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液类药品生产中的微波灭菌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口服液类药品生产中的微波灭菌技术

刘乐凯 ,刘清军

瑞阳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 淄博 256100

摘要:灭菌操作在医疗制药生产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随着我国药品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微波灭菌技术因其具有良好的灭菌效果被广泛应用到口服液类药品制作当中。基于此,本文通过口服液类药品生产中微波灭菌技术的试验分析,并深入探讨,该技术试验结果对未来口服液类药品生产发展影响,以供参考。

关键词:口服液;药品生产;微波灭菌技术

引言:口服液是医疗行业中经常使用的药剂类型,因其具有见效快、易吸收的优点受到国内医疗机构广泛应用,但在生产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灭菌操作才能完成,而传统灭菌方法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生产成本且生产效率低下,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微波灭菌法具有极佳的灭菌效果,故而将其列为本次研究对象。

  1. 口服液类药品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

口服液类药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经过复杂的灭菌环节,而湿热蒸气法作为传统灭菌方法不仅灭菌成本较高而且对于药品原有成分破坏较大。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在灭菌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100℃以上,且整体灭菌时间需要大于20分钟,这样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生产能源增加生产成本,还会严重降低生产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污染周边环境,严重制约着现代药品生产自动化发展脚步。而微波灭菌技术拥有灭菌时间短、穿透力强等优势可以充分解决传统灭菌方法的弊端。微波灭菌技术经过长期发展不仅能够有效保障药品生产质量,还能建立药品生产专属输送渠道、提升生产效率建立自动化药品生产空间,并有效增强药品使用的稳定性具有极其深远的研究意义。

  1. 实例分析

2.1仪器与试剂

本次实验设备包括立式蒸气灭菌锅、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普通气相色谱仪等多种设备,其中还包括肌苷口、清肝利胆以及抗病毒性口服液等药品样本,以及营养、玫瑰红钠等琼脂培养基和蛋白胨等试验药物构成。除此之外,本次实验所采用的设备及药品供应厂已经过各方面严格审查,可放心投入实验[1]

2.2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选择

通过对相关实验设备性能结合微波灭菌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整体杀菌功率不变的情况下杀菌效果会与实验温度和时间成正比,这就表明杀菌效果会随着微波照射的温度和时间的不同而变化,实验过程汇总微波照射温度越高、时间越久则细菌灭杀率越高,反之时间越短、温度越低其杀菌效果也会随之降低。因此,本次实验应将微波功率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同时合理控制皮带运行传输速度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本次实验将微波功率和皮带传输速度设置A、B两个因素,将微波功率分别设定为16.15kW、15.40kW和14.65kW,并设置10m隧道长度的传输皮带以及5m/min、3.3m/min和2m/分钟的传输速率。初步考察微生物限度指标并实施正交试验,整体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 1 正交试验结果

试验批号

微波功率(kwm)

皮带速率(m/min)

细菌(chu/mL)

霉菌(chu/mL)

大肠埃希菌(chu/mL)

1

1

1

205

65

-

2

1

2

150

50

-

3

1

3

130

45

-

4

2

1

160

50

-

5

2

2

120

40

-

6

2

3

90

30

-

7

3

1

100

20

-

8

3

2

70

30

-

9

3

3

50

20

-

2.3试验结果

本次实验采用抗病毒未灭菌型口服液以及隧道式微波灭菌设备,并根据全部正交试验数据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表1中实验结果数据得出结论,在通常情况下会随着皮带传输速率变低、微波功率增高而增强杀菌效果。在上述结果中虽然有两组数据已取得较好的杀菌效果,但仍与预期杀菌效果相差很远。因此,必须针对现有问题进行仔细研究分析,从而确保杀菌效果达到最佳状态。通过研究发现在每分钟2米的皮带传输速率为设计参数的生产实验过程中,不仅浪费大量生产能源且传输速度太慢,故而将其排除在本次实验研究范围之外。而从能源消耗、生产效率以及杀菌效果等方面综合分析,将微波功率设定在17.65kW并每分钟3米皮带传输速率列为主要实验数据指标,在经过一系列研究实验后该设定功率和皮带传输速率可以达到预期杀菌效果。经过3次反复实验细菌与霉菌总数已控制在10cfu/mL以下且并未检测出大肠杆菌含量。

2.4工艺放大试验及生物挑战试验

根据相关实验数据使微波灭菌技术在口服液类药品生产实验中完美应用,对相关药品样本按照每分钟3米皮带传输速率以及17.65kW微波功率,并分别按照不同微生物限度进行全面系统测试,该技术运用对各类样本药品均可发挥强大的杀菌效果。除此之外,本次实验还针对该技术实施了部分具有挑战性的生物实验,经过对相关黑色变种细菌进行一系列杀菌实验过后,以达到接近100%的细菌灭杀率和6.36KL的灭菌指数,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微波灭菌技术在口服液类药品生产的可行性[2]

2.5微波灭菌对药品理化性质的影响

在对肌苷口、清肝利胆以及抗病毒性口服液等样本进行灭菌实验后,根据现有实验结果对传统蒸气灭菌产品各项数据进行系统比较,并以相关质量要标准求为基础进行一系列实验检测,结果表明运用微波灭菌技术并不会对药品生产质量造成影响。将微波灭菌技术合理运用到口服液药品生产当中不仅具有时间短、温度低、生产效率高的优点,同时可以将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挥发油成分完美保留从而将藿香醇含量有效提高。经过对肌苷口、清肝利胆以及抗病毒性口服液三种样本药品进行一系列实验测试后得知,抗病毒性口服中的连翘苷含量在使用蒸气与微波灭菌之后均达到每支0.31mg杀菌量,广藿香醇含量采用蒸气灭菌之后灭菌量为每支22.34μg而经过微波灭菌之后已达每支114.85μg灭菌量。清肝利胆口服液中的栀子苷含量在经过蒸气灭菌后达到每支1.6mg灭菌量,而经过微波灭菌后每支灭菌量已提升1.7mg。肌苷口服溶液中的肌苷含量比例在运用蒸气灭菌和微波灭菌分别为96.8%和98.4%。故而表明微波灭菌技术完全可以在口服液类药品生产中投入使用。

结论:综上所述,运用微波灭菌技术合理设计药品生产输送系统,进而使口服液类药品生产过程变得更加自动化、现代化,经过一系列系统的实验分析研究运用,通过该技术制作的口服液类药品在稳定性、微生物学以及整体效果方面得到肯定,实验证明此种工艺能够在不影响药品质量的前提下杀灭大量细菌。

参考文献:

[1]陈凤英,万丹,邵国强. 不同灭菌方法对檀香清咽片生药粉灭菌效果及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2022,12(13):82-85.

[2]张源,徐新华,王飞飞. 微波辐射对SiC复合过滤器的灭菌效果试验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6.

刘乐凯 1992.07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族,本科 目前职称:主管中药师研究方向:药品技术

刘清军,男,1988.01.14,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汉族,专科,目前职称:助工,研究方向:药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