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的影响分析

张萌,丁莉(通讯作者),李琦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陕西西安   710100

摘要:目的: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并分析其对康复的影响。方法:在2020年1月-2021年7月期间选取60例心脏骤停后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病人接受普通护理,观察组病人则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人员的护理效果、动脉压、心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从两组病人的数据来看,观察组的护理效果较好,且动脉压、心率以及住院时间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来说,实施心肺复苏后利用急诊护理进行干预,能够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有助于机体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频率,有着较高的使用意义。

关键词:心脏骤停;急诊护理干预;心肺复苏

在多种原因的综合影响下,人们突发心脏骤停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当心脏骤停发生后,病人若未得到及时处理,会增加死亡的概率。目前临床上针对心脏骤停主要采取的措施为心肺复苏,该方式对病人的动脉压和心率有稳定作用,可在心脏骤停后达到恢复心脏功能的目的。经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患者,病情还处于较为危险的状态,因此该时期需要加强护理干预,通过有效的护理手段稳定病情。临床研究发现[1]心脏骤停的患者在接受心肺复苏以后,利用急诊护理进行干预可有有效提升病人的生存率,还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20年1月-2021年7月期间选取60例心脏骤停后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性病人和女性病人分别占据14例和16例,年龄最小与最大分别是25岁和73岁,经计算可知平均年龄为(64.23±3.89)岁。观察组30例,男性病人和女性病人分别占据17例和13例,年龄最小与最大分别是26岁和74岁,经计算可知平均年龄为(65.08±3.95)岁。两组人员的基本资料对比,可发现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1)通过临床检查确诊为心脏骤停,并实施心肺复苏进行抢救;(2)心脏骤停时间在20分钟以内;(3)家属及病人了解研究的具体内容,并同意参与。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患者;(2)严重肿瘤以及心血管疾病;(3)外伤引发的心脏骤停。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照普通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按照急诊护理模式进行干预:首先注重病室环境的护理,需要将温度以及湿度调整至合理范围,心肺复苏后查看病人有无气胸、肺水肿等情况出现,如果发现病人正常呼吸出现问题,可通过机械通气进行护理,确保呼吸道处于湿润状态。对于不同的病人来说,在接受心肺复苏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会升高,所以护理人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重并发症的护理,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出现并发症。当病人存在明显的胸痛时,护理人员需要协助病人缓解胸痛,指导其学会正确的呼吸方式,每日进行20次深呼吸,在深呼吸时需要缓慢增加呼吸的量。若病人的疼痛感难以忍受时,可遵医嘱进行止痛治疗。对于出现语言障碍的病人来说,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强化语言功能,通过回忆促进机体语言功能的恢复,鼓励病人开口说话,逐步提升语言的恢复。病人的脑功能护理是通过维持低体温进行的,在缺氧10分钟内进行低温处理,在冰帽的作用下将头部温度维持在合理范围。在护理过程中还需注重病人的皮肤护理,需要定期协助病人进行皮肤清理,做好口腔工作。

1.3评断标准

护理效果:主要可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测量两组人员的动脉压、心率并观察住院时间。并发症主要观察有无肺部感染、记忆减退、胸部不适。

1.4统计学处理分析

利用SPSS20.0软件处理研究中所出现的数据,均数标准差(±s)与百分比(%)分别代表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两者分别实施T检验和χ2 ,当P<0.05表明两两比较存在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的对比

两组人员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后,对其身体进行全面的评估,收集护理效果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从结果中可以看到观察组的护理效果较好(P<0.05)。

表1 两组护理效果的对比 [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n=30)

10(33.33)

12(40.00)

8(26.67)

22(73.33)

观察组(n=30)

15(50.00)

14(46.67)

1(3.33)

29(96.67)

χ2

-

-

-

6.405

P

-

-

-

0.011

2.2两组动脉压、心率、住院时间的对比

测量两组病人护理前后的动脉压以及心率,将相关数据进行准确记录并分析,从结果中可以看到护理前两组数据处于同一水平(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数据表现均优于对照组(P<0.05),从住院时间来看,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表2两组动脉压、心率、住院时间的对比[n(%)]

组别

动脉压(kpa)

心率(次/min)

住院时间(d)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n=30)

6.14±1.29

7.53±1.06

42.23±2.84

62.09±10.05

9.09±1.15

观察组(n=30)

6.18±1.31

9.01±1.45

42.59±2.31

84.92±6.15

6.32±1.38

t

0.119

4.513

0.539

10.613

8.446

P

0.906

0.000

0.593

0.000

0.000

2.3对比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两组病人并发症的发生次数,并进行对比分析,从数据中可看到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n(%)]

组别

肺部感染

记忆减退

胸部不适

总发生率

对照组(n=30)

5(16.67)

3(10.00)

2(6.67)

10(33.33)

观察组(n=30)

0(0.00)

1(3.33)

1(3.33)

2(6.67)

χ2

-

-

-

6.667

P

-

-

-

0.010

3讨论

心脏骤停在急诊科中是比较危险的一种情况,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形成,发生该疾病后,需要立即实施抢救手段,防止机体的器官组织出现损伤,严重者会出现脑组织缺氧坏死,增加死亡的风险[2]。针对该疾病的主要干预方式为心肺复苏,可有效挽救脑细胞,避免出现脑组织损伤的情况。但心肺复苏过程中也可能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加上病人抢救成功后病情还不稳定,所以在后续的干预中应强化护理措施,以此来协助机体的恢复,避免引起并发症。急诊护理手段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机体的恢复,对病人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注重并发症护理、疼痛护理、语言护理等,让病人在心肺复苏后达到稳定病情的目的。在本次研究中,选择了部分病例实施了急诊护理干预,从最终的结果可以看到,该组病人的护理效果较好,病人的动脉压和心率在护理后处于较好的水平,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因此在心脏骤停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中,利用急诊护理进行干预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有助于机体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梁会霞.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J].临床研究,2020,28(7):186-188.

[2]郭春霞.观察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