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

林国栋

苍南县钱库中心卫生院  325804

摘要:目的:探究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MRI)使用到纵隔型肺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我县医共体近两年内接诊的疑似纵隔型肺癌患者142例,皆实施CT和MRI诊断,将其检查结果作为研究标准,并对确诊率进行对比。结果:综合数据对比后得出,MRI配合CT检查对鳞癌等诊断正确率明显更高,P<0.05;MRI配合CT对肺部上下叶部位的诊断正确率优于单一检查效果,P<0.05。结论:对疑似纵隔型肺癌进行诊断时,使用CT和MRI联合检查准确性更高,可以降低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提升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纵隔型肺癌;CT;MRI

当前,肺癌在全球都有着较高的发病概率,肺癌存在着许多类型,如中央型肺癌、纵隔型肺癌等[1]。患者在肺癌早期阶段如果能够及时进行检查并加以救治是可以痊愈的,但是部分肺癌会由于患病情况与其他疾病相似或者间接影响其他身体组织,使医师在临床诊断时会出现误诊,比如纵隔型肺癌等。此类肺癌在早期症状主要都以干咳,声音嘶哑等作为临床表现,导致医师经常与其他肺部疾病发生误诊。待到患者再去诊断时则已经处于中期或者晚期,错失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X线片是目前临床中诊断肺癌最常用的检查方式,但是由于精度不高等缺点,对于早期的微小症状的检查会有一定误差性[2]。使用CT对患者检查可以使得图像更清晰,但还是会有误诊概率发生;使用MRI检查则会对CT检查做到弥补,但是价格较贵。对此,我县医共体则进行了详细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县医共体近两年内接诊的142例疑似患有纵隔型肺癌患者,参与患者平均年龄(62.1±7.3)岁,男性78例,女性64例。临床表现有干咳110例,发热40例,胸痛69例。

1.2方法

(1)使用CT对患者进行检查。选择新开机的CT机器对所有参数进行仔细设置,电压120kV,电流200mA等,在检查时需要对患者肢体进行引导,使患者保持仰卧体位进行检查[3]。首先对患者采用横向平扫方式,从患者肺部顶尖处一直检查到患者肺部最低处,之后再次对患者实施增强扫描,然后对患者肘部静脉使用造影剂注射,稳定好注射速度,待注射后一分钟即可再次对患者进行扫描。

(2)对患者进行MRI检查。使用新开机的全数字磁共振机器,选用线圈时一般使用常规线圈即可,首先对患者实施平扫包括横断面等,对患者扫描之后,使用钆喷酸葡胺对患者进行注射,并控制好注射流速,再次对患者进行扫描检查。

1.3观察指标

根据两组检查结果,对其准确率进行分析对比,具体有:疾病类型以及患病部位。

1.4统计学方法

由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使用%表示,f校验,以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使用不同检查方法对患者病情诊断效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不同方式检查后发现,在142例患者中有123例患者确诊肺癌。使用联合检查有着更优异的诊断效果,单一CT检查准确率最差,单一MRI检查则相对较一般,P<0.05。见表1。

表1 在不同检查方式下对病情诊断正确率(%)

检查方式

小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症

腺癌

病理检查

33

61

29

CT检查

20(60.60)

35(57.37)

18(62.06)

MRI检查

25(75.75)

55(90.16)

21(72.43)

联合检查

32(96.96)

60(98.36)

28(96.55)

F值

7.211

6.209

5.431

P值

<0.05

<0.05

<0.05

2.2 对不同检查方法的发病部位进行诊断

在123例患者中,主要患病部位为右肺上,其次则为右肺下叶,不同检查方法的发病部位诊断准确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针对不同检查方法的患病部位进行准确率分析(%)

检查方式

右肺上叶

右肺下叶

左肺上叶

左肺下叶

病理检查

40

34

25

24

CT检查

28(70.00)

25(73.52)

17(68.00)

16(24.66)

MRI检查

31(77.50)

29(85.29)

19(76.00)

20(83.33)

联合检查

39(97.50)

33(97.05)

24(96.00)

23(95.83)

F值

6.342

7.345

7.083

9.346

P值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在进行临床治疗中,最典型的肿瘤疾病属于纵隔型肺癌,有着较高的发病率[4]。患有此病的患者年龄大多为四十岁左右,由于此年龄中患者大多有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等不良习惯,因此患者大多为男性,女性则相对较少[5]。在早期纵隔型肺炎发病症状多为无明显症状,比较常见的有咳嗽等症状,患病后期会有急剧加重的情况发生,并且患者还会出现食欲缺乏等症状。出现此症状主要与患病部位相关,纵隔型肺癌患病部位与其他肺癌较为不同,位于肺部底部,与纵隔有着密切相邻的特点,由于有纵隔作为掩护,医师在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时,时常会对患者做出错误诊断,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纵隔型肺癌有着许多不同的发病机制,因此还可以对其进行详细分类,如中央型,周围型等。中央型由于发病时完全存在于纵隔内部,患病部位会一直在纵隔内部生长,还会对肺叶造成严重损坏。随着病情逐渐加重,肺部和纵隔之间会出现分界不清晰的巨大肿块。周围型则是多发生在胸膜部位,与纵隔部位始终保持一致生长,当病情发展到一定时间后则会直接进入纵隔内部生长。一般情况下的误诊是纵隔部位的肿瘤会被认定为恶性淋巴瘤,而下端纵隔部位肿瘤则会认定为心影增大。目前使用CT可以对患者患病部位进行观察,使用MRI则可在CT的诊断上做到更加精准的观测,对患者肿块以及胸椎都能做到详细观察。通过实验研究可以得出,使用CT配合MRI可以有更高的诊断正确率,比单一诊断效果更佳,P<0.05。

综上所述,使用MRI检查更适用于可能有病情出现转移的患者。在临床上使用CT配合MRI检查对患者有着更为准确的诊断效果,有效降低医生发生错误诊断概率。

参考文献

[1]高海龙.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36(04):179-181.DOI:10.16286/j.1003-5052.2021.04.076.

[2]唐现策,田庆丰.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2):225-226.

[3]杨加军.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0):43-44.

[4]田岳华.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9):154-156.

[5]李怡.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9,3(1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