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8
/ 2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李婵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政课的必修课程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自全国普通高校开设本门课程以来,如何加强课程的建设就成为高校及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立足于课程本身的特色,基于课程建设需遵循的两大规律,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层面进行了思考,以期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思政课教师;课程建设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系列中的首门课程,是新时代大学生中学与大学思政课衔接教育的第一门课程,意义重大。因此,《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以新视角、新思维进行课程建设与思考,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与学习本课程,在学习本门课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一、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遵循的基本规律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最终是为育人所服务的,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作用的前提是课程建设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与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

首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相关课程内容,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的课程,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既要强调理论教学,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

其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要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古语有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就是要遵从数目生长的规律,让树木充分实现自己的本性[1]。育人亦应如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建设要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政课作为大学生在小学、中学、大学等学习阶段都要学习的课程,如何实现不同学习阶段思政课内容的衔接是思政课教师要着重思考与把握的重点。因此针对不同阶段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学生认知结构的特征与变化,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充分了解与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素质发展状况,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二、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体系架构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2021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本教材,是本书编写组对该教材实施的第八次新的全新修订教材。

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上好一门课的前提是对课程内容有充分的了解与把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程包含“人生与理想篇”“精神与价值篇”“道德与法治篇”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人生与理想篇,这一板块主要包括绪论(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和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三部分内容。第二板块是精神与价值篇,这一板块主要包括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和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三章节内容。第三板块是道德与法治篇,这一板块主要是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的内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整体的内容逻辑思路为: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一名青年学子,处于人生最关键的青春时期,以正确的理想信念为奋斗方向,以中国精神作为支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遵纪守法,将自身的个人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汇聚起庞大的中国力量,共同追逐梦想,为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该课程旨在铸魂育人,在思想与价值上引领青年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引导大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四个自信”;引导大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法治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教学思考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培养的是坐着能写、站起来能说、走出去能干的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事关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与学生未来的工作求职。提升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职教育建设的重要内涵[2]。因此,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围绕课程内容的三大板块与学生专业的不同,充分运用互联网及移动终端等现代网络技术,有针对性地设计丰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

针对人生与理想内容板块,以空乘专业为例,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开展“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学生的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沉浸式+互动式+情景式”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面对飞上天与太阳肩并肩的美好理想与现实中空难时有发生的悲剧,你是否还愿意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当你的父母反对你从事空乘职业时,你是否还会义无反顾的坚守自己的理想?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及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

针对精神与价值内容板块,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实践教学活动要充分利用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的特点开展“艺术品位人生”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所学专业,针对自身未来就业的意向与岗位,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如何积极恪守职业道德等的内容,进行主题创作,以引导学生将专业特长与思政课基础内容相结合,改变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相互隔绝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针对道德与法治内容板块,以安全防范专业为例,可以开展“志愿者宣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校外实践,前往社区、街道、小学等地方进行防诈骗宣讲,在宣讲时学生可结合社会热点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迹,引导人们要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之,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要注重突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思政课实践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与学习,为学生解疑答惑,进而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四、结语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中的首门课程,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需。因此《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成长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乔清举.顺木之天,以致其性[N].光明日报,2017-07-10(06).

[2]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 (09):91-94.

基金项目: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路径研究”(SZJY2021Y01);2022年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OBE理念下海霞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耦合机制研究”(22wsk586);2022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2SCG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