酰胺质子转移磁共振成像APT在缺血性脑梗死分期中的临床意义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酰胺质子转移磁共振成像APT在缺血性脑梗死分期中的临床意义研究

王凯

兴安盟人民医院(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137400

【摘要】目的: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期诊断时,实施酰胺质子转移磁共振成像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在2021年6月到2022年9月期间开展研究实验,选取57例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被确诊患有缺血性脑梗死,发病时间<24h、24-72h、72-240h以及>240h的患者人数分别为17例、11例、14例、15例,为患者实施酰胺质子转移磁共振成像诊断,统计患者的酰胺质子不对称磁化转移率(MTRasym)。结果:在发病时间<24h、24-72h、72-240h以及>240h的患者中,MTRasym分别为(-0.9±0.6)、(-0.2±0.6)、(0.2±0.5)、(0.9±0.7)。结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时间不同,MTRasym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通过酰胺质子转移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意义重大,临床医师可以在诊断过程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酰胺质子转移磁共振成像;缺血性脑梗死;酰胺质子不对称磁化转移率

在临床上,缺血性脑梗死比较常见,中老年人群属于该疾病的高发人群,患者在患病的不同时期均需要接受诊断治疗,但是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意识处于不清醒状态,因此无法有效获知患者的患病时间[1]。对于不同时期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而言,接受的治疗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对患者实施治疗之前,必须了解患者的发病时间,才可以为患者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是常规的磁共振成像诊断不能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病灶实施有效检查。酰胺质子转移磁共振成像诊断属于全新的诊断技术,可以对活体细胞内的病理信息以及代谢水平进行间接反应,对组织内的多肽和游离蛋白水平进行有效探测[2],因此该类诊断方式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期诊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基于此,我院将该类诊断方式应用于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分析诊断中,探讨其临床诊断优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接受研究实验的所有对象均在2021年6月到2022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断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选取的患者共有57例,患者的基本资料如下表所示: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龄范围、平均年龄分别为:(37:20)、(37-77)岁、(55.87±5.24)岁,发病时间>24h、24-72h、72-240h以及>240h的患者人数分别为17例、11例、14例、15例。开展前将调研目标、方案上报院内伦理委员会,且取得同意。

1.2方法

酰胺质子转移磁共振成像实施方法:采用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首先进行常规扫描,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T1WI、T2WI、FLAIR横断面及T2WI矢状面扫描;之后进行APT磁共振成像扫描,采用10层面横断位扫描,扫描层面为DWI发现病灶横截面最大层面,具体扫描参数为TR5864ms、TE8.3ms、快速自旋回波因子174、饱和时间0.8s、脉冲能量2T、FOV230mmx180mm、矩阵128X100层厚6mm;用31个频率进行采集,扫描时间约3min37[3]。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参照DWI图上显示的病灶范围在酰胺质子转移磁共振成像诊断加权图上勾划感兴趣区。

1.3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用t或者X2对资料进行检验,组间比较,P<0.05可的差异显著。

2结果

在发病时间<24h、24-72h、72-240h以及>240h的患者中,MTRasym分别为(-0.9±0.6)、(-0.2±0.6)、(0.2±0.5)、(0.9±0.7)。酰胺质子转移磁共振成像能显示DWI显示的所有脑梗死病灶,发现病灶的敏感性为100%。

3讨论

在临床上将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理过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以及慢性期,临床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分期结果实施干预治疗,因此在为缺血性脑梗死进行治疗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分期进行准确有效的诊断。磁共振波谱成像、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灌注成像等诊断方式均是临床上可以用于诊断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方式[4]。

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血液循环障碍,患者的脑组织会在该情况下发生严重的缺血缺氧症状,pH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酰胺质子转移磁共振成像诊断技术有了良好的应用基础。在本次研究中,将这种诊断方式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分期诊断过程中,发现可以通过MTRasym对患者的不同发病时间进行区分,并且对所有脑梗死患者的病灶进行有效显示,发现病灶的敏感性为100%,并且在应用酰胺质子转移磁共振成像诊断技术进行诊断时,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针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酰胺质子转移磁共振成像诊断,可以取得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显龙,路世龙,黄凡衡,等.磁共振氨基质子转移成像在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10):1005-1008.

[2]刘晓知,方勇超,周道田.磁共振DWI和PWI联合在不同时期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15):1508-1513.

[3]于昊,王显龙,蒋山姗,等.磁共振氨基质子转移成像鉴别脑转移瘤与高级别神经上皮肿瘤的初步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31(10):1042-1046.

[4]王臣,董影.磁共振弥散成像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疾病评估价值分析[J].重庆医学,2019,48(24):4190-4193.