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护理知识科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乳腺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护理知识科普 

王宁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 河南郑州 450000

近几年,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和年轻化趋势。乳腺癌病人主要采取手术配合放疗治疗方式。放射治疗借助放射线的应用,将残余癌细胞杀死,避免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实现局部控制和根治目标。然而,放疗会产生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是放射性皮肤损伤。乳腺癌放疗中,发生皮肤脱皮、溃疡和红斑等患者占据87%。由此看来,乳腺癌病人做好术后放疗皮肤护理至关重要,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详细介绍乳腺癌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护理知识。

一、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定义与类型

(一)放射性皮肤损伤定义

    放疗时,乳腺癌患者必须接受电离辐射照射,这会导致急性放射性皮肤粘膜损伤,与此同时,薄而细的皮肤不容易暴露且不透气、出汗多,局部很难快速供应血液并回流到淋巴,造成乳腺癌术后经放射线照射后具有较高皮肤损伤概率,严重时会影响实行整体治疗方案。

    电离辐射直接作用于皮肤导致的疾病被称作放射性皮肤损伤或放射性皮肤疾病、放射性皮肤烧伤。人体中最早认识辐射效应的器官就是皮肤,皮肤放射性损伤具有潜伏期,潜伏期长短受到皮肤局部接受剂量和辐射质量的决定性影响,越大辐射剂量导致具有越短潜伏期。放射性皮肤损伤主要损伤上皮生发层细胞、真皮与皮下组织血管丛。有学者认为,闭塞细微血管、纤维化广泛组织与损伤直接细胞是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病机理,其中对组织后续病理过程产生影响的第一要素是有内膜炎出现在小血管、较大血管内和闭塞坏死的血管。

(二)放射性皮肤损伤类型

以不同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为依据,将其划分为4度:Ⅰ度指毛囊性丘疹和脱毛:单次不同辐射剂量可导致暂时性脱毛或永久性脱毛;Ⅱ度指红斑反应,又被称为干性脱皮;一般出现在单次照射5-10Gy或分次照射30Gy时;Ⅲ度指水泡,又名湿性皮炎;一般出现在单次照射剂量10-20Gy或累计照射20-40Gy时;Ⅳ度指坏死性溃疡,一般出现在单次照射剂量大于20GY或累计照射总量在40-120Gy时。研究资料显示,对于皮肤溃疡,患者反应如下:切除乳房后产生怕羞心理,担心再次治疗发生皮肤溃疡患者占据90%;因皮肤溃疡造成失眠患者比例达到80%;对皮肤溃疡产生恐惧心理的患者占据50%。

二、放射性皮肤损伤护理措施

(一)药物护理

    早期预防和治疗属于放射性皮肤损伤护理重要内容,对局部皮肤给予药物护理可减缓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展。研究人员认为,芦荟可发挥软化血管和清热解毒作用,同时对皮肤组织进行修复,加快新陈代谢,将芦荟汁涂抹在患者放疗区域后实施化疗,可有效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治疗Ⅰ度放射性皮肤损伤应用三乙醇氨乳状膏,对皮肤粘膜局部微循环具有促进作用,且可使白介素6浓度下降,白介素1浓度上升,对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具有防治功效。治疗渗出性皮肤损伤第一步是开展干燥防腐工作,如病情严重,还要在病变前进行引流,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或者应用普那霉素。

(二)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在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相关人员认为,放疗前应该摘除金属制品,耳环、项链、假牙等,同时还需保护照射视线皮肤,患者着宽松舒适衣物,确保干燥,应用温水沾湿照射视线的皮肤,严禁使用刺激性消毒剂擦拭,防止冷热对皮肤产生刺激。若患者皮肤干燥特别痒时,可用手对局部进行轻拍,也可将薄荷粉涂在局部,禁止用手摩擦。
(三)心理护理
    乳腺癌患者往往会产生不良心理情绪,这是由其从健康人变为癌症患者心理落差和接受放射性化疗与手术创伤导致。有关人员认为,护理人员为乳腺癌患者讲解放疗皮肤损伤发病机理,可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度,使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得到缓解。护理人员应充分尊重患者,应用鼓励性语言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向上态度,降低患者心理压力,为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提供支持。实验结果证明,不良情绪对患者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因此,有必要帮助患者恢复到正常思维模式,稳定患者心理状态。加强从心理方面辅导发生皮肤损伤患者,促进自身潜能的发挥,强化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保证顺利开展化疗工作。

(四)功能训练

加强训练患肢功能在预防放疗后皮肤损伤和肢体功能下降方面的功效明显。乳腺癌患者手术后,会一阻碍放疗后患肢静脉回流,导致患肢呈现浮肿状态,降低皮肤抵抗力,削弱皮肤修复能力,对放射性皮肤损伤愈合产生不利影响,由此看来,加强训练肢体功能有利于加快微循环,提高皮肤耐受性和皮肤修复能力,以更好接受放射治疗。叮嘱患者立位和坐位时分别手搭肩、抬高患肢,卧位时将一软枕垫在患肢下,使其比心脏略高,提高患肢静脉血液和淋巴液回流速度。或给予患者中医推拿治疗,实施向心性推拿操作,每日3-5次,每次5-10分钟。想要避免放疗后产生上肢功能障碍,治疗过程中还应强化功能训练,比如扩胸运动、伸展运动、举手运动、爬墙运动等。爬墙运动指沿着墙壁向上伸展手臂,将术前记录高度作为标准,伸展到一定高度后,停留适当时间,缓慢放下;每日做3-4次举手和扩胸运动,每次约半小时,加强训练自理能力,包括刷牙、洗脸、吃饭等。

(五)饮食护理

为乳腺癌患者提供营养支持,可使患者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加快修复放射区损伤皮肤组织,促进治疗成效的提升,减少发生不良反应。然而,因放射线的作用会导致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例如,胃肠道反应降低患者食欲,使其出现营养不良情况,严重者会减少血细胞数量,被迫中断治疗,因此,医护人员必须耐心讲解乳腺癌放疗患者的营养知识。开展放疗工作时,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提高患者对饮食的关注度,多进食富含纤维、高蛋白、容易消化食物和新鲜蔬果,加强补充营养物质,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降低胃肠道发生不良反应概率,减少丢失营养物质,促进机体抵抗力和皮肤修复能力的提高。研究人员证明,在乳腺癌形成和发展中,雌激素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外源性雌激素会增大乳腺癌患病概率,加重病情,从而对放疗时间与剂量产生影响,进而对放射性皮肤损伤造成影响。除此之外,还要禁止乳腺癌患者食用含雌激素食物,防止升高体内雌激素水平。督促患者每日饮水2000-4000毫升,以加快毒素排出,减少放疗时间和剂量,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损伤放射性区域皮肤程度。
    总而言之,乳腺癌放疗患者掌握放射性皮肤损伤护理知识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必须加强宣教力度,确保乳腺癌放疗患者可以正确护理放射性皮肤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