戏曲大课堂》,涉及京剧、汉剧、楚剧、曲艺、杂技、木偶剧等类别,共60节课,每节课分讲、演、学三个环节,时长40分钟。参与课程录制的名家、新秀共35人,分别来自武汉京剧院、武汉汉剧院、武汉楚剧院、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武汉杂技团、武汉说唱团。

四、愿景

戏曲文化博大精深,专业性强,真正想要掌握这门技艺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目前大部分音乐教师对戏曲的掌握也是略知一二,教师只有真正掌握才能更好授人以渔,相关部门应提供更多平台让教师进修。戏曲进校园,构建音乐校本课程,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在孩子们中间唤醒戏曲往昔繁荣的记忆,不断增强新一代中华少年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王纯 . 戏曲进校园的地方课程开发与研究[N]. 安徽青年报,2017-11-01(10)

[2]方丹,李继超.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继承与发展[J].艺术评鉴,2019( 4)

[3]李献献.小学音乐课堂引入戏曲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